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就在这些心照不宣的默契里悄然流淌,窗外的梧桐从抽芽到繁茂,似乎也只是一转眼的事。当蝉鸣开始爬上树梢,空气变得湿热而黏稠,这座江边的城市,也迎来了它一年中最具生命张力的时节——端午。
我家住在沿江的老城区,每年端午,最热闹的莫过于去看闽江上的龙舟竞渡。锣鼓喧天,百舸争流,是刻在这座城市骨子里的记忆。
端午第一天,江畔早已人山人海。我陪着妈妈、弟弟和妹妹,在熙攘的人群中最显眼的位置。空气中混合着汗水、防晒霜和江风水汽的味道,耳边是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和观众的呐喊,以及爸爸在龙舟上划龙舟的身影。
就在我踮着脚尖,努力望向江中那些如离弦之箭般的龙舟时,视线不经意地扫过旁边的人群,猛地定格在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韩昭。
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站在离我不算太远的对岸。他身边站着一位身材高大、面容严肃的中年男人,眉眼间与他有几分相似,应该就是他的爸爸。而让我心脏骤然紧缩的是,站在他爸爸旁边的另一个笑呵呵的中年男人,我认识——那是我爸爸的好兄弟,我喊他“谢叔叔”!
他们怎么会在一起?谢叔叔和韩昭的爸爸认识?
他似乎也看到了我。隔着涌动的人潮和喧嚣的声浪,我们的目光在空中短暂地交汇。他的眼神里也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了平静,对我几不可察地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我也下意识地朝他点了点头,便迅速移开了视线,心脏却在胸腔里怦怦直跳。
我不敢再看过去,却能清晰地感觉到那道目光的存在。龙舟赛变得索然无味,我的全部感官都用来捕捉对岸那个身影的微弱信息。我看到谢叔叔笑着拍了拍韩昭爸爸的肩膀,又对着江面指指点点,似乎在热烈地讨论着比赛。韩昭则安静地站在一旁,目光偶尔扫过江面,偶尔……会落在我这个方向。
我没有告诉爸妈我看到了同学。看完龙舟,我们便随着人流回家。整个下午,我都有些心神不宁,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江边那短暂的对视,以及他和谢叔叔站在一起的画面。
端午第二天,我在家写作业,试图用习题来麻痹自己纷乱的思绪,但效果甚微。
第三天,假期的最后一日。晚上,我洗完澡,窝在房间里看书,窗外的夏夜静谧,只有隐约的虫鸣。手机屏幕突然亮起,那个灰色的头像再次跳动起来。
我的心猛地一提,几乎是屏住呼吸点开。
“昨天在江边看到你了。”
他主动提起了昨天的事!我握着手机,手指微微收紧。
“嗯,我也看到你了。”我回复,努力让语气显得平静。
“和你家人?”
“嗯。那个……是你爸爸和谢叔叔吗?”我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嗯,我爸和你谢叔叔是朋友。”他回道。
原来如此。父辈是朋友。这层关系,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我们原本平行的世界,轻轻地系在了一起。
话题似乎就此中断。我们都没有再说话,对话框陷入沉默。但我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气氛在屏幕两端弥漫。因为父辈的这层关系,我们之间的对话,似乎少了些平时的试探,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亲近感?
就在我以为今晚的对话就此结束时,他的消息再次跳了出来。这一次,没有任何铺垫,石破天惊——
“我喜欢你。”
简单的四个字,像一道惊雷,在我脑海里炸开。世界瞬间安静,全都消失了。血液轰的一下冲上头顶,让我一阵眩晕。
是他吗?是韩昭吗?他……跟我表白?
狂喜只持续了不到三秒,就被巨大的恐慌和怀疑淹没。会不会是恶作剧?会不会是他手机被朋友拿了?就像他和简臻那次一样,只是一个轻率的、不经大脑的玩笑?
自我保护的本能,让我在巨大的混乱中,发出了那条试探的、也是自我保护的讯息:
“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死死盯着屏幕,心脏快要跳出胸腔。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他回复了:
“知道。XMN。”
他甚至,像是为了强调,紧接着又发了一条:
“谢明诺。”
是我名字的首字母缩写。他记得。他清楚地知道他在对谁说话。
证据确凿。这不是乌龙。这真的是……他对我的表白。
可是,巨大的恐惧感攫住了我。答应他?然后呢?我们会开始吗?会像所有校园情侣一样,偷偷牵手,传纸条,然后呢?会吵架吗?会因为他那捉摸不定的脾气而伤心吗?会像简臻那样,短暂地拥有后又失去吗?到时候,连现在这种亲密无间的“前后桌”关系都会失去吧?
摩羯座过于沉重的理性分析和对未知的恐惧,在那几分钟里,将我彻底捆绑。我盯着屏幕上那灼热的四个字,手指悬在键盘上,却一个字也打不出来。我渴望回应,却又害怕迈出那一步。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手机再次震动。他的新消息跳了出来,语气生硬,带着明显被刺伤后的骄傲和退缩:
“那是我朋友发的。”
果然。
果然是这样。
一股冰凉的、巨大的失落感瞬间淹没了我,但奇异地,其中又混杂着一种“果然如此”的释然,和一丝可耻的庆幸。看,我就知道。他没那么坚定。他和我一样,害怕改变,害怕负责。
那句“朋友发的”,像一层脆弱的冰,迅速覆盖了他之前所有炽热的试探,也冻结了我刚刚燃起的勇气。
为了不让局面变得无法收拾,为了还能在假期结束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做他的后桌,我深吸一口气,用力掐着自己的掌心,回复了那个最能保全双方自尊和现状的字:
“嗯。”
对话,凝固在这个冰冷的音节上。
我靠在房间冰冷的墙壁上,浑身发软,说不出话。
那个晚上,我失眠了。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回放着我们之间所有的互动——他问问题时认真的侧脸,他开玩笑时眼里的光芒,他碰到我手时细微的停顿,他说“怪不得”时意味深长的语气,还有最后那句石破天惊又迅速撤回的“我喜欢你”。
我放下手机,走到窗边。夏夜的暖风吹拂着脸庞,却带不起一丝暖意。江边龙舟竞渡的喧嚣仿佛还在耳边,他站在对岸的身影清晰如昨,父辈们谈笑风生的场景历历在目。
这一切,都让今晚这场短暂而失败的告白与撤回,显得更加讽刺和悲哀。
窗外,城市的灯火温柔,勾勒出夜的轮廓。
我那颗因为他再次告白而剧烈跳动的心,在熟悉的撤回中,缓缓沉入冰冷的江底。只是这一次,江底不再黑暗,而是映照着岸上的灯火,以及那个端午节,他站在对岸,永远定格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