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阳光已经有了些许力道。早餐亭里,谢小红和周桂琴正忙着准备一天的食材,卤水的独特香气与茶叶蛋的醇厚味道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生意在经历了之前的波折后,已经重回正轨,甚至因为新增的卤干子和茶叶蛋,吸引了一批新的顾客。
这天早上,一位生面孔的大妈在早餐亭前徘徊了好一会儿。她看上去五十多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着干净的碎花衬衫,眉眼间带着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温和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大姐,要点什么?臭豆腐、卤干子还是茶叶蛋?”谢小红热情地招呼。
大妈犹豫了一下,指了指茶叶蛋:“来两个茶叶蛋吧。”她付了钱,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看着谢小红麻利地捞蛋、装袋,又看了看旁边正在整理豆腐坯的周桂琴,轻声问:“你们……就两个人忙活?”
“是啊,大姐,小本生意。”周桂琴笑着搭话。
大妈点点头,没再多问,拿着茶叶蛋慢慢走了。
接下来的几天,这位大妈几乎天天都来,有时买茶叶蛋,有时买份卤干子,偶尔也会和谢小红她们聊上几句。渐渐地,她们知道了她姓吴,叫吴秀英,是附近一所小学的退休语文老师,老伴几年前病逝了,儿子在外地工作,一个人住。
吴老师话不多,但眼神里总带着一种善意的观察。她看到谢小红搬重物时会下意识地扶一下腰,看到周桂琴长时间站立后捶打小腿,也会轻声提醒一句:“要注意休息,别太累着。”
一次意外的发生,真正拉近了三人的距离。
那是一个暴雨突至的午后,瞬间天色暗沉,豆大的雨点砸在早餐亭的棚顶上,噼啪作响。谢小红和周桂琴正手忙脚地收拾着外面摆放的桌椅和食材,雨水很快打湿了她们的衣衫。
就在这时,一把略显陈旧的格子伞撑在了她们头顶。是吴老师,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裤脚也被雨水打湿了。
“快,我帮你们!”吴老师说着,就弯腰去搬那沉重的保温桶。她的动作有些生疏,却异常坚定。
三个人一起,很快把东西都挪进了亭子里。狭小的空间顿时显得有些拥挤,但弥漫着一种共渡难关的暖意。谢小红和周桂琴连声道谢,吴老师只是摆摆手,看着窗外瓢泼的大雨,轻声说:“我以前教书的时候,也最怕学生放学赶上这种天气……”
雨停了,吴老师帮着她们把桌椅重新摆好。看着两人被雨水和汗水浸透的狼狈样子,吴老师忽然说:“我看你们太辛苦了。要是……要是不嫌弃,我白天没事,可以过来帮帮忙。不要工钱,就是……就是找点事做,有人说说话。”
谢小红和周桂琴都愣住了。她们互相看了一眼,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样的惊讶和一丝心动。吴老师为人正派,心地善良,又是文化人,有她加入,肯定能帮上忙。但她们这小本生意……
“吴老师,这怎么行……”周桂琴刚要推辞。
吴老师温和地打断她:“我一个人在家,也是对着空屋子。来你们这儿,闻着这烟火气,心里踏实。”她的眼神里带着真诚的恳切,那是一种渴望被需要、渴望融入群体的孤独。
谢小红看着吴老师,又看了看周桂琴,心里做了决定。她拉过吴老师的手,那双手不像她们那样粗糙,却带着岁月的温凉。“吴老师,您要来,我们求之不得!但工钱必须给,这是规矩。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就这样,“谢姐臭豆腐”早餐亭,迎来了第三位成员。
吴老师的加入,像一股清泉,注入了这个充满油烟味的小天地。她心思细腻,字写得漂亮,负责起了更新菜单、写促销小黑板的工作,偶尔还会帮着想几句有趣的广告词。她耐心好,算账清晰,很快接手了收银和整理线上订单的活儿,让谢小红和周桂琴能更专注于制作。
更重要的是,她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她会提醒她们注意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卫生细节,会在顾客抱怨时用温和的语气巧妙化解矛盾。午后空闲时,三个女人会坐在小马扎上,泡一壶吴老师带来的茉莉花茶,聊聊家常,说说各自的孩子,抱怨一下生活的琐碎,也分享一些过去的趣事。早餐亭里,不仅有了更高效的分工,更多了一种家的温馨氛围。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句俗语在她们这里有了全新的诠释。她们是战友,是伙伴,也是彼此在偌大城市里温暖的依靠。谢小红的坚韧、周桂琴的勤恳、吴老师的细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谢姐臭豆腐”的招牌下,从此常常能看到三个忙碌而和谐的身影。熟客们开玩笑说:“谢姐,你这队伍是越来越壮大了啊!”
谢小红、周桂琴和吴秀英相视而笑,继续着手里的活儿。油锅沸腾,卤香四溢,这小小的早餐亭,因为第三个女人的加入,仿佛变得更加稳固,也更加生动起来。她们的创业故事,在经历了独自挣扎、两人同盟后,意外地迎来了充满温情的“三人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