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7章 漠北定盟

作者:苏幕遮202507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肇元季夏靖龙城,胡骑崩摧万骨横。


    野狐壑凝凝血色,汉帜风扬扫棘荆。


    相父谋深图永固,汉皇志远遣骁兵。


    漠北盟成开泰宇,长烟自此靖边庭。


    公元 240 年,肇元四年,季夏之月。


    龙城一战,南匈奴主力于野狐壑遭汉军重创,五万铁骑折损大半,狐鹿姑单于仅率万余残骑仓皇北遁。漠南千里草原,经此一役再无大队胡骑敢撄汉军兵锋。野狐壑内外尸骸枕藉,血浸黄沙,汉军连日清剿战场、收拢降众、缴获无数,捷报传至长安,朝野欢动。然未央宫中,刘禅与诸葛亮并未沉醉于一役之胜,目光早已越过漠南旷野,投向更遥远的漠北与长治久安的将来。


    “陛下,丞相,” 自西路星夜赶回中军述职的关彝,风尘未洗便直入御帐,双手呈上最新军报,“狐鹿姑遁入漠北后,部众离心,沿途多有离散。据归降胡兵供述,其欲北窜至郅居水一带,依附女婿坚昆部,以图喘息复起。”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平静却目光深邃,“然漠北广袤无垠,若任其远遁休养生息,十数年後必再成边患。且呼衍、兰氏等其余部落虽暂降,心实未附,皆在观望风向。”


    刘禅颔首,指尖划过舆图上漠北那片广袤的未知区域,语气果决:“故,不可纵虎归山,亦不可竭泽而渔。追,必要追得他胆寒,追得他族内生变,迫其不得不降。然降之後,非尽屠其种,乃要因其俗而治之,分其势,化其民,使之渐同于汉,此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及随侍的年轻官员,沉声发令,“伯约,予你精骑两万,配双马、足箭矢、备热食,持续北进追击狐鹿姑残部。不必强求决战,但要如影随形、不断施压,使其无暇喘息,迫其内乱!”


    “臣,领旨!” 姜维肃然应命,甲胄碰撞之声铿锵有力。


    “伯瞻,” 刘禅转向关彝,“你仍率西路军精锐及羌胡义从,扫荡龙城以西至燕然山一带,招降诸部,清剿冥顽不化者。对右贤王旧部尤要留意,可稍示优抚,探其心意。”


    “诺!” 关彝躬身领命。


    “张翼,” 刘禅望向独臂将军,“东路军之事尚未完结。你需清理河南地残敌,筹备屯田事宜,为后续迁徙百姓、建立永固据点做好准备。那些俘虏不可闲置,正好令其修渠筑城,以劳抵罪。”


    “末将明白!” 张翼独臂捶甲,声如金石。


    部署既定,刘禅目光落在帐中一众摩拳擦掌、眼含期待的年轻面孔上 —— 杜衡、黄崇、赵昂、周胤、王训等人皆在其列。


    “尔等此番随行,非止观战,皆需担纲实任。” 刘禅声音放缓却更显凝重,“杜衡、黄崇仍随伯约中军,参赞军务,记录漠北地理民情;赵昂、周胤随伯瞻西路,协理招降事宜、清点各部人口牲畜;王训随张将军往河南地,学习屯田安民、营造之术。望尔等眼勤看、手勤记、心勤思,将漠北风云、胡部情状、安边之策细细揣摩,将来奏对,朕要听的是尔等亲身体悟,而非书本空谈!”


    “臣等遵旨!必不负陛下厚望!” 一众年轻人激动难抑,齐声应诺,肩头的责任让他们眼神愈发坚定。


    ***


    漠北追穷寇,绝非易事。


    姜维所率两万精骑,携 “飞饼营” 特制的便携热饼、肉松、炒面及乳酪,一人双马,如同两道铁流,循着狐鹿姑部溃逃的踪迹,毅然闯入茫茫漠北草原。此地迥异于漠南,气候更为恶劣,白昼酷热难耐,夜间奇寒刺骨,水草分布莫测,沿途部落对汉军亦多有敌意。


    杜衡被任命为中军行军司马副手,专职记录每日行程、水文地理、气候变化及沿途部落反应。他备尝艰苦,饮水常带涩味且需定量分配,却始终咬牙坚持,每晚必在油灯下将当日见闻细致记录:何处有可饮泉水,何处为流沙险地,某部落有帐几许、丁口若干、见汉军至是迎是避…… 这些琐碎信息汇集成册,渐成珍贵的第一手漠北地理志。


    黄崇则主动请缨兼任斥候队副统领,常率轻骑前出百里哨探。一次,他率小队与三百余南匈奴溃兵遭遇,对方困兽犹斗、冲杀凶猛。黄崇临危不乱,先令小队以骑弩远射挫其锋芒,再用 “震天雷” 惊散其马队,最后率众拔刀近战。他身先士卒,刀法尽得家传精髓,阵斩溃兵头领,终将该股残敌击溃俘获。归来时甲胄染血,却意气风发,姜维闻报亦微微颔首:“虎父无犬子。”


