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1章 朕敢令将士远征漠北,敢耗心血打通西域,不是为虚名!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汉武帝时期!


    建章宫宣室殿的晨光格外明亮,穿过琉璃窗棂,洒在案上堆积的贡品上。


    和田玉璧温润如水。


    西域葡萄酿的酒在错金铜壶中荡出琥珀色光泽。


    还有一缕缕大宛汗血宝马鬃毛,被绢布层层包裹。


    这些皆是西域诸国新送来的贡物。


    刘彻指尖拨弄着玉璧,目光却落在案旁展开的西域地图上。


    霍光正指着“乌孙国”的位置,恭声汇报:


    “乌孙王已允下婚约,明春公主便启程来汉。”


    “届时两国可于敦煌设互市,不仅可得良马,更能借道乌孙,与大月氏开商路。”


    “此举,可再推进陛下通西域之宏图。”


    刘彻听罢,嘴角微勾,掌中玉璧轻转:


    “好!互市之制务必详定,让诸国得利,也不能让大汉吃亏。”


    “敦煌粮仓须增储,防途有变,能接济使臣与商旅。”


    他素来务实,心思不在珍玩,而在天下与民生。


    然殿外天光突变。


    原本清明的晨色,被鎏金光芒骤然吞没,那光穿透殿宇——


    映在宣室殿墙壁上,化作一幕令人心悸的景象。


    画面中,宫殿梁柱残破,蛛网遍布。


    一老者披褪色袈裟,蜷缩在冰冷的地砖上,面颊消瘦、唇裂渗血,双手攥着空碗,气息奄奄。


    旁白低沉传出:


    “南朝梁武帝萧衍,沉迷佛法,四次舍身同泰寺,引侯景之乱。”


    又被囚台城,绝食七日而死,梁朝由此倾覆。”


    “砰!”


    刘彻猛地攥紧玉璧,指节发白,掌心被玉角硌出痛意。


    他将玉璧重重掷回案上,撞击铜壶,发出刺耳的“当啷”声,连贡品都微微震颤。


    “痴佛荒政,被囚绝食——”


    “这哪是帝王?简直是个任性的孩童!”


    刘彻怒声震殿,龙袍衣摆扫过地图,目光如火焰般灼烈。


    “朕即位以来,开边定远,击退匈奴,命卫青、霍去病征战漠北,为的是让边疆无患、百姓安生!”


    “朕修漕渠,劝农桑,令赵过行代田法,使关中亩产倍增,为的是让百姓丰衣足食!”


    “帝王之权,当用以兴邦利民,不是用来念经避世,更不是用性命赌气!”


    霍光垂首附和:


    “陛下英明!萧衍之亡,正是‘玩物丧志’之鉴。”


    “他本有平定南齐之才,却困于佛法,荒废政纲——”


    “国库钱财,本应赈灾养兵,却被他用来赎‘出家之身’。”


    “朝权本应肃政强国,却纵僧尼横行。”


    “被囚之时,不思图存,反以绝食殉虚妄之‘骨气’,遂令国灭民苦,社稷俱焚。”


    刘彻沉声道:


    “此等痴昏之主,当为后世之戒。大汉子孙,休重蹈其覆!”


    他的目光重新落在御案上那幅西域地图上。


    而手指在“匈奴王庭”的位置重重一按,语气如金石般冷冽:


    “朕最痛恨的,便是那等视江山社稷为儿戏之人!”


    “昔日匈奴犯我边陲,掠我粮草。”


    “若朕也像萧衍那般沉迷幻梦、逃避国事,大汉的山河早已尽入他族之手!”


    “朕敢令将士远征漠北,敢耗十年心血打通西域,不是为虚名!”


    “而是因为朕深知——帝王之举,系于黎民之命,关乎国运之兴衰。”


    “一刻都不能懈怠,更不容半分妄念!”


    他转身,眼神坚定地看向霍光,声音沉稳而有力:


    “传朕旨!”


    “第一,令御史台立刻加大督察力度!”


    “凡朝中官员有沉湎佛道、荒于政务者,不问品级高低,一律削职除爵,贬为庶民!”


    “第二,命国子监召集博士,即刻编撰帝王戒,收录梁武帝萧衍沉佛废政之事!”


    “并将汉成帝刘骜贪酒误国、商纣王残虐亡身等史例一并记载。”


    “要剖析他们如何从盛转衰,如何一步步陷入昏聩。”


    “成书之后,宗室子弟每日诵读,国子监学子逐字研习。”


    “要让他们明白:‘帝王以勤政为本,以民为根。’”


    “不得如昏君之流,将权柄视为玩物,将天下之责当作负累!”


    霍光俯身领命,神色笃定:


    “臣遵旨!”


    “臣即召御史大夫与国子监博士商议,三日之内必使陛下旨意传遍百司。”


    “大汉朝堂绝不容虚妄之风,更不容懈怠之气!”


    “臣誓令百官与学子,皆谨记‘务实勤政’四字!”


    此时,天幕上金光渐散,宣室殿重归清明。


    刘彻走到案前,拾起那枚和田玉璧,指尖摩挲着上面精雕的“山河图”。


    纹理间似流转着大汉山川的气脉与百姓的命息。


    他轻叹一声,语气中透着深沉的决心:


    “朕要让天下人明白,帝王的‘信仰’,不是避世求静的空门,而是强国富民的志向!”


    “帝王的‘尊严’,从不是绝食示威换来的虚名,而是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赢得的真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萧衍的覆亡,是警钟长鸣——”


    “凡帝王若敢忘了这份使命,沉溺虚妄,朕绝不宽宥!”


    霍光再次拜道:


    “陛下所言,足为千秋鉴!”


    “臣必将此语载入史册,使后世君王代代诵读,不敢忘‘勤政务实、富国安民’之心。”


    殿外微风拂过,带来远处花木的清香。


    刘彻执起朱笔,在西域地图“大宛”一处圈上鲜红的印记——


    那是他即将打通的通商要道,是实现“大汉雄立天下”宏图的又一步。


    而萧衍的覆亡,宛若一记铁钟,警醒着他——


    唯有脚踏实地、勤政为民,方能使大汉根基永固,声威万世。


    ……


    蜀汉时期!


    白帝城永安宫偏殿,药香与檀烟交织,氤氲在微凉的空气里。


    刘备刚饮下一碗苦涩的药汤,额上渗出细汗。


    他靠在楠木软榻上,面色如纸,枯瘦的手搭在锦被上,指节青白。


    诸葛亮手持南中军情奏报,低声禀明孟获叛乱的形势。


    案上摊着南中地势图,密密标注着蜀军布防。


    “丞相……”


    刘备声音沙哑,喘息微重:


    “南中山深瘴重,将士行军艰辛,命粮官多备御寒衣物与防瘴草药,切莫让弟兄冻病而亡。”


    诸葛亮恭声道:“陛下放心。”


    “臣已调成都仓中三万件冬衣、五千斤艾草,三日内必抵军营,绝不让将士受苦。”


    喜欢大唐:李承乾撞柱,血溅太极殿!请大家收藏:()大唐:李承乾撞柱,血溅太极殿!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