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雨来得悄无声息。
沈星站在酒店窗前,看着雨丝在玻璃上划出蜿蜒的痕迹。抵达这座城市已经三天,雨也断断续续下了三天。
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昨晚直播的数据——很漂亮,漂亮得像是别人的成绩单。新项目是推广成都本土文化,内容比想象中更有深度,但她总觉得少了什么。
“星星,下午拍摄方案有调整。”经纪人杨莉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茶文化环节取消了,换成川剧变脸互动。”
沈星转过身,眉头微蹙:“可茶文化的脚本我都背熟了。”
“赞助商要求的,他们觉得变脸更有视觉冲击力。”杨莉把平板递给她,“而且周屿那边《城市夜航》重启了,数据很好,公司想让我们也往深度内容靠拢。”
周屿的名字在房间里轻轻落下。
沈星接过平板,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那场联合直播已经过去一周,但网络的余温未散。她的社交账号下,仍有人追问着那句“喜欢”的后续。
“我和周老师本来也没什么后续。”她对着杨莉,也像对自己说。
“最好是。”杨莉拍拍她的肩,“你明白公司的规则。”
她明白。流量世界的交会,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光影。真正重要的是持续发光,无论在哪条轨道上。
下午的拍摄在宽窄巷子进行。雨暂时停了,青石板路湿漉漉地反着光。沈星穿着改良旗袍,与川剧老师学习变脸的基本动作。
“手腕要柔,眼神要定。”老师纠正她的姿势,“变脸不是技巧,是心法。”
她试着跟上节奏,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镜头前的她依然明媚,依然专业,可她知道,那只是表演。
休息间隙,她打开手机,鬼使神差地点开了周屿的直播间。
他坐在窗前,背后是上海的夜色。声音低沉,正在读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没有夸张的互动,没有刻意的笑点,只有文字在空气中静静流淌。
这才是他本该有的样子。沈星想。
直播结束前,周屿突然说:“最近学会了一件事——承认有些东西,就是回不来了。”
评论区疯狂猜测他话中所指,只有沈星感觉心被轻轻撞了一下。
“星星,该补妆了。”助理提醒。
她关掉手机,重新戴上“小太阳”的面具。雨又开始下了。
当晚,沈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她回到联合直播的舞台,周屿说完“我喜欢你”后,她没有唱歌,而是静静地看着他,问:“然后呢?”
没有然后。梦醒了,成都的雨还在下。
她坐起身,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一些与工作无关的文字。这是她多年的习惯,用书写来安放那些无处可去的情绪。
“成都的雨柔软而固执,像某些不该记住的回忆。他重启了《夜航》,而我困在一场永不停歇的雨里。我们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成为别人期待的人。只是偶尔会想,如果那天......”
她停在这里,没有写完。
第二天拍摄时,她突然对导演说:“可不可以加一个镜头?在雨中撑伞走过的画面。”
导演有些犹豫:“可是你的造型......”
“就这样最好。”她指着自己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真实的样子。”
镜头跟着她走在青石板路上,雨伞旋转,水珠飞溅。没有台词,没有设计好的互动,只有她安静地走着,眼神望向远方。
拍摄结束,导演惊喜地说:“这个状态很好,很真实。”
真实?沈星笑了笑。或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表演。
晚上回到酒店,她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
“《夜航》第二期,提到了成都的雨。觉得你会懂。”
没有署名,但她知道是谁。他们从未交换过联系方式,但总有一些途径,能让信息抵达想抵达的人。
她打开周屿的直播间,观看回放。画面里,他读着一首诗:
“两座城市的下雨方式不同/我想告诉你这里的雨声/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打扰......”
沈星关掉视频,走到窗前。成都的夜雨绵绵,而上海想必是晴空万里。
他们之间,隔着的又何止是距离。
她拿起手机,回复了那条信息:
“成都的雨会停的,就像上海的天会亮。我们都是守夜人,在各自的夜里航行。”
发送成功后,她删除了记录。
有些对话,本该如此——短暂,含蓄,然后消失在雨声中,如同从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