    姜维用兵深得 “因势利导” 之妙,并不急于与狐鹿姑主力接战,而是不断派出小股精锐袭扰其侧后、截杀斥候、抢夺零星畜群,同时广布 “降者免死,纳降有赏” 的消息。


    压力之下,南匈奴内部果然生变。狐鹿姑性情愈发暴虐多疑,接连处死数名劝降的部落首领,引得部下人人自危。其婿坚昆部亦恐引火烧身,态度渐趋冷淡,不愿全力接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终于,在汉军追击至郅居水以南三百里处时,南匈奴王族内部爆发未遂政变。虽被狐鹿姑血腥镇压,但其威望已彻底扫地,部众离心离德,逃亡者日众。


    姜维看准时机,命大军暂缓追击,派出一支由降胡带领、打着白幡的使团,直入狐鹿姑营地呈上汉帝最后通牒:“单于若再执迷不悟,天子大军旦夕可至,玉石俱焚。若此刻率众归义、面北称臣,陛下仁德,可保全宗族、赐封号、享爵禄,部众亦可妥善安置。何去何从,一念之间。”


    此时的狐鹿姑众叛亲离、粮草殆尽,面对兵威正盛、如影随形的汉军,已知再无幸理。他长叹一声,这位曾不可一世的单于,终究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


    西路战场,关彝大军压境,秉持恩威并施之策,进展顺利。


    赵昂与周胤的才干得以充分发挥。赵昂凭借绘图专长,与 “夜枭” 队员及羌人向导合作,迅速绘制出河西至燕然山部落分布图,详细标注各部名称、人口、兵力、对汉态度及与单于、右贤王的关系亲疏,为关彝制定招抚策略提供了清晰依据。


    周胤则发挥数算之长,负责接收清点各部献上的 “贡赋”(实为投降诚意),并分配汉军赏赐的布帛、盐铁、粮食。他建立清晰账目,处事公平公正,甚至能从贡赋多寡与质量中,判断各部实力强弱与归降诚意。一次,一个小部落进献的马匹数量与质量远超其规模应有水准,周胤心生疑虑并禀报关彝。关彝派人细查,果然发现该部刚劫掠了一支护送汉商归来的队伍,企图以赃物冒充贡品。关彝当即严惩该部首领,尽数追回汉商财物,周胤的细心也自此闻名军中。


    对于右贤王旧部,关彝依旧格外优待。他亲自接见右贤王麾下数名心腹万夫长,转达汉天子问候,并暗示:“单于倒行逆施,方有今日之祸。右贤王素明事理,若愿率众归汉共保边塞安宁,陛下必不相负,荣华富贵更胜往昔。” 同时,他故意放松对右贤王势力范围的军事压力。


    右贤王栾提浑邪本与单于嫌隙极深,龙城被破、单于兵败后,更是收缩势力观望风向。眼见汉军势大难敌,又得厚利许诺,心思顿时活络起来。经几番暗中往来,他最终下定决心,派其子及心腹宰桑携带厚礼,至关彝军中请降。


    ***


    河南地,张翼率部屯驻,全力营建新城。


    王训在此地的历练,褪去了军旅杀伐之气,整日与泥土、砖石、粮种、渠坝打交道。他跟随张翼及精通农事的文官,勘察地形、规划屯田区域、设计引黄灌溉水渠走向,监督俘虏与士兵修建营房、仓库。


    这些工作繁琐具体却至关重要。他亲眼见证,一条水渠的开通能让千亩荒地变得湿润肥沃,一座粮仓的建起能安定迁徙百姓之心。他学会了计算土方、调配人力,更学会了与当地心怀忐忑的胡人小部落沟通,用盐巴和粮食换取合作而非敌对。


    一次,分配筑城石料时,几名汉军小校与负责此事的胡人降官发生争执,险些动武。王训闻讯赶去,并未以势压人,而是仔细核查石料记录与分配方案,发现是沟通不畅导致的误会。他用刚学会的几句胡语夹杂手势,耐心与降官沟通,又说服汉军小校公平重新分配石料,成功化解冲突。事后张翼得知,对左右赞许:“这小子,颇有宰相风度。”


    ***


    肇元四年,秋八月。


    漠北郅居水支流,一处名为 “白草滩” 的广阔之地,旌旗招展,甲胄鲜明。


    汉军主力列阵于南,军容鼎盛,杀气未敛;北面是以狐鹿姑单于为首的南匈奴王庭残部及各降部首领,人人面带惶恐、疲惫与不甘。一场决定北方未来数十年格局的盟约,即将在此签订。


    刘禅虽未亲至,却全权授予姜维、关彝、张翼三人主持。杜衡、黄崇、赵昂、周胤、王训等年轻官员,皆获准立于诸将之后,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盟台高筑,太牢牺牲已备。姜维代表大汉天子,高声宣读盟约条款,声震四野:


