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团购的尝试,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涟漪逐渐扩散。订单稳定在每天**十份,虽然比不上摊位晚上的销量,却是一块扎实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谢姐臭豆腐”的味道可以突破地理限制,成为一种“可配送”的美食。
这笔收入让她们有了更足的底气。谢小红和周桂琴一合计,决定将“流动配送”模式固定下来,并取了个朴素直白的名字——“谢姐臭豆腐流动车”。她们不再满足于只在石榴庄和几栋写字楼之间打转,野心像被春风鼓动的种子,悄悄萌芽。
白天,她们依旧是石榴庄疏导点那个可靠的7号摊主。但上午和下午的空白时段,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第一步是升级装备。她们咬牙投资,买了两辆更大、更结实的二手三轮车,加装了定制的双层保温柜和更醒目的招牌。一辆由谢小红掌管,负责开拓新的“疆土”;另一辆由周桂琴管理,固守写字楼的基本盘,并尝试向更远的科技园区渗透。
第二步是绘制她们的“商业地图”。她们不再盲目乱转,而是像侦察兵一样,仔细研究起这座城市未被充分开发的“美食荒漠”。大型社区的外围、新建公园的入口、地铁站出口的背街……都成了她们的目标。她们甚至学会了观察人流量和人群属性——学校附近下午放学时段最好卖,工地外围的工人们喜欢重口味、分量足。
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在新地方摆摊,意味着要重新面对城管的压力、适应新的环境、培养新的客源。有一次,谢小红在一个新建小区外刚支开摊子,就被物业保安驱赶,话说的很难听。她没有争辩,只是默默收好东西,推着沉重的三轮车,在路人或好奇或同情的目光中,走向下一个可能的据点。那天,她直到下午很晚才开张,但卖出第一份时,她看着那个陌生的顾客满足的表情,所有的委屈和疲惫仿佛都得到了慰藉。
周桂琴那边也并非一帆风顺。科技园区的白领们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但对效率和卫生要求更高。她改进了打包方式,确保酱料不会渗出,附上定制纸巾和牙签,甚至在保温箱里放了温度计,确保送达时豆腐还是最佳口感。这些小细节,为她赢得了口碑。
她们的手机里,微信群越来越多——“石榴庄老店群”、“A写字楼专送群”、“B科技园预订群”、“C社区流动点通知群”……管理这些群成了周桂琴的主要工作之一,她像一位细心的管家,在不同的群里发布不同的出摊信息、预订接龙,回复各种咨询。
生意在流动中找到了新的活力。收入显著增加了,甚至超过了她们最初的预期。但付出的辛苦也是成倍的。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备货,白天奔波于不同的地点,晚上还要回到石榴庄坚守。风吹日晒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更深的痕迹,蹬三轮车的双腿时常酸软不堪。
然而,她们的眼神却比以前更加明亮。那种光芒,源于对生活的掌控感,源于看到自己能力边界不断拓展的惊喜。
一天傍晚,谢小红在一个偏远的创意园区外收摊,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老板,还好你没走!我们团队加班,派我下来买十份,都说你家是这附近最好吃的移动美食!”
谢小红一边利落地操作,一边笑着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嗨,群里都传遍了,说有个‘臭豆腐西施’,开着三轮车,神出鬼没,但味道一绝!”
“臭豆腐西施?”谢小红愣了一下,随即和周桂琴对视一眼,两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空旷的园区外传得很远。这个带着调侃和赞誉的称呼,仿佛是对她们所有辛苦的最高嘉奖。
晚上,两辆满载着空箱和疲惫的三轮车先后回到租住的小院。清点完收入,周桂琴揉着发胀的膝盖,轻声说:“小红,有时候我觉得,咱们这两辆三轮车,像两面旗子。”
谢小红正在核对明天的食材清单,抬起头:“旗子?”
“嗯,”周桂琴点点头,眼神有些悠远,“两面插在北京城里的旗子,告诉所有人,咱们俩,在这儿站住了。”
谢小红沉默了。她看着窗外北京的夜空,霓虹闪烁。是啊,这两辆不起眼的三轮车,载着她们的臭豆腐,载着她们的汗水与希望,穿梭在这座巨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它们不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像两面流动的旗帜,宣告着两个普通中年妇女,用最笨拙又最坚韧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她们的创业之路,从固守一隅到主动出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需求,完成了又一次关键的蜕变。前路依然漫长,但她们已经学会了在流动中寻找机遇,在变化中锚定自身。这面“流动的旗帜”,还将继续在这座城市里,迎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