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章 第七章 安全距离

作者:柠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沈星站在酒店落地窗前,看着成都的晨雾笼罩城市。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周屿昨晚的《夜航》直播片段——他播放了她弹奏的《月光》,却没有提及她的名字。


    这种暧昧的暗示比直白的提及更让人心惊。


    杨莉的电话准时在八点打来:“看了数据吗?那段钢琴演奏的讨论度很高。公司建议在新的合作企划中加入音乐元素。”


    沈星轻轻“嗯”了一声,目光仍停留在窗外。


    “不过,”杨莉顿了顿,“公司希望你们保持适当距离——制造悬念,但不要坐实任何关系。”


    “我明白。”她回答得太快,反而显得刻意。


    挂断电话后,她打开社交媒体。粉丝们已经扒出了她早年学习钢琴的经历,甚至有人找到了她大学时期演奏《月光》的模糊视频。在这个透明的时代,没有秘密能够长久保存。


    她点开与周屿的聊天界面,上一条信息还停留在他发来的书店照片。她输入:“谢谢播放《月光》,但下次请提前告知。”然后又逐字删除。


    有些话,说得太明白就没了回转的余地。


    合作企划的第一次拍摄定在三天后。沈星提前一天回到上海,机场有粉丝接机,人群中有人大声问:“周屿老师会来接你吗?”


    她微笑着挥手,没有回答。


    回到久违的上海公寓,她打开尘封已久的琴盖。指尖落在琴键上,却迟迟没有按下。那个在钢琴酒吧的下午,周屿说那是她“最真实的时刻”。而此刻,独自一人,她反而感到了表演的压力。


    拍摄当天,场地选在外滩附近的一处老洋房。周屿比她先到,正在和摄影师讨论机位。见到她时,他只是点头致意,专业而疏离。


    “今天拍摄的主题是‘城市记忆’,”导演讲解流程,“两位需要分别讲述在上海和成都的记忆,最后有一段即兴合奏。”


    化妆间隙,周屿递给她一杯咖啡:“不加糖,对吧?”


    她微微一怔。她确实习惯喝不加糖的咖啡,但从不记得告诉过他。


    “我看过你所有的直播。”他轻描淡写地解释,然后转身去准备拍摄。


    第一个环节很顺利。她讲述成都的雨,他讲述上海的夜,各自精彩,又隐隐呼应。就像两座城市的对话,隔着千山万水,却共享着同一片天空。


    即兴合奏环节,导演提议他们演奏一首经典情歌。


    周屿却突然说:“不如我们各弹一段,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摄影师表示赞同。沈星看了周屿一眼,他的眼神里有种她读不懂的期待。


    她先弹。指尖流淌出的是她在成都雨夜常弹的旋律,带着些许乡愁和不确定。


    周屿接着弹。他的风格与她截然不同——沉稳,克制,却暗含力量。奇妙的是,两段完全即兴的旋律竟然意外地和谐。


    导演喊停时,现场一片安静。


    “太好了,”摄影师率先打破沉默,“这种真实的互动,比设计好的精彩多了。”


    拍摄结束,工作人员陆续离开。沈星在钢琴前整理琴谱,周屿走过来,手指轻轻按下一个音符。


    “还记得我说过的那条界线吗?”他问。


    她点头。


    “我觉得我们今天跨过去了。”


    她合上琴谱:“然后呢?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这种危险的游戏?”


    “什么是危险?”他注视着她,“被误解?还是被看穿?”


    她想起杨莉的警告,想起公司的规则,想起这个行业的残酷。然后她想起自己在成都的深夜,写下那些只有自己看得见的文字。


    “周屿,我们都在这个行业太久,知道什么是安全距离。”


    他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她从未见过的苦涩。


    “安全距离。”他重复这个词,“就是足够近以获得温暖,又足够远以避免灼伤,是吗?”


    她没有回答。


    当晚,《夜航》直播的主题是“距离”。周屿没有播放任何音乐,只是读了一段话:


    “我们总是计算着安全的距离,却忘了,最危险的不是靠得太近,而是因为害怕靠近,而永远错过了那些本该交汇的轨迹。”


    沈星关掉直播,走到窗边。上海的夜空比成都明亮得多,看不见星星。


    她打开手机,给周屿发了一条信息:


    “安全距离不是害怕靠近,而是懂得何时该远离。”


    这一次,她没有删除记录。


    几分钟后,他回复:


    “那谁来定义‘何时’?”


    她没有再回复。有些问题,本就没有答案。


    在这个充满规则的世界里,他们都在试探彼此的边界,像两艘在浓雾中航行的船,靠鸣笛声判断对方的距离。


    而雾越来越浓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