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章 王府里的异见

作者:是江还是河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清冽的、带着草木与泥土气息的空气涌入肺腑,洁净得让这个习惯了都市尾气的人感到奢侈,陈青荷换上一身淡柳色交领襦衫,一条厚重的杏色马面裙紧紧束在腰上,只叫人喘不过气来。她开始打量这个庭院,习惯性地迈步,裙摆及地,却差点儿把自己绊倒。


    目之所及,是一片连绵起伏的乌沉殿顶。青黑色的瓦片,像巨大的鱼鳞,严丝合缝地铺排而开。那屋脊两端,是看不清具体形态,却分明感受到其威严与分量的鸱吻或脊兽,在碧空下,剪出沉默而坚硬的轮廓。


    陈青荷走在青石小道上,微微仰起头,没有了马路嘈杂的车声,没有现代高楼玻璃幕带来的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史的、权力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胸口。


    不远处,走廊里一个穿着淡青色素缎比甲、梳着双鬟髻的小丫鬟匆匆走过来,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姑娘,殿下邀您书房等候”。


    领路的丫鬟脚步极轻,落在打扫得一尘不染的青石路上,几乎听不见声响。青荷跟在身后,身上层层叠叠的衣裙束缚着,沉重的马面裙摆拂过地面,发出持续的、细微的沙沙声,在这过分安静的庭院里,显得有些刺耳。


    穿过几重月洞门,绕过影壁,眼前出现一处更为幽静的院落。不同于其他屋厝,这里松柏掩映,奇石错落,空气中浮动着一缕清冷的墨香,显然这里才是主人最常居的地方。


    跨进紫檀木雕花门,一股混杂着陈旧书卷、清雅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比院中闻到的更为醇厚。一排排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填满了四面墙壁,只留下窗户和门的位置。架上书籍有竹简的、锦涵的、卷轴的,密密麻麻排列着,足以体现主人的不凡。


    周晏步履从容地走进书房,已换下亲王冕服,只一身玄青色暗绣云纹的锦袍,腰束玉带,却比往日更显清贵逼人。许是刚下朝会,眉宇间还残留着一丝裁决政务后的肃穆,但那肃穆之下,却有一种渊渟岳峙的沉静。他走到议案桌前,上面摊开着一张巨大的霍马托地图,地图边缘已有些磨损,上面用炭笔标注着街区、河流、居民区等位置。


    “这是三年前绘制的”,周晏指着蜿蜒罗伊河,“霍马托的核心区域都在这里”,你说的‘城市功能分区’,该怎么用在这上面”?


    陈青荷走到桌前,手指先落在老集市的位置--那里密密麻麻标注着“包子铺”“皮革作坊”“漂染坊”,甚至还有几处“屠宰点”,几乎挤在同一街区。她想起之前在街上闻到的混杂气味,眉头微蹙:“你看,现在作坊、商铺、民居全混在一起,作坊的刺鼻味会飘进包子铺,屠宰点的血水直接排进排水沟--这就是为什么街区反臭,瘟疫容易蔓延的原因”。


    她从侍女手中借过一支毛笔,在地图边缘空白处画了三个圈:“第一个圈,放作坊,尤其是皮革、屠宰这类污染重的,选在罗伊河下游,远离居民区,最有效地控制污水蔓延;第二个圈,是商铺和集市,留在市中心,但要区分粮食区和杂货区,避免老鼠乱窜,鼠疫是极大的灾难;第三个圈,是居民区,靠近水源,让平民方便取水。”


    周晏先是点了下头,开口道:“你规划得没错,但要重新分区,除了需要消耗较大的金钱,还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要实行起来并不简单”。


    一旁的管家李诵带着傲慢的语气:“神曲国女士,您知道迁走作坊要花多少钱吗?皮革行会的会长是大皇子的挚友,您是觉得他会愿意让自己的作坊搬到下游那片鸟不拉屎的荒地去”?


    青荷转头看向李诵,那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穿黑色绸衫,腰带挂着不菲的绿石,皱纹刚刚爬上眼角,却有颗不甘的内心,看上去似乎不太友善。


    “可以给迁走的作坊补贴,比如免除半年的赋税,或者帮他们修新的排水沟。”


    “补贴?”管家冷笑一声,“库房的要用来资助军费开支,要在灾害来临时向外邦购买救助物资,哪有闲钱发补贴”?


    周晏眉宇紧锁,仿佛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前路,这正是他一直以来苦恼的问题。


    青荷心里一沉,她知道霍马托改革的辉煌背后,是城邦间的战争与财政危机。她低头看向地图,目光落在罗伊河上的一座石桥上:“那座桥,是用来运输羊毛的吧?昨日看见过桥的马车堵了半个时辰,雨中很多羊毛因为延误发霉了。”


    周晏点头:“那是老桥,也是连接东西城区唯一的桥。每天从边境运来的羊毛,都要从这里过,一到雨天,桥面泥泞,堵得更是厉害。”


    “我们可以修一座新桥。”青荷的眼睛亮了起来,周晏看向青荷,脸上闪过一丝全然的不解,管家更是摇头呵笑:“东山的石材除去售价昂贵,运到此处都得数月,要我们每天守着石头发呆吗?”


    “不必全用石头,用木材和铁索结合也可以。这样成本低,工期也短。新桥专门走货车,老桥走行人。新桥两侧可以建一排商铺,租给商人,国库还能多一笔收入,过桥的商人也能有个歇脚的地方。”


    她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画新桥的位置,标注出商铺的布局--这些都是她在现代城市规划里学过的“交通与商业联动”模式。周晏凑过来看,紧锁的眉宇如冰层悄然融化,舒展开来,眼里有了光芒,他指尖叩着刚画的区域:“你是说,让商人租城邦的商铺,每年交租金?”那通身的气度令青荷心里的小鹿咯噔了一下,她咽了下口水:


    “是的殿下。”陈青荷点头,“而且桥上一点会有不少的人流量,商铺可以优先租给迁走的作坊主,算是给他们的另一种补偿。”


    “以此处为眼,倒可盘活全局--既解决了污染和拥堵,还节省库银开支,又能增加城邦收入入”。


    管家李诵听到要一反常态用木头建桥,刚想反驳,却被周晏抬手制止。“此法可行,你草拟个初步方案给我。”说完拂袖离去。


    管家却走到她跟前,眼神冰冷:“神曲国女士,我劝你别多管闲事,城邦建设,不是一介女子能插手的”。


    青荷不理会,只是埋头观察着地图,希望早点拟出方案。她清楚,自己的现代知识在这个时代,既是优势,也是隐患,李诵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她还要面对更多贵族的反对,甚至上层的猜忌。但当她看着自己画的新桥时,心中又充满了力量,仿佛一位顶尖的匠人,终于看到了璞玉展现出它内蕴的光华。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