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味斋”的订单如同一声发令枪,标志着“八戒猪”及其生态家族正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林守毅站在猪场外的坡地上,望着眼前层叠的山峦与零星散落的农田、园地,心中那份扩张的迫切感与现实的制约激烈碰撞。
现有的猪舍容量已近饱和,林下养殖的禽畜数量也逼近环境承载红线。
而陈总厨关于自种高品质辅料的建议,更需要额外的土地。
向周边扩张,势在必行。然而,大规模流转整片土地成本高昂,也非他现阶段所能承受。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目光扫过山脚下几块略显荒芜的菜园和疏于管理的山地。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为什么不将这些零散的、甚至被半抛荒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
为什么不将身边的乡亲们也动员起来,融入到这个日益壮大的事业中?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他找到老支书,将自己的规划和盘托出:“老支书,我想带着大家一起干。”
他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挂起了自己绘制的示意图,面对闻讯而来的乡亲们,语气诚恳而清晰:
“乡亲们,咱们天魔寨水土好,种啥养啥都带着灵气。我的‘八戒猪’大家也看到了,现在外面市场认这个!但光靠我一个人,干不大。我想请大家一起参与进来!”
他具体解释道:
土地整合:鼓励乡亲们将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或闲置的菜园、山地,以租赁或入股的形式,交由养猪场统一规划。养猪场会支付合理的租金,或承诺未来产出后按比例分红。
定向种植:整合后的土地,将根据养猪场的需求,由技术员指导,统一标准种植苦菜、紫苏、薄荷、以及猪饲料所需的特定谷物、红薯等。确保生态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劳务合作:养猪场优先雇佣流转土地的乡亲,经过系统培训后,参与种植、养殖(如生态鸡鸭的日常管理)、饲料加工、场地维护等工作,成为产业工人,领取工资。
技能提升:定期组织培训,邀请农科院专家或像陈总厨这样的专业人士,讲授生态种植、养殖管理、甚至初级农产品加工知识,让乡亲们掌握新技能。
“这样一来,”林守毅总结道,“咱们零散的地能聚起来产生更大效益,大家既能收租金或拿分红,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学技术赚工资,土地不荒,人手也有了,咱们的‘八戒’品牌也能做得更大更强!这是大家一起致富的路子!”
起初,部分乡亲持观望态度,但看到林守毅这几年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以及老支书的鼎力支持,再加上这方案听起来确实能增加收入,很快就有几户愿意“试试看”的人家站了出来。
林小满带着人迅速丈量土地,签订协议。
第一批整合的几十亩零散土地被重新规划,有的筑起了矮矮的篱笆开始培育苦菜苗,有的播下了猪场所需的青饲料种子。
几位原本只会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种些普通蔬菜的婶子、大叔,穿上了养猪场统一配发的工装,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生态除虫、如何按标准间苗。
养猪场的团队肉眼可见地壮大了。
不再是林守毅和林小满带着几个工人单打独斗,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分工、有协作的小型产业联合体。
山坡上,新的猪舍和鸡舍在规划中破土动工;整合来的土地上,新绿的苗圃孕育着希望;培训教室里,夜晚也常常亮着灯,那是请来的老师在为“新员工”们充电。
林守毅走在田埂上,看着昔日有些沉寂的山寨,因为这项共同的事业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明白,个人的力量终有极限,只有将自身的发展与乡邻的利益紧密捆绑,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条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众木成林,百川汇海。”他望着天魔寨巍峨的山影,轻声自语。
规模扩张带来的压力,正在转化为众志成城的动力。
“八戒”之路,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孤独求索,而是成了一群人对更美好生活的共同奔赴。
这片土地上的希望,正如同那些破土而出的新苗,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