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油锅的滋滋声与三位女人的谈笑声中,又滑过了一年。吴秀英老师的加入,像给“谢姐臭豆腐”这艘小船装上了一个稳定而精巧的舵。她的细致、耐心和那份文化人特有的条理,让原本有些粗放经营的早餐亭,悄然发生着变化。
吴老师不仅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还用儿子给她买的平板电脑,做了一个简单的销售记录和客户偏好分析。她发现,卤干子和茶叶蛋的销量稳定,甚至隐隐有超过臭豆腐的趋势;她注意到,下午放学的学生群体喜欢口味稍甜、酱汁浓郁的搭配。
这些细微的观察,变成了小黑板上娟秀的字迹:“新品尝鲜:甜辣酱拌卤干”、“学生套餐:臭豆腐/卤干任选 茶叶蛋 饮品,立减两元”。小小的营销策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销量提升。
更重要的是,吴老师的存在,无形中提升了一种“信誉度”。她温和得体的谈吐,她挂在胸前的那个“退休教师证”,都让这个街边小摊多了几分让人安心的气质。
生意,在三个女人的精心打理下,愈发红火稳定。那间不足六平米的早餐亭,在高峰期显得愈发拥挤,储存食材、处理废料也成了难题。扩大经营,找一个正经门面的念头,再次在谢小红心中萌生,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这一次,不再是空想。几年的积累,加上吴老师精打细算的理财,她们手头有了一笔不算丰厚但足以作为启动资金的积蓄。
找门面的过程依旧充满艰辛。合适的铺面要么租金高昂令人望而却步,要么位置偏僻人迹罕至。就在她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吴老师带来了一个消息——学校附近那条她们曾经打过游击的街,有一家经营不善的小卖部准备转让,位置不错,面积也合适,就是门脸旧了点。
三人一起去看了铺面。的确很旧,墙皮有些剥落,地面也磨损得厉害,但好在格局方正,有简单的上下水,最关键的是,租金在她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就是这里了!”谢小红看着临街的窗户,仿佛已经看到了挂上新招牌的样子,眼神灼灼。
接下来,是更为繁琐的过程:谈判租金、办理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这些对于谢小红和周桂琴来说如同天书般的流程,在吴老师那里变得条理清晰。她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研究政策条款,拿着材料往返于各个部门,耐心地和工作人员沟通。她那退休教师的身份和从容不迫的态度,无形中化解了许多可能存在的刁难。
装修为了省钱,能自己动手的绝不请人。老李和几个工友帮忙做了最重的泥瓦活和电路改造;周桂琴的儿子放学后也来帮忙刷墙;吴老师负责监工和采购装修材料,精打细算到每一颗螺丝钉;谢小红则统筹全局,忙里忙外。那一个多月,三个人累得脱了形,但眼睛里都闪烁着希望的光。
终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旧貌换新颜的店铺准备开业了。崭新的玻璃门,擦得锃亮。门头上,挂着红布覆盖的招牌。
谢小红、周桂琴、吴秀英,三人并肩站在店门前,看着受邀前来的老顾客、街坊邻居,还有闻讯赶来的王主任,心情激动难抑。
“吉时到,揭牌!”随着一声吆喝,谢小红和周桂琴一起,用力拉下了红布。
“谢姐小吃店”五个大字,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没有华丽的辞藻,依旧朴素,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店内,窗明几净。操作区比以前宽敞数倍,安装了更专业的排烟系统和消毒设备。靠墙摆放着几张简约的桌椅,供顾客堂食。墙壁上,挂着她们的“创业故事”照片墙——从最初的三轮车,到早餐亭,再到现在的店铺,以及三位女主人的合影。旁边还挂着新的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像两枚闪亮的勋章。
开业鞭炮噼啪作响,熟悉的臭豆腐香气从新店里更加汹涌地弥漫出来,混合着卤干子和茶叶蛋的香味,勾动着所有人的味蕾。
人群涌进店里,祝贺声、点单声、赞叹声不绝于耳。谢小红守在油锅前,动作依旧熟练,眼角却有些湿润。周桂琴忙着招呼客人,声音洪亮,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吴老师则坐在收银台后,微笑着收款、找零,偶尔抬头看看这热闹的景象,眼神温暖而满足。
她们终于不用再担心风雨,不用再东躲西藏。她们有了一个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据点”。
从推着三轮车在巷口惶惶不安的个体户,到拥有正规店铺的“谢姐小吃店”店主,这条路,她们走了四年多。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泪水,交织着挫折与希望。
此刻,站在属于自己的店铺里,听着鼎沸的人声,闻着空气中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谢小红知道,这绝不是一个终点。这只是她们故事的一个新起点。未来的挑战不会少,但她们三个女人,手握着手,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一切。
街角的“谢姐”,今天,正式安家落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