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师者

作者:柠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秋意正浓,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小径。周屿和沈星并肩走在前往人文学院教学楼的路上,手中拿着的是“新媒体与文化传播”专题课程的讲义提纲。


    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客座讲师的身份,站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


    能容纳两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过道和后排也站满了学生。年轻的目光汇聚在他们身上,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周屿的开场白很平静:“站在这里,我们不是来传授‘成功学’的。我们想分享的,是过去几年里,我们关于‘内容’与‘真实’的一些失败教训和有限心得。”


    他没有用华丽的PPT,而是展示了最初《夜航》那惨淡的数据曲线,以及联合直播前那份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台本。“流量曾经是我们追逐的目标,直到我们发现,被数据绑架的创作,最终会失去灵魂。”


    沈星接过了话题,她分享的是《星火相传》第一次调研时遇到的挫折——如何取得传承人的信任。“技巧和话术是苍白的,唯一能打动人的,是尊重和时间的投入。当你真正沉下去,泥土会告诉你故事在哪里。”


    他们讲如何在商业诱惑前坚守底线,如何在舆论风暴中保持定见,又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建立制度的契机。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坦诚的剖析和反思。


    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站起来:“周老师,沈老师,你们强调‘真实’,但完全的‘真实’在商业语境下似乎难以存活。你们如何平衡‘真实’与‘生存’?”


    周屿沉吟片刻,答道:“我认为‘平衡’这个词可能有些被动。我们更倾向于‘构建’——构建一个能让真实产生价值的环境。这需要内容上的深度,运营上的智慧,以及制度上的保障。当你提供的‘真实’足够稀缺、足够有价值时,市场会为你让路。”


    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问沈星:“沈老师,作为女性创作者,您在这样一个看似由男性主导的行业里,有没有遇到过特别的困难?您如何坚持自己的声音?”


    沈星微笑,眼神温和而有力:“性别或许会带来一些既定的眼光,但不应成为定义我们能力的框架。我的方式是,少谈困难,多做事情。用扎实的作品,用无可替代的专业能力,去赢得话语权。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声音最有力的放大器。”


    他们的回答,既有理性的思辨,也不乏感性的温度,赢得了阵阵掌声。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久久不愿散去,围着他们继续探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中文系的泰斗陆老先生,也在人群外围静静听了一会儿,然后才走上前。


    “两位年轻人,”陆老先生声音洪亮,带着学究气的认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们把学问从书斋里带了出来,做活了。很好,很好啊!”


    能得到学界权威如此直白的肯定,周屿和沈星都有些受宠若惊。


    陆老先生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个建议。你们的实践很宝贵,但如果能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套可借鉴的方法论,其价值将远超几个成功的项目。有没有考虑过,在北大带一个工作室,或者合作开设一门更系统的课程?”


    这个提议,让周屿和沈星心中一震。这意味著他们的角色,将再次发生转变。


    离开北大,坐在回程的车上,两人都有些沉默,内心却波澜起伏。


    “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沈星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轻声说。


    “嗯,”周屿握住她的手,“以前我们只需要对作品负责,对团队负责。现在,似乎还要对…未来负责。”


    他们输出的不再仅仅是内容,更是观念、方法和价值。他们开始从实践的探索者,转变为经验的总结者和传播者。这种身份的叠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量,也开启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回到工作室,周屿在日程表上郑重地记下了与北大后续洽谈的待办事项。沈星则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今天的讲课内容,思考如何将其系统化。


    灯光下,他们的身影与满墙的书籍、奖杯融为一体。昔日的主播,今日的创作者,正在向“师者”的身份悄然过渡。文明的薪火,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讲述与倾听中,悄然传递。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