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北京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空气里带着一股湿冷的土腥气。这场雨,仿佛一个不祥的预兆,给“谢姐臭豆腐”带来了一场近乎灭顶的危机。
危机的源头,是她们赖以生存的“臭豆腐”本身。
那天早上,谢小红像往常一样,准备熬制新一批的卤水。她打开从固定供应商那里订来的、发酵好的长沙臭豆腐生坯,刚揭开包装,一股异常刺鼻的、带着点**气息的酸味直冲鼻腔。
她心里“咯噔”一下,仔细检查。豆腐的颜色似乎比平时更深,表面黏滑度也不对。
“桂琴,你来看看这个。”谢小红的声音有些发紧。
周桂琴凑过来闻了闻,眉头也皱了起来:“这味道……好像不太对劲啊。”
两人心里都升起不祥的预感。但当天预订的食材已经到位,老顾客们也在微信群里开始下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她们抱着侥幸心理,将这批豆腐按照正常流程炸制了出来。
结果,灾难发生了。
第一批尝鲜的老顾客直接在微信群里反馈:“谢姐,今天的豆腐味道不对啊,发苦,还有点怪味。”
“是不是卤水坏了?”
紧接着,好几个在早餐亭现场购买的顾客,吃了几口就皱着眉头放下了。
“老板,你这豆腐是不是不新鲜了?”一个中年男人语气不悦地问。
谢小红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她立刻尝了一口刚炸出来的成品,一股明显的苦涩和隐约的霉味在口腔里弥漫开来,完全不是以往那种醇厚的发酵香。
豆腐有问题!而且是源头的问题!
她立刻打电话给供应商,对方起初还支支吾吾,最后才承认,因为前段时间连续阴雨,他们的一批豆豉在运输过程中受潮,可能影响了这批豆腐的发酵。
“我们也是受害者啊谢姐,这批货我们自己也亏大了……”供应商在电话那头叫苦。
解释毫无意义。对于小吃摊来说,口感就是生命线。仅仅一个上午,“谢姐臭豆腐味道变了”、“是不是换配方了”、“不新鲜”的言论就在几个微信群里迅速发酵。原本预订的午餐团购订单,被取消了将近一半。早餐亭前,排队的人群消失了,变得门可罗雀。
下午,雨还在下,早餐亭里异常冷清。看着几乎没怎么动过的食材,周桂琴急得嘴唇起泡:“小红,这可怎么办?这么多豆腐,全废了!”
谢小红看着那批问题豆腐,心如刀绞。这些都是钱,是她们起早贪黑的血汗。但更重要的是口碑!三年积累起来的信任,可能因为这一批问题豆腐而崩塌。
“全部倒掉!”谢小红咬着牙,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决,“一滴油,一块豆腐,都不能再用。”
“可是……”
“没有可是!”谢小红打断周桂琴,眼神里是痛惜,更是决绝,“桂琴,咱们的牌子,不能砸在自己手里。”
那天,她们把所有的成品、半成品,连同那锅用了好久的老卤水,全部当做厨余垃圾处理掉了。直接经济损失,接近五千块。这对于小本经营的她们来说,是一笔沉重的打击。
更严重的是客源的流失。接下来的几天,生意一落千丈。哪怕她们紧急更换了供应商,哪怕她们在群里反复解释、道歉,甚至提出可以免费赠送新品请老顾客品尝,信任的重建也远比想象中艰难。人们似乎都在观望。
早餐亭里,往日热火朝天的景象不见了,只剩下两个相对无言的中年妇女,和那口安静得让人心慌的油锅。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诱人的香气,而是一种冰冷的、绝望的气息。
周桂琴偷偷抹了几次眼泪,开始计算手里的积蓄还能撑多久。谢小红则整夜整夜睡不着,脑子里反复回响着顾客那句“味道不对”。
断流了。她们生意的生命线,仿佛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硬生生掐断。
夜幕降临,谢小红没有直接回家,她一个人走到附近那条曾经打过游击的巷子。巷子依旧,只是物是人非。她想起当初被城管追赶的仓皇,想起第一次收到线上订单的惊喜,想起和周桂琴并肩作战的无数个日夜……难道这一切,就要因为一批问题豆腐而结束了吗?
她不甘心。
回到冰冷的早餐亭前,她看着那块“谢姐臭豆腐”的招牌,在路灯下显得有些黯淡。她伸出手,用力擦去玻璃上凝结的水汽,动作缓慢而坚定。
危机像一场寒流,冻结了生意,但也冻醒了她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迟早会被淘汰。必须改变,必须找到更可靠的方式,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断流之后,是等待枯竭,还是开凿新的泉眼?谢小红站在雨后的寒夜里,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不能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