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章 铁流狂飙破坚壁 迂回妙策定北疆

作者:伊利丹怒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启元二十年十二月,北美大陆的严冬并未能冻结战争的炽热。喀斯喀特山脉的雪线之下,蒋百里的第七集团军与依托险要地势、实施焦土政策的美军,陷入了开战以来最为血腥残酷的消耗战。


    珍珠港,第七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内,气氛凝重得如同窗外铅灰色的天空。蒋百里站在巨大的沙盘前,眉头紧锁。沙盘上,代表敌我双方的红蓝小旗在喀斯喀特山脉至内华达山脉一线密集插着,犬牙交错,清晰地显示着战线的僵持。连日来的战报堆积在案头,字里行间浸透着前线将士的血汗。


    “司令,李烈钧第十三军在奇黑利斯山口再次受挫。美军利用冬季暴风雪,在预设的永备工事内以交叉火力阻击,我军先锋团伤亡逾三成,未能突破。”参谋长手持最新的电文,声音低沉地汇报。


    “张绍曾第十四军在哥伦比亚河谷地的推进也极为缓慢。美军破坏了所有桥梁,炸塌了关键隘口,并布设了大量地雷和诡雷。工兵部队排险进度不及预期,部队每天只能推进数英里。”另一名作战参谋补充道。


    蒋百里沉默着,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沙盘上每一道山脊、每一条河谷。他深知,美军统帅潘兴正是利用了北美大陆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和这片山脉的天险,意图将帝国精锐的第七集团军拖垮在这片冰雪与岩石构成的巨大磨盘里。第七集团军麾下的李烈钧第十三军、张绍曾第十四军、王廷桢第十五军,皆是帝国百战劲旅,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但在这种地形下,帝国军队在装甲力量和重炮上的优势被极大削弱,战斗回归到了最原始的步兵攻坚与山地渗透,伤亡数字每天都在无情地攀升。


    “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蒋百里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决断,“美国人想复制我们在东欧‘东方壁垒’的经验,用空间和鲜血换取时间。我们必须变招。”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数千公里外的德克萨斯前线,第六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刚刚被帝国军攻克的圣安东尼奥城内,司令官蔡锷同样面临着困境。他的部队自墨西哥北上以来,初期进展神速,但随着深入美国腹地,美军的抵抗愈发顽强。尤其是在广阔的德克萨斯平原和俄克拉荷马丘陵地带,美军小股骑兵和装甲车部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帝国军的补给线,使得前线部队的推进速度明显放缓。美洲各盟国,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的军队,虽然作战勇敢,但在装备、训练和协同作战能力上与帝国主力相差甚远,在复杂的攻城战和野战中对美军精锐部队时,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整个德克萨斯方向的攻势呈现出“钝刀割肉”的滞涩感。


    “柏凌均报告,第十六军在达拉斯城外围遭遇美军三个国民警卫师依托城防体系的顽强阻击,炮火准备效果不佳,请求增调更多重炮和‘启元-3型’战车。”蔡锷的参谋长念着电文,面露忧色,“我们的后勤线拉得太长,从墨西哥湾沿岸转运的物资,时常遭到美军残余空军和游击队的袭击,前线的弹药和油料供应已经开始吃紧。”


    蔡锷走到窗前,望着圣安东尼奥街道上匆匆行进的帝国士兵和军车,沉思良久。“潘兴这是要把我们两把最锋利的尖刀,硬生生磨钝在北美的东西两线啊。”他转过身,对指挥部内的众将官说道,“必须改变战术,不能继续这样正面硬啃了。我们需要一场决定性的机动,打乱美军的整体部署。”


    北美战局的胶着状态,通过加密电波,实时传递到了位于巴拿马运河区的联盟军美洲战区总司令部。


    靖王柏凌锐此刻正站在他那间可以俯瞰部分运河景色的指挥大厅内,大型沙盘上,北美战场的态势一目了然。东西两线那缓慢蠕动的箭头,以及参谋军官们不断更新的伤亡和物资损耗数据,都指向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战事正在向帝国不利的方向发展。


    “王爷,这是第七集团军蒋百里司令和第六集团军蔡锷司令刚刚发来的联合态势分析及战术变更建议。”战区参谋长将一份文件呈给柏凌锐。


    柏凌锐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蒋百里和蔡锷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当前正面强攻的弊端,并提出了类似的思路——寻求迂回、包抄,以机动战代替消耗战。


    “蒋百里建议,利用我军在珍珠港和西雅图初步建立的海空优势,派遣一支强有力的部队,绕过喀斯喀特山脉正面,在美军防御薄弱的俄勒冈海岸某处实施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直插美军防线侧后,与正面主力夹击山区的美军。”参谋长在一旁解说道。


