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8章 第四十八章 抉择

作者:柠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赵磊和李萌的离职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石子,涟漪持续扩散。工作室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氛围,既有对战友离去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隐隐担忧。


    周屿和沈星关起门来,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与核心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深度谈话。他们需要了解,赵磊和李萌提到的“失去创作激情”和“规矩太多”,是个别现象,还是潜伏的共识。


    谈话结果比预想的更复杂。大部分人依然坚信“星屿”的理念,但也坦诚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流程审批确实变慢,层级感开始隐约出现,那种早期“所有人围着一个小项目死磕”的纯粹激情,似乎被稀释了。


    “这很正常,”林薇在电话里试图宽慰,“任何组织成长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关键是疏导,不是压制。”


    周屿站在那面写着“内部孵化原则”的白板前,沉思良久。原则已经提出,但具体如何落地,关乎成败。


    “我们需要一个试点。”他对沈星说,“一个最有潜力,也最能体现我们放手决心的项目。”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新国乐计划”。这个由几个“90后”成员发起的项目,旨在用电子音乐和现代视觉重构古典民乐,想法大胆前卫,但与“星屿”目前沉稳的主品牌调性存在一定差异。项目提案在内部讨论了几次,都因“市场风险较高”和“与主品牌关联度不强”而被暂缓。


    现在,它成了“星屿创投”的第一个试金石。


    周屿和沈星将项目发起人,才华横溢但性格内向的作曲者阿哲和性格外向、擅长策划的视觉设计师小晚,叫到了办公室。


    “新国乐计划,”周屿开门见山,“公司决定支持你们,但不是以现有项目组的形式。”


    阿哲和小晚愣住了。


    沈星将一份初步的《内部孵化投资协议》草案推到他俩面前。“‘星屿’会投资你们成立独立的工作室,持有部分股权,提供启动资金、法务财务支持和渠道资源。但创作主导权、团队组建权、日常运营权,全部归你们。我们只保留在重大战略方向和品牌底线上的建议权。”


    小晚飞快地翻阅着协议,手有些发抖:“这…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做了?”


    “是的,”周屿点头,“但同时,你们也要独立面对市场的压力,自负盈亏。‘星屿’是你们的投资人,也是你们的后盾,但不再是保姆。”


    阿哲一直沉默着,此刻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我们接受。”


    消息公布,工作室一片哗然。有人羡慕,有人质疑这步子是否迈得太大。但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眼中燃起了跃跃欲试的火苗。


    随后,“星屿”正式发布了《内部孵化管理办法》,明确了申请流程、评审标准、股权结构、资源支持细则和退出机制。规则清晰,机会公平。


    就在“新国乐工作室”紧锣密鼓筹备时,周屿接到了赵磊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赵磊的声音有些疲惫和失落。


    “周总…新象这边,和想象的不太一样。”他坦言,所谓的“独立工作室”和“创作自由”背后,是更严苛的KPI和对流量的极致追求,与他离开“星屿”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屿安静地听着,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立刻抛出橄榄枝。


    “磊子,这是一个选择,也是一次成长。”他最后只是说,“无论在哪里,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最重要。”


    挂了电话,沈星看着他:“如果他回头…”


    “那就按‘星屿’的规则来。”周屿语气平静,“通过正规渠道申请,接受评审。我们给予机会,但不提供特权。”


    他们用最理性的方式,处理着最感性的人事变动。建立规则,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给真正有梦想的人,提供一个公平起舞的平台。放手,需要比紧握更大的智慧和勇气。


    “新国乐工作室”的挂牌仪式很简单。周屿和沈星送去的不是花篮,而是一套专业的音频设备和一句赠言: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看着阿哲和小晚在那间新租的小工作室里,带着团队热火朝天工作的样子,周屿和沈星知道,他们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星屿”这棵大树,开始尝试让新的枝桠独立向着阳光生长。或许有的会经历风雨,有的会更加茁壮,但唯有如此,这片森林才能更加繁茂,生生不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