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格局

作者:柠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邮件来自瑞士,措辞优雅,落款是“全球文化遗产与创新基金会”(GCHI)。对方盛赞《屿见·星火》系列,并邀请“星屿文化”作为中国区唯一合作伙伴,参与其旗舰项目“活态传承”全球计划的亚洲板块。


    会议室内,林薇难掩兴奋:“GCHI!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顶级基金!如果能合作成功,我们就真正走上国际舞台了!”


    投影幕布上显示着合作草案。条件优厚,资金充沛,但其中几条细则,让周屿和沈星不约而同地蹙起了眉头。


    “基金会要求对项目内容拥有‘最终审定权’,”周屿指着条款,“并且,所有成果的知识产权,需与基金会‘共享’。”


    秦悦补充道:“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共享’往往意味着对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不受限制地使用我们的创作成果,包括进行商业开发。而‘最终审定权’,很可能导致我们想要表达的核心理念被修改,以适应西方的叙事框架。”


    沈星接话,语气冷静:“这不像合作,更像是一次高级别的‘采购’。他们看中了我们挖掘中国故事的能力,却想给这些故事换上他们的包装。”


    兴奋感迅速冷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个潜在的陷阱。


    “回绝吗?”杨莉问。


    周屿和沈星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答案。


    “不,”周屿开口,“我们要谈。”


    一周后,GCHI的亚洲区负责人,一位名叫安德森、带着金丝眼镜、举止彬彬有礼的新加坡人,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星屿”的仓库工作室。


    寒暄过后,安德森微笑着重申了基金会的“标准合作流程”和“成熟的国际运作模式”。


    周屿待他说完,才平静地开口:“安德森先生,我们非常尊重GCHI的工作。但‘星屿’的合作,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文化主体性。”


    安德森的笑容不变:“周先生,我理解您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但国际化合作需要一定的…妥协和标准化的流程,以确保效率和对全球受众的吸引力。”


    “吸引力不应来自对文化深度的削足适履。”沈星接过话,她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理解的‘活态传承’,不是将文化标本化,然后贴上统一的标签送往世界各地。而是要呈现它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真实地活着、演变着,甚至挣扎着。这需要充分的叙事自主权。”


    她将一份准备好的补充协议推向安德森:“我们建议,成立一个由双方专家共同组成的‘内容合议委员会’,任何重大分歧通过合议解决,而非单方审定。关于知识产权,成果所有权归‘星屿’,GCHI拥有在约定范围内的非独家、不可转让的使用权,且任何商业开发需经我方同意并共享收益。”


    安德森脸上的笑容终于淡去,他仔细翻阅着补充协议,会议室陷入沉默。他的团队成员们交换着眼神,显然没料到对方如此强硬且准备充分。


    “周先生,沈小姐,”安德森放下协议,语气不再那么轻松,“你们的条件…非常独特。这可能需要基金会总部重新评估。”


    “我们理解。”周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坦诚而锐利,“GCHI寻找的,如果只是一个执行团队,那或许有很多选择。但如果你们寻找的,是一个能提供真正来自中国土壤的、未被过度修饰的文化视角的伙伴,那么,‘星屿’是唯一的选择。我们提供的不是流水线产品,而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价值。”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合作,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谈判持续了整整三天。过程艰难,时有僵持。但周屿和沈星寸步不让,他们背后,是对自己所创造价值的绝对自信,以及对自身文化根脉的珍视。


    最终,安德森妥协了。他私下对周屿说:“你们是我遇到过的最难缠的谈判对手,但也是…最令人尊敬的。基金会需要你们这样的声音。”


    协议按照“星屿”的核心要求签订。消息传出,再次震动业内。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一次文化话语权的胜利。


    送走安德森的团队,仓库工作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年轻的团队成员们围着周屿和沈星,脸上洋溢着自豪。


    周屿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这次合作成功,不是终点。”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每个人都安静下来,“它意味着,我们肩上扛着的,不再只是‘星屿’的招牌。我们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也有了更沉重的责任——如何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中国。”


    沈星站在他身边,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朝气的伙伴,轻声道:“我们的格局,决定了我们能看到多远的风景。今天,我们刚刚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门后的风景未知,但他们已经准备好,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去诠释。他们的征途,自此真正拥有了世界的广度。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