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2章 第一滴血墨

作者:月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三卷·官渡之战/第192章/第一滴血墨:国舅的抉择与深夜的门环/


    屋瓦上压着一层极薄的雪,细如盐霜,风一呼一吸,便有粉末从檐角悄悄抖落。更夫的梆子在巷口“当、当”敲过,声音空而远,象是在这座城里四处游荡的一只老魂,翻拣每一家窗纸后的影子,看谁还醒着。


    董承没有睡。


    他坐在案前,灯火被罩着,火苗缩作一个极小的核,金红色蜷缩在玻璃的薄雾里,像一只不甘心的虫。他伸手去摸砚,砚石冷得像一块久埋的墓碑,指腹一贴上去便忍不住缩。屋子里没有炭,炉子空着,他吩咐下人近半月不许烧炭,怕烟从屋脊口里冒出去,被谁看见“热闹”。冷也好,冷能叫心彻底清明。


    案上摊着几张纸,纸背起了毛,像冬日湖面的薄冰,已显出脆意。纸旁压着一方旧镇纸,黑玉雕成剑首的式样,龙纹被岁月抚得光滑,摸上去如摸一段旧誓。镇纸下压着的那一角,是一条绛色的缎带,边角的丝毛起了茸,露出底里暗暗的金线走向;金线里头埋着的,是天子手指尖压出的血,早已枯,枯成褐,像一滴久干的泪。


    他知道,这滴血不是第一滴。那一日偏殿里,麝香压得人头重,御座后的影子也像一张被风吹得起伏不定的幕。少年帝王的手在灯下微微发抖,血从被刺破的指腹渗出来,落在诏上,极小极小的一点,却像把整个汉室之重都压在了那一点上。那时,他眼里忽然空了一瞬——不是无神的空,而是把所有的神都收在了里面,用一个空壳挡着世人窥探。董承知道他在怕,也知道他在忍。他当时俯首,自己的心里却像被火烙了一下,从此总有一处烫着,不肯凉。


    烫意在这夜里也没有褪。只是被冷与静压住,像地火。


    窗纸边有风钻进来,极细,像用针缝进的一缕冷。那缕冷在室内绕了一遭,落在案上的毛笔尖上,毛笔软而乏力地一歪,像一位年迈的老人起身时手里支撑的杖忽然短了一寸。董承把笔扶正,忽然有一种错觉:他这一扶扶的不是笔,而是气数。


    他知道许都正在动。有人急,有人装作不急。有人在笑,有人在饮,有人袖中藏着短刀,有人袖中藏的是颤抖的手。有人在夜里来回走动,把雪地踩出一串慌乱的脚印,然后又回头,用扫帚把那些脚印匆匆扫平,仿佛一切能借着一阵风当作从未发生。荀文若这几日未曾上门,他一定难。他在两条线之间走,一条叫“汉”,一条叫“曹”,每走一步,鞋底就薄一分;薄到某个时辰,便会被寒气穿透。


    种劭夜里出了门,还未归。宫里的人悄悄传话,说有人在南城外的河滩见过一辆车,车上落了一滴红,红得很小,如果不去看,像一颗落在雪上的胭脂痣。那是别人的命,他知道。那滴红是别人洒下的第一滴。而他的第一滴……还在指尖里,热,急,按着不出。


    他伸手,去摸那条绛色的带。指腹落在带上的时候,他甚至能感觉到丝纹里隐藏的某种微微的竖起——不是毛,是一种暗针,沿着每一条经纬藏着。若有谁用力把“带”一抽,针便会刺出来,刺在人心上,一针一针,把“名分”、“忠义”、“王命”这些看不见的字刺出肉感。那是天子给的,给在他身上,也给在一切可用之人身上。可这“给”,轻极了——轻到被风一吹就要散。要有人把它系起来。


    “谁来系?”他在心里问。他知道自己要去系。要把这条“带”系在第一只愿意伸出的手上。那只手不必最强,不必最白,只需在夜里不缩回去。


    王子服。


    他把这个名字在心里过了一遍,像把一枚钱币在指间翻了一翻。王子服,朝中的偏将军,位不显也不卑,素来谨慎,又不是那种“谨慎到只会往后退”的卑微。他也曾在殿上面对温侯时,有过一瞬抬头。那一瞬极快,快到像错觉,却确实曾有过。董承记得那抬头——像一尾鱼在深水里忽然转身,露出腹上一片浅银。他需要那一点浅银,去接住天子的一滴血。


