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豆腐事件像一盆冰水,将谢小红和周桂琴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心凉。直接的经济损失和惨淡的生意摆在眼前,但比这些更刺痛她们的,是那种信任崩塌带来的无力感。
连续几天,早餐亭门庭冷落。偶尔有老顾客路过,眼神里也带着犹豫。周桂琴看着几乎没动过的食材,愁得吃不下饭。
“小红,咱们……是不是完了?”她的声音带着哽咽。
谢小红没说话,只是用力地擦洗着已经光洁如新的灶台。她的腰还在隐隐作痛,但比腰痛更甚的,是心里的那股憋闷和不甘。完了?她想起当初揣着全部积蓄买下那辆二手三轮车时的决绝,想起在寒风中跺着脚守摊的坚持,想起儿子说“我妈是创业女王”时眼里的光。
“不能完。”她停下动作,抬起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却燃着一簇不肯熄灭的火苗,“桂琴,咱们不能就这么完了。”
痛定思痛,谢小红知道,必须做点什么,不仅仅是挽回,更要改变。
第一步,是彻底切断风险源头。她不再依赖单一的供应商,而是拖着周桂琴,几乎跑遍了北京周边的几个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和豆腐作坊。她们不再只看价格,更看重生产环境、卫生标准和供货稳定性。最终,她们选定了一家虽然价格稍高,但拥有正规资质、生产过程透明的小型豆制品厂,签订了供货协议,并要求对方提供每批次的质检报告。
第二步,是重塑信任,而且要用最笨、最透明的方式。
谢小红让儿子帮忙设计打印了几张海报,贴在早餐亭最醒目的位置:
“谢姐承诺:每日食材,新鲜可见!源头可溯!”
“本店使用‘德盛祥’豆制品厂特供臭豆腐坯,质检报告随时备查。”
她甚至将新的供应商资质、采购票据的复印件塑封好,挂在墙上。
这还不够。她开始在微信群里进行“现场直播”。每天清晨,她都会拍下送来的新鲜豆腐坯、清澈的新油,以及熬制卤水的过程,发到群里。炸制第一锅豆腐时,她会拍个小视频,配上文字:“今日头锅,火候正好,欢迎监督。”
这些举动在起初显得有些笨拙,甚至引来少数人的调侃。但谢小红坚持着。真诚,是她们现在唯一能拿出的武器。
第三步,是产品的“破”与“立”。谢小红意识到,只有臭豆腐单一产品,抗风险能力太差了。她和周桂琴商量后,决定在保持招牌臭豆腐品质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品类。
她们利用原来熬制卤水的经验,开发了“卤香干子”和“五香茶叶蛋”。这两样产品工艺相对简单,口味大众化,而且可以作为臭豆腐的搭配,也能单独售卖,即使臭豆腐因故暂时无法供应,早餐亭也不至于无货可卖。
她们谨慎地先做了少量尝试,免费送给老顾客品尝,收集反馈,不断调整口味。令人惊喜的是,卤香干子和茶叶蛋因为味道醇厚、价格亲民,很快受到了欢迎,甚至吸引了一些原本不吃臭豆腐的顾客。
转变是缓慢的,但并非无迹可寻。
几天后,一位之前因为问题豆腐而失望离开的老大爷又回来了。他戴着老花镜,仔细看了墙上的质检报告,然后对谢小红说:“闺女,冲你这较真的劲儿,我再信你一回。”他买了一份臭豆腐和一份新出的卤干子。
那一刻,谢小红背过身去,悄悄擦了擦眼角。
口碑,靠着这一点一滴的坚持和笨拙的真诚,开始艰难地回流。微信群里沉寂的气氛被打破,重新有了订单和互动。虽然生意还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但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感,正在一点点消散。
一天收摊后,谢小红和周桂琴看着墙上那几张略显土气却无比认真的海报,看着店里新增的卤干子和茶叶蛋,心里百感交集。
“小红,咱们这算不算是……因祸得福?”周桂琴轻声问。
谢小红摇了摇头,目光深远:“不算福。是教训,是逼着咱们往前走了一步。”她顿了顿,接着说,“以前总觉得,把臭豆腐炸好就行了。现在才知道,想把生意稳稳当当地做下去,要操心的东西,多着呢。”
危机像一场残酷的洗礼,摧毁了她们熟悉的舒适区,却也逼着她们打破了固有的模式,建立了更规范的流程,拓展了产品线,学会了用更现代的方式与顾客沟通。
破而后立。她们的“谢姐臭豆腐”,在经历了一场断流之险后,没有沉没,反而如同淬火后的钢铁,虽然伤痕累累,却变得更加坚韧,并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前路依然漫长,但她们手中的桨,更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