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章 第十一章 无声的对话

作者:柠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沈星取消了所有非必要行程,在成都的公寓里闭门不出。杨莉打来十几个电话,她只接了一个:“我需要静一静。”


    窗外秋雨绵绵,她在钢琴前已经坐了两个小时,指尖却没有落下。社交媒体上的喧嚣被隔绝在外,此刻她只想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


    手机屏幕亮起,是周屿发来的一段音频文件,没有任何文字说明。


    她点开播放。


    先是雨声——成都夜雨熟悉的节奏。然后是他的声音,低沉而平静:


    “今晚想读一首关于沉默的诗。”


    他读的是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诗句在雨声中缓缓流淌:


    “我偏爱电影/我偏爱猫/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她闭上眼睛,听他用中文和波兰语交替朗读。在读到“我偏爱绿色的眼睛”时,他的声音有微不可察的停顿——她记得他曾在一次直播中说过,最喜欢绿色眼睛的人。


    这不是《夜航》的正式节目,没有开场白,没有结束语,甚至能听到翻动书页的细微声响。这是一段只为她而录的音频。


    音频的最后,他说:“有些对话,不需要言语。”


    沈星在钢琴前坐下,指尖终于落下。她即兴弹奏着,旋律在雨声中起伏,没有录制,没有保存,只存在于这个瞬间。


    然后她打开笔记本,写下:


    “他读辛波斯卡,用波兰语。声音穿过一千五百公里的距离,抵达这个雨夜。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进行这场无声的对话。


    舆论的喧嚣如窗外的雷声,而真正的交流,是雷声间隙的寂静。


    安全距离?也许我们早已超越了那个概念。现在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是空间,不是流言,而是对真实的敬畏。”


    她拍下这一页,发给周屿。这是她第一次主动与他分享这些私密的文字。


    他的回复很快:“谢谢你的信任。”


    三天后,合作企划的第四次拍摄以线上形式进行。他们分别在成都和上海的录音棚,通过屏幕对话。


    导演要求他们讨论“网络暴力”这个话题——很应景,也很残忍。


    沈星在镜头前冷静地讲述着自己这些天的感受:“当你的生活被无数人解读、评判,甚至扭曲时,最难的是保持内心的真实。”


    周屿接话:“但正因为如此,那些在喧嚣中依然能听见彼此真实声音的人,才显得格外珍贵。”


    拍摄结束后,工作人员退出,视频连线却没有切断。


    他们隔着屏幕对视,良久无言。


    “我收到了你弹琴的音频。”周屿突然说。她从未发送过。


    “你怎么...”


    “那天晚上,我开着窗。成都的雨声里,有钢琴声。”他说,“虽然很轻,但我知道是你。”


    沈星怔住了。那确实是她即兴弹奏的夜晚,没有录制,没有保存,以为只存在于那个瞬间。


    “你听到了?”


    “有些声音,即使穿过千山万水,也会抵达该听见的人耳中。”


    这一刻,所有的顾虑和犹豫都显得多余。在这个充满表演的世界里,他们找到了确认彼此真实的方式——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证明,只需要在某个深夜里,同时望向同一片雨云。


    “周屿,”她轻声说,“我厌倦了计算安全距离。”


    屏幕那端,他微微一笑:“那就让我们重新定义规则。”


    那天晚上,沈星更新了久未动笔的个人专栏,标题是《无声的对话》。她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人和事,只写道: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最奢侈的不是山盟海誓,而是在众声喧哗中,有人能听见你内心的沉默。最动人的不是公开的告白,而是穿越距离的懂得。”


    文章发布后,评论区依然有各种猜测。但这一次,她不再在意。


    周屿打来电话,这是他们第一次通话。没有视频,只有声音。


    “我下个月在成都有个活动。”他说。


    “我知道。”她微笑,“这次,让我带你看看真正的成都。”


    窗外,雨停了。月光穿透云层,照亮湿漉漉的街道。


    无声的对话已经结束,新的篇章即将开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