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第2章

作者:俺是大吃货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那场初次的冲突像一根刺,扎在谢小红看似平静的生意底下。她变得警觉起来,像一只时刻竖起耳朵的兔子。巷口的风吹草动——陌生的制服、刺耳的哨音,甚至仅仅是几个面色严肃的生面孔,都能让她的心猛地一揪。


    她尝试着换地方,推着三轮车在附近的几条巷子里打游击。但熟客找不到她,生意冷清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她对那条最初的巷子有了感情,那里有总是和她唠家常的王奶奶,有风雨无阻来买一份当晚餐的上班族小张……那是她的“根据地”。权衡再三,她又小心翼翼地回去了,只是出摊时间更早,收摊也更果断,眼神里多了一份随时准备“撤退”的机警。


    真正的风暴,在一个周六的下午降临了。


    那本是生意最好的时段,队伍排了七八个人,油锅欢快地翻滚着,臭豆腐的浓香弥漫了整个巷口。谢小红正利落地给一份豆腐浇上酱汁,脸上带着忙碌而满足的红晕。


    突然,人群外围一阵骚动。


    “城管来了!快跑!”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谢小红心里“咯噔”一下,抬头就看到三四名穿着深蓝色制服的城管队员,正从巷子两头快步走来,形成了一个合围之势。这次不是简单的驱赶,阵仗明显不同。为首的是一位面色沉稳的中年队长,眼神锐利。


    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排在队伍前面的一位大妈悄悄把刚付的钱塞回谢小红手里,低声道:“小红,这回怕是躲不过了。”


    瞬间,刚才还热热闹闹的队伍散得七零八落,只剩下谢小红和她那辆无处可藏的三轮车,孤零零地暴露在城管队员的视线下。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油锅还在不识时务地“滋滋”作响。


    “请你配合我们的工作。”中年队长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身后一名年轻队员已经拿出了执法记录仪和厚厚的单据本。


    谢小红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心冰凉,冷汗浸湿了内衣。她张了张嘴,想求情,想说自己是第一次(虽然明知不是),想说自己多么不容易,但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发不出任何声音。巨大的恐惧攫住了她——车会被没收吗?会被罚巨款吗?这个她倾注了所有心血和积蓄的“事业”,难道就要在今天戛然而止?


    “无照经营,占道经营,依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年轻队员开始照本宣科,那些冰冷的条款像锤子一样砸在谢小红心上。


    就在这时,之前散去的一些街坊邻居并没有真正离开,他们站在不远处的屋檐下、店门口,观望着。


    王奶奶颤巍巍地走上前,对那位队长说:“同志,这闺女真的不容易,靠这个养活一家人呢。她这东西干净,我们街坊都爱吃,能不能通融一下?”


    “是啊,队长,”开小卖部的刘哥也帮腔,“她在这从没妨碍过交通,卫生也搞得挺好,比有些乱扔垃圾的强多了!”


    “给我们留个吃早饭的地方吧!”有人半开玩笑地喊道。


    七嘴八舌的声音,像一股暖流,试图融化这冰冷的执法现场。


    中年队长听着,脸上的表情没有太大变化,他抬手制止了大家的喧哗,目光转向浑身紧绷、几乎要发抖的谢小红,又扫了一眼她那辆虽然旧却擦得干干净净的三轮车,以及玻璃罩里码放整齐的豆腐和配料。


    “大家的意思我明白。”队长开口了,声音依然沉稳,“但是,规定就是规定。无照经营和占道,确实是不允许的。这不仅关乎市容,也关乎食品安全和公共秩序。”


    他的话让谢小红的心沉到了谷底,帮腔的街坊们也安静了下来。


    然而,队长话锋一转,看着谢小红,语气缓和了一些:“你的情况,我们也有所了解。这样,车我们今天可以不暂扣,但必须处罚。同时,我给你指条路——”


    谢小红猛地抬起头,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街道或者附近市场有没有‘便民服务点’或者‘早餐工程’的摊位,那种是合法的,可以去申请。或者,找个固定的门面,哪怕很小,办个营业执照。”队长一边说着,一边让队员开出了一张罚款单,“这次是警告和罚款,希望你尽快找到合法的经营方式。如果下次还在这个地方无照经营,我们一定会依法采取进一步措施。”


    接过那张薄薄的、却重如千钧的罚款单,谢小红的手在颤抖。罚款金额是她快一个礼拜的纯利润。心疼吗?疼得要命。但比起被没收车子、彻底断送生计,这已经是意想不到的“宽大处理”了。


    她连连鞠躬,声音哽咽:“谢谢队长!谢谢!我……我一定想办法,一定想办法!”


    城管队伍离开了,巷口恢复了平静,但空气里还残留着紧张和一丝悲壮。


    谢小红没有立刻收摊,她扶着三轮车的车把,站了很久,消化着刚才发生的一切。街坊们围过来,安慰她,帮她出主意。王奶奶甚至要塞钱给她交罚款,被她坚决地推了回去。


    那天晚上,谢小红把罚款单平整地压在枕头底下。她失眠了。


    城管的压力,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她清醒地认识到,光靠“躲”和“打游击”,这条路走不远。那条熟悉的巷子,可能再也无法成为她安稳的港湾。


    但是,队长的“指路”也像在黑夜里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便民服务点?固定门面?那需要更多的钱,更复杂的手续,对她一个外地来的、没什么文化的妇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怎么办?”她在黑暗中问自己。


    答案并不清晰。她只知道,她不能倒下。为了那份比超市打工多一倍的收入,为了老李默默放下的那瓶护手霜,为了儿子那句“创业女王”,也为了巷口那些在她危难时为她说话的温暖街坊。


    第二天,谢小红的臭豆腐摊没有出现在那条熟悉的巷子里。


    但她也没有消失。


    有人看见她推着车,去了街道办事处咨询政策;有人看见她在附近几个正规的菜市场里转悠,打听摊位租金;还有人看见她,在一个不太起眼的、但似乎管得没那么严的街角,试探性地重新支起了摊子……


    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又完全不同了。那场风波在她身上刻下了更深的烙印,也逼出了她骨子里更强的韧性。她的创业记,翻过了胆战心惊的一页,进入了与规则周旋、在夹缝中寻找生机的,更为艰难也更具挑战的新章节。她的三轮车,载着沉甸甸的生活,在北京纵横交错的脉络中,继续寻找着一个能够合法、安心落脚的,下一个巷口。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