    一、南匈奴大单于率部归汉,去帝号,向大汉皇帝称臣。汉赐单于栾提狐鹿姑 “归义侯” 印绶,岁有赏赐,居于长安赐邸,安享富贵。


    二、漠北不可无主。汉天子册封右贤王栾提浑邪为新的 “南匈奴单于”,统领归降诸部,受大汉护南匈奴中郎将节制,定期朝贡,不得私扩兵马,不得与汉之敌国交通。


    三、划分牧地。原南匈奴漠南河南地、朔方、云中、五原等郡故地,尽归汉治,设郡县,徙汉民,兴屯田。阴山以北、燕然山以南为南匈奴各部牧放之地,不得南逾,各部界址由汉使划定,禁止相互攻伐兼并。


    四、推行 “质子” 与 “教化”。新单于及各部首领,需遣嫡子或弟侄入长安太学,学习汉家礼仪经典。汉亦遣博士、工匠入南匈奴地,传授技术,传播教化。


    五、互市通商。开放边境数处关市,汉以粮食、布帛、茶叶、农具铁器、食盐,交换南匈奴之马匹、牛羊、皮毛,税赋由汉官掌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六、共御外侮。若遇鲜卑、乌桓等部侵扰,南匈奴需听从中郎将调遣,出兵助汉共击之。


    条款宣读完毕,场下一片寂静。这些条款既保留了南匈奴部族的基本建制与生存空间,又通过政治册封、地理分割、经济控制、文化渗透等手段,将其牢牢纳入大汉体系,恩威并施,尽显谋略。


    狐鹿姑面色灰败,颤抖着手在盟约上盖下 “归义侯” 印绶。新任单于栾提浑邪神色复杂,既有得位之喜,亦感约束之重,最终亦躬身用印。


    盟约既成,歃血为誓。杀白马、青牛以为祭,告于天地。


    礼成之时,汉军阵中爆发出震天动地的 “万岁” 之声,声浪滚滚直冲漠北云霄。南匈奴众人多默然垂首,或茫然四顾,皆知草原旧时代自此终结。


    ***


    盟约之后,各项安边事宜紧锣密鼓展开。


    长安太学特辟 “蕃学馆”,首批数十名南匈奴贵族子弟在汉军护送下,带着好奇、忐忑与些许屈辱,踏入这天下文教中枢。他们需从头学习汉话、文字、礼仪乃至诗书经义。太学博士们发现,这些胡儿虽文墨粗疏,却多聪慧机敏,尤善骑射博弈,若引导得法未必不能成材。杜衡因熟悉边事,被临时抽调协助管理 “蕃学生”,他耐心教导,常与他们比试骑射,渐获信任。


    河南地,大批来自关中、陇右的贫民与赦免罪徒,在官府组织下迁徙至此。他们按 “军屯法” 编制,分得土地、农具、种子,在张翼部军队保护与王训等官员协调下,开始建设新家园。汉人的村落、渠坝、田垄,逐渐出现在这片曾胡马纵横的土地上。小股归降的南匈奴部落亦被安置其间,杂居共处,虽初始难免摩擦,但在汉官调解与共同利益驱使下,渐能相安无事、互通有无。


    新单于栾提浑邪在燕然山南麓的新庭帐,接见了汉廷派驻的首任护南匈奴中郎将及属官团队。赵昂、周胤等年轻面孔亦在其中,赵昂协助勘定各部草场界碑,周胤管理赏赐物资与互市账目。二人秉持公心、处事公允,渐得胡人信服。栾提浑邪虽知这是汉人笼络控制之策,但见汉廷并未苛待,反带来急需物资且助其弹压不臣部落,也渐渐安于其位。


    是年冬,第一场雪落下时,漠北格局已初步底定。


    长安未央宫,刘禅与诸葛亮对坐阅览北疆奏报。


    “陛下,‘以夷制夷’、分而化之之策初见成效。” 诸葛亮缓声道,“然胡性反复,非数十年之功难言彻底同化。后续移民实边、兴学教化、互市监管,乃至护南匈奴中郎将人选,皆需慎之又慎。”


    刘禅深以为然:“相父所言极是。此非一时之功,需持之以恒。此番历练出的年轻人,杜衡沉稳、黄崇勇毅、赵昂精于地理、周胤长于数算、王训通晓民务,皆是可贵之材。可酌情擢升,令其持续参与北疆事务,假以时日必成朝廷栋梁。”


    “陛下圣明。” 诸葛亮微笑颔首,“治国之道在于得人。经此北伐,不仅拓土安边,更锤炼出一代新锐,此乃最大收获。”


    殿外雪花纷飞,覆盖宫阙琼楼。遥远的北方,雪原之上汉家城池正在夯土筑就,屯田炊烟袅袅升起,太学诵读声中夹杂着胡音。融合与制衡的漫长道路才刚刚开始,但这个冬天,北境的烽火暂时熄灭了。肇元四年的北伐,以辉煌的军事胜利与深远的政治布局,彻底改变了东亚格局,为季汉的强盛奠定了又一块坚实基石。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强汉之墨色如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