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屿文化”的第一个挑战,比预期来得更快。
《屿见·星火》蜀绣篇的成片获得了业内极高评价,但也引来了觊觎。一家背景雄厚、以“借鉴”起家的竞品公司“新象传媒”,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启动一个名为《国色新生》的系列项目,概念、形式与《屿见·星火》惊人相似,甚至首期选题也瞄准了苏绣,摆明了是要借势截胡。
更棘手的是,新象通过资本手段,接触了周屿和沈星团队里的几个核心成员,开出了近乎翻倍的薪资。
“兵分两路。”周屿在临时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语气冷静,“沈星,你按原计划带队去云南,瓦猫的调研不能停。新象再快,也不可能立刻复制我们深入田野的能力。这边的事情,交给我。”
沈星看着他,没有任何犹豫:“好。”
她没有问他要怎么做,也没有担心自己离开后他能否应对。这种信任,是在一次次风雨同舟中淬炼出来的。
沈星带着团队飞往云南后,周屿首先约谈了被接触的几位成员。他没有用合同或情感绑架,只是将《屿见·星火》完整的项目规划、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以及“星屿文化”的股权激励方案,摊开在他们面前。
“选择留下,我们是共同创业的伙伴,共享未来的成果。选择离开,我尊重你们对个人发展的考量,按照合同办理交接。”他的态度坦诚而大气,“‘星屿’要做的,不是快速变现的流水线产品,而是能留下来的内容。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信念。各位可以认真考虑。”
与此同时,他让林薇联系了几家一直有合作意向、但之前因各种原因未能谈妥的优质品牌。这一次,他拿出了《屿见·星火》蜀绣篇的成片和完整的项目书,以及“星屿文化”清晰的长期规划。
“我们要寻找的不是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理念相合的长期战略伙伴。”周屿在面对品牌方时,姿态不卑不亢,“我们提供的不只是流量,是内容的价值和文化的深度赋能。”
他的沉稳、清晰和对内容的绝对自信,打动了几家注重品牌调性的企业,迅速敲定了初步的战略合作意向。这笔资金的注入,稳住了工作室的阵脚,也让观望的团队成员看到了前景。
在云南,沈星的团队驻扎在大理一个以制作瓦猫闻名的小村落。工作并不顺利,村里的老师傅对镜头有本能的抗拒,认为这是“惊扰神灵”的行为。
沈星没有催促,也没有试图用钱解决问题。她让团队收起相机,每天只是跟着老师傅学习揉泥、塑形,听他们讲每一个瓦猫造型背后的传说和禁忌。她的手被泥土磨得粗糙,却乐在其中。
几天后,一位最年长的和奶奶主动对她说:“闺女,你们跟以前来的人不一样。你们是真心想学,想听。”第二天,和奶奶破例允许他们在特定的时辰,拍摄她为新建民居安置瓦猫的完整仪式。
消息传回上海,周屿看着沈星发来的、团队在夕阳下拍摄的现场工作照,照片里她和当地人手挽着手,笑容真切。他回复了四个字:“根基在此。”
一周后,被新象接触的几位核心成员,除一人因家庭原因选择离开外,其余全部决定留下。他们在内部会议上说:“我们想做的,是能让自己骄傲的内容。这里看得到希望。”
新象传媒的《国色新生》仓促上马,第一期苏绣篇虽然制作精良,却因缺乏深度的田野调研和文化理解,显得浮于表面,口碑和反响远不及《屿见·星火》。高薪挖角也未能动摇“星屿”的根基,反而让业内看到了这个小工作室的凝聚力。
周屿亲自将离开的那位成员送到门口,握手道别:“祝前程似锦。”
处理完危机,周屿飞了一趟云南。他没有去打扰沈星的工作,只是在她驻地附近的客栈住下。傍晚,沈星结束拍摄回来,在客栈的小院里看到他,正和客栈老板喝着茶,聊着当地的风物。
她走过去,自然地坐在他身边的竹椅上。他给她倒了一杯刚沏好的普洱茶。
“解决了?”她问。
“嗯。”他点头,“根基未动。”
没有过多的描述过程的艰难,只是简单的四个字,概括了所有的风雨。
月光洒在小院里,远处传来隐约的犬吠。他们静静地喝着茶,享受着危机过后的宁静。
“下周去看了瓦猫的烧制开窑,我就回上海。”她说。
“好,”他应道,“工作室差不多装修好了。”
他们将手中的茶杯轻轻一碰,以茶代酒。
敬同舟共济,敬根基稳固,敬他们这条无人能复制的、独特的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