    他把案上的几封家信一张一张抽出来,信纸上是妻儿的笔迹,有孩子学写的“平安”二字,歪歪斜斜,起笔重,收笔轻,像一个人跑过泥地时第一个落脚的用力和最后一步的疲惫。他怕。怕什么?怕死,怕拖累,怕被人在巷子里一把揪住衣襟,像提一只鸡。他想到孩子,他想到妻,他想到家中挂在横梁上那串枣,去年秋天晒的,已干硬,吃起来怕是要卡嗓子。他忽然觉得嗓子干,伸手去摸水盏,盏底有一圈冰,冰面上有一条细细的裂纹,像一只小蛇趴着不动。


    他把信放入火盆。火盆里没有炭,他把油灯移过去一点,用灯舌去舔纸沿。纸边起了卷,卷边先黑,再褐,再灰,最后化成飞起的细粉。火光映在他眼里,像把一张脸照得忽明忽暗,那是一张自觉老去的脸。他看着火把那些字一点一点吃掉,忽然觉得轻了一分,又重了一分。轻的是牵挂被扯断的疼,重的是没有回头的路从此被踩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取出一个极小的金盒,从里面用镊子夹出一截银针。针细,细到几乎看不见。指腹一刺,疼不很明显,只是一种凉,凉从指尖直直钻进心里。他把手指在砚边停了一瞬,血珠泛出来,红得很小,却亮。他把那滴血团在笔锋上,笔尖于是有了一点暗红。墨早已研好,黑得像夜。血与墨一合,黑里添了不可察觉的一丝暖,暖像人心沉下去之前,在水面最后翻起的一泡小气。


    他在纸上写:“矢死奉汉”。四个字,笔画收得很紧,紧得像他眼下的心。他没有写“诛”字。不是他不敢写,是他知道“诛”的好处在于让人快意,坏处在于让人快失去理智。人心要慢慢往那边推,推到某一刻,刀会自己落下。他只写了“奉汉”。许多人要的是这个字。他给他们看,先给他们这个,再让他们自己去想另一个字。


    写完,他把纸折成一小叠,指腹按一按,血的微热通过纸线传到皮里。他把那一叠压在镇纸底下,再次摸一摸那条绛带。带在灯下沉着,没有一点多余的光,像一条伏着的蛇。它等着被谁提起来,去勒紧某人的腰,或者勒断某人的命。


    他站起身,肩上的披风滑落一点,露出里衣的领口,领口边沿有一道断线,是前夜没看见的。他把线扯断,扯的时候指甲里又有一丝疼。他忽然想到——世人所见,他们以为温侯只是一根能把铁甲破出孔的戟;可在宫门外、在坛下、在并州军营前,他看见的却是一种凝在一切地方的威势。这威势像冬夜的冷,进屋来,钻进被里,躲不开。它让人心在夜里发硬,让人手在白日发软。可也正因如此,一个人一旦把手硬过一次,再穿过一次风,他就再不会觉得冷了。冷只是冷,他可以背着冷往前走。


    他披好衣,走到屋门前。门闩是旧木,一道斑驳的痕,一端被无数次开合磨得发亮。他没有唤人。屋内安静,仆人各自躲着去取暖。他举手,慢慢拔开门闩。门吱的一声,像一只老兽被惊醒,慵懒地动了一下身骨。风立刻涌进来,带了夜的味:雪、湿土、远处马厩的草料,以及极淡极淡的一丝火药——哪家守军在夜里调了警,火门里撒出的一点灰。


    他跨出门槛,脚底的石阶很滑,薄冰贴着石面,像一层透明的皮。他背过手,指尖放在袖中,血已止,只有一点微痒,提醒他“第一滴”已经落下,而且不可收回。天未明,城里的屋檐都扣着雪,巷子深处有几盏小灯,灯火不动,像钉在夜里的几枚钉。更夫的梆声隔着几条街传来,远远的,像一口井底偶尔滴下的一滴水,滴过去又无声。


    他没骑马,也没坐车。马蹄声太响,车轮痕太显。他走。他要一条脚步能和心跳对得齐的路。呼吸是他的节拍;每走十步,他便数一遍:十、九、八……数到“一”的时候他不继续往后,回到“十”,再来一遍。数与数之间,他听见自己的心音像一面鼓。每一敲在胸腔里,便有一层薄薄的尘被震起,又落下。


    街角的墙根下,有一群猫缩作一团眼睛里带着一点绿光。它们在夜里更近于野,耳朵朝同一个方向竖着,竖着的方向是北。北边,离许都极远的地方,旗帜在风里张开又合上,甲叶撞着甲叶,发出低沉的响。那不是这一城的风,却把这一城压得更低。猫忽然散开,像被无形的脚步惊起。董承站住,听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他笑,笑没有露出牙,只是嘴角动了一下。只是猫罢了,像往常一样谨慎。他继续走。


    他经过一处小庙。庙门虚掩,门里的佛像被风吹得抖起一层尘灰,香炉里没有香,只有旧灰。灰里有一个不甚明显的指痕,是有人白日里来过,俯下身,想在灰里找一炷未烧完的签。找不到。神也冷,神也穷,神也要靠人去点燃。董承停了一步,向门内微微拱了一拱手。不是拜,是在心里对一个“愿”作了一个标记。


