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章 第8章

作者:俺是大吃货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食物中毒”风波像一场猝不及防的寒流,虽然过去,却在谢小红和周桂琴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生意恢复了,甚至更胜从前,但一种新的焦虑开始滋生:她们太依赖这个小小的疏导点了。就像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努力付诸东流。


    这种焦虑在听到一个传言后达到了顶点——有人说,石榴庄这片老旧小区可能明年要纳入改造规划,疏导点很可能随之取消。


    消息真假难辨,却像一根针,扎破了刚刚积累起来的安全感。晚上收摊后,两人常常对着空荡荡的摊位发呆,心头笼罩着一层迷雾。


    “小红,要是这里真不让摆了,咱们可咋办?”周桂琴的声音里带着迷茫。重新回到东躲西藏的日子?她不敢想。


    谢小红没说话,目光扫过熟悉的编号7遮阳棚,扫过旁边孙嫂的麻辣烫摊,经历了上次风波,孙嫂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关系缓和了不少,扫过这片给了她安稳和尊严的方寸之地。不能坐以待毙。


    “桂琴,”她突然开口,眼神里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光,“咱们不能只靠这一个地方了。”


    转型或者拓展的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而迫切地摆在了她们面前。可是,往哪儿转?怎么拓?


    她们首先想到的是租个正经门面。这是最理想的状态,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名正言顺。两人兴致勃勃地利用白天不出摊的时间,跑遍了附近几条街。现实却给了她们当头一棒——稍微像样点、哪怕只有几平米的小门脸,租金都是天文数字,再加上转让费、装修、□□,她们那点辛苦攒下的积蓄,根本不够看。


    “这条路,暂时走不通。”谢小红看着记满租金信息的小本子,叹了口气。


    门面房的路被堵死,她们又把目光投向了线上。既然微信群运营得不错,能不能专门做外卖?她们联系了几个外卖平台,却发现平台


    抽成比例很高,再加上配送费,她们这单价不高的小吃几乎没什么利润可言。而且平台规则复杂,她们操作起来也吃力。


    “这条路,也难。”周桂琴看着手机屏幕上复杂的商家后台,摇了摇头。


    两条看似最光明的路都走不通,两人都有些沮丧。难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一天,一个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年轻女孩在群里下单时抱怨了一句:“好想吃谢姐家的臭豆腐,可惜公司离得太远,送过来都凉了,口感差好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谢小红脑中的迷雾。


    凉了?口感差?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她想起之前看到过一种小型食品保温箱,比她们现在用的泡沫箱高级很多,能恒温保温好几个小时。如果投资买几个这样的箱子,是不是就可以突破距离限制,承接更远一点的订单?比如,专门做附近那几个写字楼的午间团购?


    她把想法跟周桂琴一说,周桂琴也觉得可行。“咱们可以固定时间,比如每周二、周四中午,专门送一次写字楼。提前一天在群里接龙预定,咱们按量准备,肯定不会浪费。”


    这个想法让她们重新兴奋起来。她们计算着成本,一个质量好的保温箱要几百块,初期先买两三个试试水。目标客户就锁定在步行十五分钟范围内的三栋写字楼。


    说干就干。谢小红负责研究保温箱型号和采购,周桂琴则发挥她沟通的特长,想办法通过老顾客拉人,新建了一个“谢姐臭豆腐写字楼专送”群。


    起步并不容易。最初只有寥寥十几个人加入,第一次团购,只接到了二十多份订单。算上保温箱的投入和专门跑一趟的时间成本,几乎是亏本的。


    但她们没有放弃。谢小红坚持用最好的食材,并且在配送前才进行最后一道炸制工序,迅速打包放入预热的保温箱,最大限度地保证口感。周桂琴则在配送时,总是面带笑容,细心核对订单,还会附上一张小卡片,手写着“感谢支持,祝工作愉快”。


    口碑,再次发挥了作用。吃过的人都发现,这配送的臭豆腐,竟然和现场吃的口感相差无几!订单开始慢慢增长,从二十份到五十份,再到突破一百份。“写字楼专送”群也渐渐热闹起来。


    这条新的销售渠道,虽然辛苦,午间配送意味着她们上午就要提前备料,中午无法休息,却仿佛在迷雾中开辟了一条新的小径。它没有解决根本的“场地焦虑”,但至少让她们看到,即使失去了石榴庄这个据点,她们或许还能靠着这种“机动配送”的模式活下去,甚至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站在生意的岔路口,谢小红和周桂琴没有找到一劳永逸的答案,但她们用最朴素的智慧和韧劲,摸索出了一条属于她们的、迂回前进的道路。她们的创业版图,在稳固摊点的同时,开始尝试向更远处的写字楼,投石问路。未来依然不确定,但手里多了一张牌,心里就多了一分底气和从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