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引发的余震,在我心里持续发酵了整整两天。那种悬而未决、被人窥探、又无法理解他动机的烦躁感,像藤蔓一样越缠越紧。
周五晚上,我对着摊开的历史笔记,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脑海里反复回放的,是他站在走廊灯下那紧绷的侧脸,和那句干巴巴的“谢谢”。
一种强烈的、想要问清楚的冲动,像火山一样在我胸腔里积聚。我受够了这种猜谜游戏,受够了情绪被他一个莫名其妙的举动就轻易搅乱。
我猛地抓过手机,点开那个虽然删除却早已烂熟于心的号码,在短信编辑框里,用力地敲下一行字:
“韩昭,你那天晚上到底是什么意思?”
手指悬在发送键上,却像有千斤重。
摩羯座的理智和悲观,像一盆冰水,浇熄了冲动的火焰。
我死死盯着那行字,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他那张没什么表情的脸,和他可能回复的、各种伤人的可能性——
“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资料。”(冷漠)
“你想多了。”(嘲讽)
或者,最可怕的,石沉大海,毫无回应。
任何一种可能,都足以将我此刻鼓起的、微不足道的勇气,碾碎成粉末。
最终,我深吸一口气,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了那条编辑好的讯息。
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我瘫倒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心里一片荒凉。
那条未发送的讯息,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我牢牢锁在了原地。我既无法前进,也无法真正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