    “蔡锷则提议,第六集团军主力不应继续在德克萨斯与美军纠缠,而应留下一部兵力牵制,主力大胆向东迂回,穿越一般认为不适合大兵团机动的路易斯安那州沼泽地带,突袭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重要港口新奥尔良,切断美国中部与东南部的联系,并将战火引向美国相对空虚的南部腹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柏凌锐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座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他目光深邃,脑海中飞速推演着各种可能。这两个方案都极具风险。蒋百里的登陆作战,依赖于复杂的气象和海况,一旦登陆受挫或后续支援不力,深入敌后的部队将面临灭顶之灾。蔡锷的东路迂回,则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美军依托河网组织的层层阻击,后勤保障更是难如登天。


    然而,僵持下去的风险更大。帝国的国力虽强,但同时支撑欧亚美三大战场的消耗也已接近极限。必须尽快打破北美的平衡。


    沉思良久,柏凌锐猛地站起身,目光扫过指挥部内所有高级将领和参谋,声音沉稳而有力:“传我命令!”


    整个指挥大厅瞬间肃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亲王身上。


    “采纳蒋、蔡二位司令的建议,并予以整合强化。美洲战区,自即日起,转入‘巨钳’作战阶段!”


    他走到巨大的北美地图前,拿起指挥棒,开始了清晰的部署:


    “西线!命令蒋百里第七集团军:


    一、李烈钧第十三军、张绍曾第十四军,继续于喀斯喀特山脉正面保持高强度进攻压力,佯装主力仍在,吸引并牢牢粘住潘兴的美军主力。


    二、王廷桢第十五军,立即秘密向波特兰以北沿海地区集结。帝国太平洋舰队提督李垠,须全力配合,抽调‘天龙’号航母、‘龙威’号战列舰等精锐舰只,组成两栖特混舰队,务必于十五日内,运送王廷桢第十五军,在科瓦利斯以西的纽波特港附近实施强行登陆!


    三、登陆成功后,王廷桢部不必急于攻城略地,应迅速建立稳固滩头阵地,然后以装甲部队为先锋,不顾一切向东猛插,穿越海岸山脉与喀斯喀特山脉之间的威拉米特河谷,直逼喀斯喀特山脉美军主防线背后的交通枢纽——塞勒姆城!与正面进攻的第十三、十四军,形成东西对进之势,将山脉中的美军彻底包围歼灭!”


    指挥棒随即移向中南部的广阔区域。


    “中线及东线!命令蔡锷第六集团军:


    一、张之江第十八军,配属部分美洲盟国部队,于德克萨斯方向采取守势,构筑坚固防线,佯装主力,牵制当前美军。


    二、柏凌均第十六军、张凤翙第十七军主力,立即脱离与敌接触,利用夜暗和恶劣天气掩护,秘密向东南方向机动,目标——路易斯安那州!


    三、此次东路迂回,关键在于速度和出其不意。第十六军为北路箭头,沿雷德河向东,穿越什里夫波特,目标直指密西西比河畔的维克斯堡。第十七军为南路箭头,沿墨西哥湾海岸平原东进,穿越查尔斯湖,直扑新奥尔良!


    四、帝国大西洋舰队提督邓绍忠,须派遣舰艇沿墨西哥湾提供侧翼掩护,并准备在第十七军逼近新奥尔良时,以舰炮火力支援攻城作战。工兵部队必须全力以赴,保障在沼泽地带的开进速度,架设浮桥,铺设急造军路!


    五、攻克新奥尔良后,第六集团军主力将北上一部,与第十六军会师于维克斯堡,彻底控制密西西比河下游,将美国南北割裂!”


    部署完毕,柏凌锐将指挥棒重重按在地图上华盛顿的位置,仿佛那已是囊中之物。


    “此役,关键在于‘快’、‘狠’、‘奇’!各部必须严格执行命令,不得有误!后勤部门,集中所有运力,优先保障东西两路迂回部队的油料、弹药和给养!情报部门,加强对美军动向的监控,配合锦衣卫人员,在敌后制造混乱,散布假消息!”


    他环视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我们要让潘兴,让华盛顿的那帮政客看看,帝国军人不仅善于正面摧坚,更精于千里奔袭!此战,务必要打断美利坚的脊梁,为最终合围华盛顿奠定基础!”


    “遵命!”指挥部内,众将官齐声应诺,声震屋瓦,每个人的眼中都重新燃起了炽热的战意。


    详细的作战命令和物资调配指令,化作一道道加密电波,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传向西雅图前线和圣安东尼奥指挥部。


    接到命令的蒋百里和蔡锷,精神都为之一振。他们立刻行动起来,调兵遣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庞大的战争机器,在靖王柏凌锐的精准操控下,开始了一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华丽转身。


    在喀斯喀特山脉的漫天风雪中,在德克萨斯无垠的荒原上,帝国的铁流开始悄然转向。一场旨在撕裂北美大陆、决定美国命运的宏大迂回作战,拉开了序幕。


    喜欢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请大家收藏:()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