    他绕过两条巷,走上青石铺的长街。长街直直朝前,像一条被雪削去沟壑的河床。沿街的房子窗户紧闭,只有很少几处窗纸里透出一黄一黄的光。那光不暖,只表示里面有人醒着,或者有人在梦中翻身。风掠过屋脊,带起一线极薄的雪烟,雪烟在月下卷成一圈又散开;月是冷的,冷得像一枚钉在天幕上的银钵。


    王子服的府在街尽头偏西的一隅,不很大,但院门前的槐树极老,树皮一圈圈裂开,像历年的冬夏在它身上留下的壳。门外的门当间挂着一只青铜门环,篆纹古拙,环上有一道斑,斑是旧血色,早被手触得褪开在铜绿里,看不清是什么年份、哪一件事留下的。那是一个好门环。它不只在白日里响,它在夜里响时更有力道,像把人的心从睡里硬拽出来,拽到门边,再决定是否开门。


    他站在槐树下,背靠树背,树背粗糙的纹理硌着肩胛骨。他闭了一瞬眼,听自己的呼吸从鼻尖慢慢出入。呼吸里有一点白雾,雾在人中停了一下,又散开。他记王子服的面孔——不是记五官,而是记那一瞬抬头的神,像水面上跃出的一片银。人有那样一瞬便够。那是被看见的“胆”。胆够不够大,不必试刀,试一试门环便知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把袖中的那一叠纸摸了一摸。纸角硬,纸里藏着一点暖,是灯火烫下来的。他想起天子在偏殿里坐着,衣袍在身上有点空,肩膀薄,薄得像一根笔杆。那孩子看他时眼里的那一点光,并不求,也不怨。那眼光象是一滴水从瓦脊滴下,刚好落在一枚石子上,水不大,石却受了力。那一滴,在他心里落了许年,今夜要把石子撞开一条小缝。


    他不说话。他把要说的话都在心里过了一遍。他知道本章不须多言,言多则轻。人的心一刻比一刻冷,需要的不是语言,是敲门声。他想起几句,低低地在心里默背:吕布、奉先、温侯——不,是魔神。天下,怎能落于此等魔神之手!我董承,食汉禄,忠汉室,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为陛下,为这四百年天下,敲开一丝生天。每一个字都像他在自己心上敲了一下。他没有让这些字走出嘴,它们落在胸腔里,变成一阵一阵的热,热一点一点把冷向后推。


    风穿过槐树枝,把细细的枯叶卷下来,叶落在他肩头,他不拂。远处忽有一阵马嘶,随即又无。城墙上的更鼓换了一更,敲得很沉,沉得像有人把一面鼓埋在土里去敲。某家院中传来极轻的咳嗽声,咳嗽之后是一阵瓷器碰在一起的“叮”的细响,像有人起身倒水。睡眠在这城里是破碎的,像被许多看不见的手在半夜里同时拨动,拨动的人各不相见,却在同一条线的两端拽着、拽着。


    他走上前一步。


    月光落在门板上,照出木纹里一丝一丝暗隐的线;那些线一旦被视线盯久了,便像要蠕动。他抬起手,手背上细细的毛被风吹得顺着一个方向,他把指尖放在门环上。门环有寒,寒从铜里直直沁出来。那寒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真实:金石之寒,人心之热。两相一撞,才知道自己是活的。


    他看了看四周。巷口无人。对面屋檐下方的阴影厚了一层,像有人蹲着,实则是堆了几捆未卖出去的柴。他的目光又向上一掠,掠过檐角缠着的枯藤,掠过墙头一戳戳竖起的碎瓦,掠过更高处那一地的冷星。星看着一切,星不言。


    他把环轻轻抬离门当,环与当之间立刻醒来一丝金属碰撞时最细最清的声,细得几乎听不见,却像一个念头从迟疑中挣脱的那瞬间的“喀嗒”。他停住——不是犹豫,是让门内的人心里那根弦先绷紧。他把那根弦与自己胸中的弦对准,让两根弦在同一时刻到达将要断裂的前一息。


    然后,他落下第一记。


    “叩。”


    声音不大,却进得很深,像一粒小石投入极深极静的井。井水不会立时起浪,但波纹已在不可见处一圈一圈向外推。


    他又抬起手。风从袖口里钻进来,凉意沿着手臂一路上行,到达肩,肩微微一紧。他觉得好。他要把这凉留住,让它在他身上与那团热一同存在——像冰与火在同一口器皿里互相照见。他落下第二记。


    “叩。”


