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夜晚,星空低垂,仿佛触手可及。林森裹着厚厚的防风衣,在帐篷里就着应急灯的光,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张信纸——卫星电话费用高昂,而且经常打不通,他养成了写信的习惯,尽管不知道何时才能寄出。
“曦:
今天追踪到了一小群野生双峰驼,运气很好。风沙很大,镜头都快被磨穿了。想起你总骂我像个野人,现在真成了个‘沙人’。
晚上对着篝火,算了算日子,宝宝应该快五个月了吧?有没有乖乖的,有没有折腾你?我很想你,也想他/她。
附上一张今天拍到的星空,这里的银河,比我们结婚时在高原看到的还要壮丽。等孩子出生,我们带他/一起来看……
森字”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陈曦的写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她笔下那个探险家的故事,因为注入了真实的牵挂与等待,情感变得更加丰沛。她常常摸着肚子,对里面的小生命絮絮叨叨:“宝宝,你爸爸现在可能正在看和我们头顶同一片的星空呢……”
另一边,陈远初到地方,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陌生的环境,复杂的局面,千头万绪的发展难题,让他常常忙到深夜。但无论多晚,他回到宿舍,总会收到苏玥发来的信息,有时是孩子考试的进步,有时是父母的身体近况,有时只是一张家里阳台新开的花的照片。
这些琐碎的信息,像黑夜里的灯塔,提醒着他奋斗的意义和归家的方向。他也会抽空给苏玥回信,不谈工作的具体困难,只说说南方的饮食、气候,问问家里的情况。他们的交流,像一条平静而深沉的河流,承载着彼此的理解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