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的老仓库焕然一新。
“星屿文化”的正式挂牌仪式低调得近乎于无。没有红毯,没有剪彩,只是在一个周五的傍晚,邀请了核心团队成员和少数几位理念相合的朋友。
仓库内部空间开阔,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骨架,粗粝的砖墙与精心设计的灯光、郁郁葱葱的绿植形成奇妙的和鸣。一侧是开放的办公区,另一侧是配备了专业设备的剪辑室、录音棚和静音会议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挑空区域,布置成了一个舒适的沙龙区,书架从地面延伸到天花板,上面摆放着周屿收藏的书籍、沈星收集的各地民间工艺品,以及他们共同创作获得的各种奖项。
沈星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卡其色长裤,正和《星火相传》团队的年轻编导讨论着瓦猫篇的后期思路。周屿则在一旁,与《屿见》的制片人确认下一季的嘉宾名单。他们各自忙碌,却又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偶尔抬头,眼神交汇,便是一个无需言语的默契。
林薇和杨莉也来了,两位曾经的经纪人,如今是“星屿”的特别顾问。她们看着眼前这一幕,相视一笑。林薇感慨:“以前总想着怎么把他们包装得更好,现在才发现,他们最好的样子,就是做自己的样子。”
杨莉点头:“这条路是他们自己闯出来的,比我们当初设想的任何一条路,都更稳,也更远。”
简单的自助晚餐后,周屿站到了沙龙区的小讲台前,没有话筒,他的声音沉稳地传遍整个空间。
“这里,‘星屿文化’,今天就算正式启航了。”他环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目光最终落在沈星身上,“这个名字,代表着我们最初的相遇,也代表着我们最终的理想——在流量的海洋里,做一座坚守真实的岛屿,也做一颗指引方向的星辰。”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们不做快餐内容,不追逐短期热点。我们要做的,是能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东西。是像蜀锦一样,经纬交织,沉淀出厚重;是像瓦猫一样,扎根泥土,守护着民间最本真的信仰。这条路可能走得慢,但每一步,都会留下脚印。”
沈星走上前,与他并肩而立。她接话道,声音清晰而温暖:“‘星屿’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它是在座每一位的。是我们这群还相信内容价值、还愿意为真实付出的人,共同的家。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对好内容的极致追求。我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创意的孵化器,一个能让所有奇思妙想落地生根的地方。”
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只有平实而坚定的表达,却让在场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感到心潮澎湃。他们选择加入“星屿”,不是因为高薪厚禄,而是因为认同这份理念,渴望参与创造一种新的可能。
周屿拿起一杯香槟,沈星也拿起一杯。
“这一杯,”周屿举起杯,“敬所有选择与我们同航的伙伴。”
“敬未来,”沈星微笑,“敬所有即将在这里诞生的、真实而美好的故事。”
“敬星屿!敬未来!”所有人都举起了杯,年轻的脸庞在灯光下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仪式结束后,众人渐渐散去。周屿和沈星留在最后,锁好门,沿着苏州河畔慢慢散步。
初夏的晚风带着河水微腥的气息,吹拂在脸上。对岸是浦东璀璨的摩天楼群,而他们这一侧,还保留着老上海的风情,安静而从容。
“想起我们第一次合作直播的后台了。”沈星忽然说,“那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
“那时候,我也想不到,你会成为我最重要的合伙人,以及……”周屿停下脚步,看着她,“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河水在月光下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的灯火,也倒映着他们并肩的身影。
“周屿,”沈星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轻声说,“我觉得,我们好像真的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不用违背内心,也能抵达远方的路。”
“嗯,”他握住她的手,十指相扣,“而且这条路,我们会一起,走得很远。”
星屿同航,不再只是两个人情感的归宿,更是一群人对内容理想的共同奔赴。他们的彼岸城池,终于从蓝图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现实,在这座城市的脉搏里,找到了自己独特而稳固的节拍。前方的航程依旧充满未知,但掌舵的,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