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4章 人才的培养与梯队建设

作者:传奇记录员零零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内部整顿完了,技术壁垒也初步垒起来了,徐易辰看着那条日夜运转不息的生产线,心里头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楚:


    光靠自个儿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这“系统制造商”的名头越响,摊子铺得越大,靠他一个人盯着、琢磨着,迟早得累趴下,或者出大纰漏。


    他想起前世那句话,叫什么来着?对,“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放在这玄天界,他徐易辰最缺的,也是人才!


    不能老是林河、孙煊、文敏他们几个顶在前面,得有一大批能理解他这套思路、能上手干活、甚至将来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行。


    得培养自己的人了,得形成梯队,就像宗门培养弟子一样,得有外门、内门、真传的区别。


    说干就干。


    他在现有核心团队之外,又搞了个“预备梯队”。这事儿他没大张旗鼓,而是让文敏他们几个,平时多留意外门弟子里那些脑子活络、手底下干净、学东西快的“好苗子”。


    选拔方式也挺有意思。


    他不考死记硬背的炼器口诀,也不单纯考灵力修为。他让人弄了几套简单的“逻辑谜题”玉简,比如一堆属性混乱的基础符文,让弟子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关联并组成一个稳定的小结构。


    或者模拟一个简单的生产场景,看他们怎么调度有限的材料和人力。


    还真别说,这种奇怪的考核方式,真筛出来那么二三十个眼神亮晶晶、思维跟常人不太一样的年轻人。


    这些弟子修为可能不高,炼器基础也可能不算最扎实,但那股子灵劲儿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徐易辰看了喜欢。


    他把这批苗子纳入“预备梯队”,待遇上给提了一档,每月多发些灵石和基础丹药。


    培训内容也跟他这一套挂钩:上午学最基础的标准化符文学刻,下午听他或者林河他们讲“多线程灵能调度初解”、“状态反馈机制浅析”之类的入门课。


    大多数外门弟子听得云里雾里,觉得这位徐长老讲的东西比天书还难懂,什么“量化”、“模型”、“接口”,完全不明白和炼器有啥关系。


    但总有那么一两个格外认真的,眼睛越听越亮,课后还追着问问题,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对于这批预备梯队的弟子,徐易辰的要求就一条:


    先把基础打牢,把标准化做到极致,暂时不需要他们创新,只需要他们理解并严格执行流程。


    表现特别出色的,比如连续三个月考核最优,或者提出了某个优化流程的小建议被采纳的,就有机会被提拔到核心团队里,接触更核心的东西。


    光有实践还不够,理论也得跟上。


    徐易辰又定期在宗门的讲法堂开公开讲座,名义上是“交流炼器新思”,欢迎所有弟子来听。


    讲的内容,无非是他那套“标准化”、“量化管理”、“逻辑思维”、“效率优化”的现代理念,只不过包裹上了“器纹结构稳定性研究”、“灵能流转效率最大化探讨”之类修仙界能接受的外衣。


    底下黑压压坐着一片弟子,大部分人是冲着徐长老的名头和可能存在的“机缘”来的,但真正能听懂的,百中无一。


    不少人听得昏昏欲睡,或者交头接耳,嘀咕着“这讲的都是啥?”“跟炼器有关系吗?”。


    徐易辰也不在意,他这讲座,本就是大海捞针,能启发一个是一个。


    他注意到,每次讲座,总有一个坐在角落、穿着洗得发白旧袍子的瘦弱少年,听得格外入神,手里还不停地用炭笔在木板上写写画画。


    也总有一个看起来英气勃勃的女弟子,眉头紧锁,似乎努力想跟上思路,时不时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这就够了。思想的种子,只要撒下去,总会有几颗能找到适合的土壤。


    某天晚上,他和师尊墨玄长老一边对酌,一边聊起人才培养的难处。


    徐易辰抿了口灵酒,叹道:“师尊,这些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讲,效果还是太慢。


    而且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我在想,能不能把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系统思维’,用咱们修仙界能理解的方式,写点东西出来?”


    墨长老饶有兴趣地问:“哦?写什么?着书立说?”


    “算不上着书立说,”徐易辰摆摆手,“就是一本《系统基础导论》。


    不讲具体怎么炼器,就讲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怎么看懂一个复杂法器内部的灵力流转逻辑,怎么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无数个小问题去解决,怎么统筹规划资源和时间。


    算是,给弟子们打下一个不同的思想基础吧。”


    墨长老闻言,眼睛猛地一亮,端着酒杯的手都停在了半空,脸上露出极为赞赏的神色:“好!辰儿,你这个想法,太好了!此乃真正的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


    若真能成书,以此为基础,我百炼宗未来之传承,将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这将是我宗未来最大的底蕴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事,你必须做,而且要做好了!老夫全力支持你!需要什么古籍参考,需要找谁论证,尽管开口!”


    得到师尊的肯定和鼓励,徐易辰心里也更有底了。编写教材这事,立刻提上了日程。


    这可不是个小工程,需要把他那套现代思维,用纯粹的、修仙界的概念重新阐释和构建,难度极大。


    人才培养,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更像是在土里埋下种子,需要耐心等待它慢慢发芽、生根、成长。


    过程缓慢,甚至有些枯燥。


    但徐易辰并不急。


    他能看到,在那些预备梯队的弟子中,开始有人能一眼看出流水线上某个环节的微小冗余。


    在讲座台下,那个瘦弱少年已经开始尝试用那种“拆解”的思路,去分析一个简单的聚灵阵。


    那个英气的女弟子,甚至跑来问他关于“灵能逻辑闭环”的问题。


    变化在细微之处发生着。


    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百炼宗里真能冒出一批思维模式迥异于传统炼器师、真正理解并能发展“系统炼器”这一脉的新型人才。


    到那时,百炼宗或许将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炼器宗门,而会真正蜕变成一个以“系统思维”和“标准化炼器”为标志的新型势力。


    徐易辰播下的种子,正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悄地吸收养分,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喜欢系统制造商:卷哭整个修真界请大家收藏:()系统制造商:卷哭整个修真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