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开始偷偷重拾小说。他下载了电子书APP,把《平凡的世界》塞进通勤包。地铁摇晃时,他盯着屏幕上孙少平在煤矿里读书的段落,突然想起自己刚工作时,曾在出租屋的床头贴过“保持热爱”的便签。妻子发现他最近总在书房待到很晚,有次推门看见他正读《活着》,眼泪滴在福贵牵着老牛走向夕阳的插图上。
“你最近……很累吗?”妻子轻声问,手里端着热牛奶,眼神里满是关切。
小杨合上书,发现封面上“活着”两个字被他的手指磨出了毛边。
“不是累,是……有点迷茫。”他放下书,揉了揉太阳穴,“突然觉得,这些年好像只顾着往前跑,却忘了为什么出发。”
妻子坐在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还记得你大学时总说,要活得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精彩吗?”
小杨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时候年轻,总觉得人生就该轰轰烈烈。现在才发现,平凡的日子也能有滋味。”
重读小说让小杨的生活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不再把加班视为必须完成的KPI,而是学会在报表间隙,用十分钟看几页《追风筝的人》。有次部门会议,他引用“为你千千万万遍”来解释团队协作,同事们面面相觑,他却看见年轻下属眼中闪过的光。
“杨哥,你最近怎么总提起这些书?”会后,小李好奇地问。
小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因为书里藏着我们忽略的东西啊。就像工作,如果只盯着数字,就会忘了背后的人。”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家庭。女儿开始缠着他讲《小王子》的故事,妻子则翻出他大学时的读书笔记,两人在沙发上讨论“狐狸与玫瑰”的隐喻到深夜。
小杨的阅读清单越来越长。他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塔拉·韦斯特弗的成长轨迹里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夜晚的潜水艇》,被陈春成笔下的幻想世界治愈。有次他读到《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鄂温克族老人说:“故事是活着的证据”,突然泪流满面——原来他一直在用数字证明活着,却忘了故事才是生命的温度。
他开始在周末组织读书会,邀请同事和邻居参加。第一次聚会时,他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大家分享《活着》的读后感时,有人提到“苦难是生命的底色”,有人反驳“爱才是支撑”,这些碰撞让他想起39年前第一次翻开小说时的悸动。
“小杨,你以前可没这么文艺啊。”老同事王叔打趣道。
小杨笑着摇头:“以前觉得文艺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才明白,无论多大年纪,都需要精神上的滋养。”
用十分钟看几页《追风筝的人》。有次部门会议,他引用“为你千千万万遍”来解释团队协作,同事们面面相觑,他却看见年轻下属眼中闪过的光。
39岁的小杨终于明白,阅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让现实变得更丰满。就像他最近重读的《小王子》里说的:“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而他现在知道,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光,足以照亮他后半生的路。
喜欢杨建辉传请大家收藏:()杨建辉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