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 基石

作者:柠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星屿家园”的设计图纸铺满了整张会议桌,但周屿和沈星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旁边白板上写下的几条核心准则上。


    这不是一次创意讨论,而是一场关乎“星屿文化”生命线的立法会议。在场的除了核心内容团队,还有新聘请的首席财务官(CFO)程真和法务总监秦悦。


    “过去的危机告诉我们,热情和理想是船的帆,但财务透明和法律合规,才是船的龙骨。”周屿的声音在仓库改造的会议室里回荡,清晰而冷静,“风浪来时,帆可以调整,但龙骨绝不能断。”


    程真,一位气质干练的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接着他的话,指向白板上的第一条:“财务阳光法则。所有项目,无论大小,资金流向必须全程可追溯。公益板块独立核算,每一分钱的进出,都要对捐赠人和社会有明确交代。我们会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部分信息的不可篡改和有限度公开。”


    秦悦扶了扶眼镜,补充第二条:“决策避嫌原则。所有涉及关联交易、亲友合作的项目,必须提前申报,由独立董事和法务团队进行合规性审查。周总、沈总,你们二位也需遵守,确保公司利益至上。”


    沈星看着那两条准则,目光凝重。这意味着他们将主动放弃一部分“灵活性”和“人情”,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她深吸一口气,点头:“我同意。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未来的所有猜疑,让我们站得更直。”


    接下来的几天,“星屿文化”进行了一次刮骨疗毒式的内部整顿。程真带领团队重新梳理了所有过往项目的账目,建立了更为严格的预算审批和报销流程。秦悦则起草了厚厚一叠内部管理规章,从版权归属到商务接洽,事无巨细,皆有法可依。


    过程并非没有阻力。一位跟随周屿多年的老部下,因为一个金额不大的报销单据不合新规被退回,私下抱怨“规矩太多,寒了兄弟的心”。


    周屿亲自找他谈话,没有讲情面,而是给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因为这张不合规的票据,将来在关键时刻成为别人攻击我们整个公司的借口,导致项目停摆,团队失业,你觉得哪个更‘寒心’?”


    老部下沉默离去,但第二天,他将重新按要求填好的单据交了上来。


    与此同时,沈星主导建立了“项目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屿见·星火》的新选题——关于某地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讨论会上,团队最初方案更偏向于展示旅游开发带来的积极变化。


    沈星叫停了讨论,提出了审查委员会的第一个质询:“我们的镜头是否只对准了光鲜的一面?那些因搬迁而失去祖屋的老人,那些在商业化中迷失的年轻人,他们的声音在哪里?如果我们只呈现一种声音,那我们和那些粉饰太平的宣传片有什么区别?”


    会议室一片寂静。年轻的编导们面面相觑。


    周屿打破了沉默:“沈总说得对。真实,有时候是刺耳的。我们的责任不是回避,而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呈现这种复杂性和其中的矛盾。这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项目方向被重新调整,团队带着更审慎的态度,奔赴实地。


    一个月后,当“星屿文化”将经过脱敏处理的财务流程框架和项目伦理审查白皮书,主动发给所有合作伙伴及媒体备案时,业内为之震动。这种近乎“自曝其短”的坦诚,反而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信任壁垒。


    深夜,周屿和沈星最后一次核对即将发布的《星屿文化透明度报告》。


    “感觉怎么样?”沈星问,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轻松。


    “像给船装上了最先进的导航和压舱石。”周屿合上报告,看向她,“虽然船速好像慢了一点,但从此,我们可以安心航向任何风暴,而不必担心会倾覆。”


    他们相视一笑。这一次,他们守护的,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项目,而是一个名为“星屿”的理念和系统。这个系统,将比他们任何个人的生命都更加长久。


    基石已定,大厦可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