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章 东风好借力

作者:代木易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关于“天魔寨生态养殖模式”的报道,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终于抵达了市政府。


    一篇题为《“八戒”标准引领山区特色养殖,产业链延伸带动乡邻共富》的专题报道,以其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可复制的模式,引起了市主要领导的注意。


    报道上清晰的批示很快下达:“此模式颇具创新性与示范意义,请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科技、金融等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天魔寨实地考察,了解其成功经验与发展困境,精准施策,予以支持,并总结提炼,适时推广。”


    调研组到来的那天,阵容堪称豪华。


    林守毅带着些许紧张,但更多的是坦然,将养猪场和整合来的土地、参与的乡亲毫无保留地展示给调研组。


    他详细汇报了“八戒”标准的执行细节、按天收费的商业逻辑、芯片追溯的科技赋能,也坦诚了当前面临的几大难题:


    用地需求:随着种猪自培计划推进和生态种植面积扩大,现有土地资源捉襟见肘,希望能在周边区域获得更稳定的政策支持。


    人才与技术:自培种猪、深度产品研发都需要更高级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单靠与农科院的松散合作难以为继。


    资金压力:规模扩张、产业链延伸、研发投入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融资渠道狭窄。


    风险防控:大规模集约化养殖,疫病防控是生命线,希望能获得更专业、更及时的防疫指导和支持。


    市场开拓:虽然目前订单充足,但如何建立更稳固的渠道,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是需要未雨绸缪的。


    调研组成员听得非常仔细,不时提问记录。他们深入猪舍,查看芯片系统;走进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乡亲交谈;查阅详细的财务数据和合作协议。


    调研结束后不久,一系列精准的扶持政策便开始落地:


    用地方面:自然资源部门在合规前提下,优先协调解决了养猪场周边部分林地的流转问题,为扩建提供了空间。


    技术与人才:科技局将“生态养殖与智慧溯源技术集成应用”列为市级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牵线搭桥,引入了省畜牧总站和农业大学的技术专家团队,进行定点技术指导。人社局组织了专场招聘和技能提升培训,为养猪场输送急需的人才。


    金融支持:金融办协调本地农商行,提供了数百万元的“乡村振兴产业贷”,利率优惠,期限灵活,解了林守毅的燃眉之急。


    防疫保障: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动物疫控中心将养猪场列为重点监测与帮扶点,定期派员指导防疫,开通了疫苗供应和疫病检测的绿色通道。


    市场与政策:商务局将“八戒猪”系列产品纳入本市优质农产品推介名录,在各类展销会上给予优先展位,并积极对接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


    更让林守毅感到振奋的是,市政府专门组织了一场“天魔寨生态养殖模式经验交流暨推广会”。


    全市范围内的规模养殖户、农业合作社代表、相关领域专家济济一堂。


    林守毅作为主讲人,分享了创业历程、管理模式与心得体会。与会者提问踊跃,现场气氛热烈。


    领导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天魔寨模式’的成功,在于其坚守品质的‘傻劲’,勇于创新的‘闯劲’,和带动共富的‘韧劲’。各级政府要善于发现、培育、总结这样的典型,发挥好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会议结束后,林守毅接到了无数咨询和参观学习的请求。


    他的模式,不再仅仅是天魔寨一地的探索,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标杆。


    站在新的起点上,林守毅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政府的支持如同强劲的东风,送他上了青云,但也意味着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期望。


    他深知,“八戒”之路能否走得更稳更远,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说话,靠品质立足。


    他看着猪舍里那些佩戴着二维码、即将出栏的“八戒猪”,看着田间长势喜人的苦菜苗,看着乡亲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力量。


    东风已至,唯有乘风而起,砥砺前行。


    市政府的会议如同一场宣告,将“天魔寨模式”正式推上了区域农业创新的舞台。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