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第三章:拓印者

作者:灰耀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推土机的轰鸣在傍晚时分终于暂时停歇,像巨兽饱食后的假寐。但那份金属的冰冷和柴油的气味,却像幽灵般滞留在巷子的空气里,挥之不去。


    陈奶奶依旧坐在墙下,暮色将她与竹椅、与那片斑斓的墙面,融成一个浓重的、悲伤的剪影。她没开灯,仿佛光明会惊扰这份与记忆最后的厮守。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一阵迟疑的脚步声。一个穿着浅色夹克、背着帆布包的年轻人站在那里,神情有些局促。


    “陈奶奶?”他的声音很轻,带着试探,“您好,我叫苏念,是报社的记者。”


    陈奶奶缓缓抬起头,暮光中,她的眼神锐利而疲惫,像护崽的母兽。“记者?”她的声音沙哑,“来说服我搬走的?”


    “不,不是的。”苏念连忙摆手,走上前几步,却没有贸然进入院子,保持着一种礼貌的距离,“我……看了李同志他们带回去的初步报告,也听他们简单说了您和这面墙的事。我想……或许可以听听您,和这面墙自己的故事。”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面即使在昏暗光线下也依然散发着独特生命力的墙所吸引。那些交织的线条、稚嫩的图画、工整的字迹,在暮色中构成一幅神秘而动人的星图。


    陈奶奶沉默地看着他,打量着他眼中那份不同于之前工作人员的好奇与真诚。许久,她微微叹了口气,像是卸下了些许防备。“墙就在那儿,”她说,“它自己会说话。”


    苏念顺着她的目光,再次望向那面墙。这一次,他不再仅仅用眼睛看。他走近几步,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


    他先是看到了那幅快递员的路线图。黑色的记号笔线条,在粗糙的墙面上显得格外有力。他想象着一个年轻的身影,在夜色或晨曦中,就着手机的光,认真标注着每一个容易出错的拐角。他的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那记号笔划过砖石时,轻微的阻滞感和随之留下的、坚定的印记。


    他的目光移到那片“作业求助区”。层层叠叠的铅笔字迹,像地质断层,记录着不同时间的求知与解答。他几乎能听到铅笔在纸上(或者说,在墙上)书写时那特有的沙沙声,能闻到橡皮擦擦拭错误时扬起的淡淡粉尘气味。那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题,这是一个内向孩子鼓起勇气向外伸出的触手,和无数双善意的手将其稳稳接住的温度。


    最后,他的视线,如同被磁石吸引,落到了那艘蓝色的、笨拙的小船上。


    他的心,莫名地揪了一下。


    他伸出手,指尖在空中停顿了片刻,然后,极其轻柔地,触向了那片斑驳的蓝色。


    粗糙。龟裂。冰凉。


    这是最初的触感。但紧接着,一种更深层的东西,顺着他的指尖脉络,逆流而上,猛地撞击在他的心口。


    那不是颜色,不是油漆。那是一个孩子全部的热情与梦想,是一个母亲永恒的爱与伤痛。那粗糙,是岁月试图掩埋却未能成功的痕迹;那冰凉,是生命骤然逝去后留下的、无法填补的空洞;而那深藏于所有感觉之下的,是一种被时光凝固了的、滚烫的悲伤。


    苏念猛地缩回手,像是被那悲伤烫了一下。他转过头,看向阴影里的陈奶奶,喉咙发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陈奶奶静静地与他对视,昏暗中,她的眼神异常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他的反应。


    “感觉到了?”她轻声问,不像提问,更像一种确认。


    苏念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感到自己的鼻腔有些发酸。他终于明白了李同志报告中那句“情绪激动,难以沟通”背后,所承载的、足以压垮灵魂的重量。这根本不是一堵墙,这是一个活着的、呼吸着的记忆器官,是整条巷子共同的心脏。


    “我能……记录下来吗?”苏念的声音有些哑,他从帆布包里拿出笔记本和笔,但随即又觉得徒劳。文字如何能承载这种体感的千钧之重?


    陈奶奶看了看他手中的笔,又看了看墙,缓缓地摇了摇头:“笔,记不下它的心跳。”


    就在这时,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快递员小马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没送完的包裹,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焦虑。


    “陈奶奶!我听说……”他话说到一半,看到了墙下的苏念,愣了一下。


    “小马,”陈奶奶介绍道,“这是报社的苏记者。”


    小马警惕地看了苏念一眼,随即目光又急切地回到墙上,落在他自己画的那幅路线图上。“他们真的要推吗?”他的声音带着不甘,“这图……好多兄弟都指着它呢!”


    紧接着,牵着孙女的赵大爷也踱了进来,朵朵怯生生地躲在爷爷身后,大眼睛却紧紧盯着墙上那片她熟悉的“作业区”。赵大爷叹了口气:“这墙要是没了,孩子们以后问问题,找谁去?”


    小小的院子里,不知不觉聚拢了好几个人。水果摊的王姨,退休的刘老师,刚下班的白领小林……他们都沉默地看着那面墙,眼神里是同一种东西——一种即将失去珍贵之物的、无声的恐慌与眷恋。


    苏念看着这一幕,看着这些被一堵墙联结起来的人们,看着墙上那艘承载着最深重悲伤的蓝色小船,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他。


    记录。必须记录。


    但不是用笔。


    他猛地站起身,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光芒。“陈奶奶,”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提高,“或许……我们可以在它消失之前,用一种方式,把它‘搬’走。”


    所有人都看向他。


    “搬走?”陈奶奶喃喃道,目光里第一次燃起了一丝微弱的、不确定的希望。


    “不是拆掉砖石。”苏念解释着,思路越来越清晰,“是拓印。用一种特殊的纸张和材料,把墙上的每一笔、每一划,每一道痕迹,都像拓碑一样,原原本本地‘复印’下来。这样,即使墙不在了,墙上的灵魂,墙上的所有故事,都能留下来。”


    院子里一片寂静。


    然后,陈奶奶的眼中,那微弱的光,骤然亮了起来。她颤抖着伸出手,再次抚摸那艘蓝色的小船,这一次,她的指尖感受到的,不再是绝望的冰冷,而是一种可能性的、微弱的暖意。


    “把……小海的船,留下来?”她像是在问苏念,又像是在问自己。


    苏念重重地点头:“把所有人的痕迹,都留下来。”


    暮色彻底笼罩了小院,但一种不同于之前的、蕴含着行动与希望的力量,开始在空气中悄悄凝聚。推土机的阴影依旧在,但此刻,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等待判决的囚徒。


    他们找到了,为这段即将逝去的时光,撰写另一种形式遗嘱的方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