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章 第四十四章 破圈

作者:柠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秋日的北京,天空是一种清澈的湛蓝。周屿和沈星并肩走进国家文化艺术奖的颁奖典礼现场,沈星挽着周屿的手臂,指尖微微发凉。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盛典,但这一次的意义截然不同。他们的座位被安排在文化学术界前辈之间,而非明星云集的区域。周围投来的目光,带着审视与尊重,而非单纯的好奇。


    当颁奖嘉宾念出“《屿见·星火》——年度最佳文化纪实系列”时,全场掌声雷动。周屿轻轻握了握沈星的手,两人一同上台。


    聚光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炙热。周屿接过沉甸甸的奖杯,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曾经只在书本和纪录片里见过的面孔。


    “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本心、传承薪火的人。”他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礼堂,“是我们的镜头有幸遇见了他们,记录了他们。这个奖杯,是献给他们的。”


    沈星接过话筒,看着台下,眼神清澈而坚定:“文化传承,不是将古董束之高阁,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今天的土壤里重新生长。感谢这个时代,还允许我们慢下来,做这样一件‘笨’事情。”


    他们的获奖感言,没有激动涕零,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沉静的力量和对初心的重申。台下,几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微微颔首。


    颁奖礼结束的第二天,权威党报的文化版块刊登了长篇评论文章,标题是《从流量到能量: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星屿”启示》。文章深入剖析了《屿见·星火》的成功模式,称赞其“找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对话的密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范式”。


    这篇报道像一枚深水炸弹,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引发了反响。“星屿文化”的工作室电话开始接到来自各级政府□□门、高校研究机构的咨询和合作邀约。他们的身份,一夜之间从“成功的文化商人”变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赞誉如潮水般涌来,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无形的、更为沉重的压力。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有任何‘行差踏错’。”林薇在电话里的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你们现在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项目,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解读。”


    杨莉也提醒沈星:“之前那些无伤大雅的‘个性表达’,现在都可能被过度解读。我们必须更加…审慎。”


    这种“审慎”,像一套无形的枷锁。周屿在准备新一季《屿见》提纲时,下意识地回避了几个可能涉及敏感领域的尖锐话题。沈星在审核《星火相传》脚本时,也删改了几句她个人非常偏爱、但可能被认为“不够庄重”的即兴点评。


    工作室的氛围,在荣耀加身后,反而变得有些凝滞。年轻团队成员们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这天晚上,周屿和沈星在苏州河畔散步,初冬的寒风已有凛冽之意。


    “感觉像是被架在了高处,”沈星裹紧了围巾,呼出的白气迅速消散在夜色中,“有点…不敢呼吸了。”


    周屿沉默地走着,良久才开口:“记得我们做《后台》摄影展的初衷吗?”


    “记录真实。”


    “如果因为害怕,而开始自我审查,过滤掉那些可能不够‘正确’但真实存在的棱角,那我们和当初我们想要对抗的,又有什么区别?”他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沈星停下脚步,转头看他:“你的意思是?”


    “荣誉是肯定,不应该是枷锁。”周屿的目光投向对岸的灯火,“我们要做的,不是变得‘完美无瑕’,而是继续坚持‘专业的真实’——更深入地调研,更严谨地表达,但绝不回避真实的复杂性。这才是对这份荣誉最大的尊重。”


    第二天,周屿召开了全体会议。他没有谈论荣誉和压力,而是将那份党报评论文章投影出来。


    “这篇文章,不是我们的天花板,而是我们的起跑线。”他指着屏幕,“它肯定了我们的方向,但路,还要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而且要走得更稳,更扎实。”


    他当场否决了那个被自我审查过的《屿见》选题,恢复了原先更有锋芒的方案。“我们要相信观众的判断力,也要相信我们呈现事实的专业能力。”


    沈星也向团队宣布,《星火相传》接下来的选题,将深入探讨一些非遗传承中真实存在的困境和争议。“我们要呈现的,不是一个被美化过的童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也有希望的进行时。”


    凝滞的空气被打破了。团队成员们的眼神重新焕发出光彩。


    破圈之后,他们没有被光环束缚,反而以此为契机,重新锚定了航向——不是走向更安全的浅滩,而是驶向真实更深、更广阔的海域。这份清醒,比任何奖项都更加珍贵。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