    这一声比前一声更稳。稳不是力更大,是心更定。门板那边传来极轻的一点响,像有人从榻上坐起,足尖落地,木地板发出的颤音。又像另一人探了探头,问“谁”,但声音被屋子吞进去了,没有传到外面。


    他再一次抬手。夜沉到极处,远处的更鼓声像在水里传来,慢,迟,厚。他把指尖捏紧一点,门环沿着指腹滚到指根,铜的冷咬了一口,像一只看不见的小兽在那儿轻轻一咬。他忽然觉得一种怪异的安定——这安定来自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来自他知道此后的一切不归他掌。门内的人若开门,便是一个方向;若不开,便是另一个方向。但无论哪一个方向,他都有了第一步。他不再想妻,不再想子,不再想屋梁上的枣。他只是把手放下。


    “叩。”


    第三记落下去的一瞬,他在心里看见了许多东西:偏殿里少年帝王的指尖落下的那一滴血,枯在绛带上的那一抹褐;宫外雪地里慌乱的脚印和紧接着的一道扫帚痕;某处宴席上刀鞘上的四个字在灯下冷冷的光;荀文若在廊下握紧又松开的手;种劭的车轮在河滩旁压过一块冰,冰裂时发出的细响;远处并州营中旗影重重,风一过,旗角在夜里抽了一下;还有他自己的心,从此不再回到原处。那一瞬,这些东西互相招呼,互相印证,像一张无形的网从四面八方合拢,将一个人紧紧按在中心。


    门内,脚步声终于真切起来。轻,慢,小心。栓被摸了一摸,木与木之间摩擦出一丝温和的“窸窣”。有人探在门后,停,自问——是盗,是友,是劫,是救?答案在门缝里,在夜里,在他指尖余温尚在的那只青铜环上。


    董承把手从门环上收回来半寸,站直。风从他颊边走过,带走了他呼出的那一点白雾。白雾散,夜更冷。他的眼睛在黑里一瞬不眨。他没有觉得怕,也没有觉得勇。他只是觉得一种极清极清的悲悯从胸腔里升起,悲悯之下是一道铁一样的意志。他在心里无声地说:第一滴,已落。其余的,不由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门栓轻轻一提,极小的“呀”声像一条细线从内外之间被悄悄牵出。夜色于是像一匹被撕开的布,露出里面的那一线暗黄的灯光。董承微微侧身,把袖中的纸向上一送,贴在心口的位置。他看见那道光像一只畏寒的手,从却步变成伸来。他把目光落在那只手上,落在门环与门当之间,那一道已然被敲醒的金属冷光上。


    他没有再发一声。他只是把下一口气悄悄收住,像一名踏进刀山的人,先把脚放稳在第一块石上。


    这一夜,许都无言。风仍旧来来去去,更鼓仍旧敲,猫在屋檐下又蜷作一团。城墙外,那片看不见的旷野上,某人的眼忽然睁了又闭,梦里有旗;某人的手从旧刀上滑过,摸到刀背最薄的那条线;某人的心像被人从暗处轻轻一推,向他从没有敢想的方向,微微倾了一分。这便是第一滴血墨落下后,夜所能携带的全部回响。


    门开了一个缝。董承抬眼,眼里有月光,有灯光,也有一道决绝之后的静。他向那道缝迈近了一步,像向一口井里探身。他知道,井很深,石很冷,水也许不干净,里面可能会有蛇。但他还是探下去了。他把那一叠纸从袖中抽出,放在掌心里,掌心朝上,像捧着一盏不亮的灯,等着门后的人来接。这不是言语能达到的地方。门环在他身后轻轻晃了一晃,微不可闻的“叮”的一声,像夜为这一记敲门而留下的尾音。


    他站定。夜把他的影子拉长,铺在门槛上,和门里那个人的影子交叠成一处。他看不见那个人的脸,他也不必看见。他只是知道,第一滴血墨,已在纸上,在带上,也在两个人的指腹上。其余将由下一章的“誓”去说。


    这一刻,他不再是一个惶惶的臣,不再只是一个惧怕的父。他是一个系带的人。他把那条“带”从天子的指尖接过来,绕过自己的心,再绕向王子服的手。他听见在很深很深的地方,有一根弦“啪”的一声,断了;又有另一根更深更古老的弦在黑暗中被系上。风从他耳旁掠过,像一个看不见的使者在笑,又像在哭。董承垂下眼,把那笑与哭都收入胸中,化作一个字:守。


    他抬起头——夜色如旧,门缝如新。灯光在里面燃着,雪光在外面照着。两道光之间,有一只手缓缓伸来,停在半空,迟疑。董承把那一叠纸轻轻递上去,没有用力。纸与指腹交接的那一触,短得像一粒尘落地,轻得像一只蝶点水,却足以让夜的纹理自此改变。


    远处,更鼓第三次敲响,厚重如山。


    风自槐间行,门环不再响。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