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昭要走的传言,渐渐被更多的学业压力所覆盖。高三的硝烟味,已经隐约可闻。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独木桥而奋斗。我的目标很明确——冲击本省最好的那所师范大学的中文系。那是我的象牙塔,是我逃离过往、通往崭新未来的唯一路径。
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机器。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背诵,晚上刷题到深夜。咖啡和风油精成了生活必需品。课间十分钟也被用来记单词或者看一篇古文。
在这种高强度、目标明确的忙碌中,韩昭的影子终于被挤压到了记忆最边缘的角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偶尔想起,也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不清,引不起任何情绪波动。
有一次模拟考,我的语文作文拿了年级最高分,被印成范文下发。作文的题目是《告别》。
我在文章里,没有写任何具体的人,只写了一种心境——一种与过去的自己、与某些执念、与一段无名的时光,郑重而平静的告别。
语文老师在讲评时,特意提到了我的作文,说有一种“超越年龄的通透和冷静”。
台下有同学窃窃私语,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我。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或许在猜测我笔下告别的是谁。
但我心里很清楚,我告别的,不是他。
我告别的,是那个曾经把爱情想象得过于盛大、把一个人看得过于重要的,幼稚的自己。
我的独木桥很窄,只容得下我一个人,和我的梦想。那些沉重的、纠缠不清的情感,那些患得患失的情绪,都是多余的负重。我必须轻装上阵,才能走到我想去的彼岸。
我握紧了笔,目光坚定地投向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
我的战场在这里,在堆满书籍的课桌,在写满公式的黑板,在决定未来的考卷上。
至于其他,皆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