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1章 天子、衣带诏与看不见的裂痕

作者:月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三卷·官渡之战 / 第191章 / 暗流涌动:天子、衣带诏与看不见的裂痕 /


    夜色像一口被天地合拢的井,营火在井底跳,一跳便在黑中碎成无数微光。汴水的风夹着潮腥,沿着营栅掠过,鼓角声远远低伏,恰如一头沉睡巨兽的呼吸。牙帐外,狼头战旗上的金线结了霜,细白如鳞;霜鳞在风下轻轻颤着,像耐心等待被敲破的壳。


    “鸩”的头目半步跪在灯影边缘,披风上挂着细密的雪针。她双臂平举,一只檀木匣端得极稳,仿佛匣中不是一条绣带,而是一把改变人心走向的刀。


    吕布坐于案后,未戴盔面,眉眼都浸在灯火里,火焰的呼吸一明一灭,他的眼神却稳得像冬夜里一汪结了皮的水。他伸手,指腹拂过匣面,木纹寒凉、细腻,像某些不动声色的杀意。


    “启。”他声音不高。


    铜扣弹开,轻微一响,像远处一只冰雀落枝。檀匣中是一卷绣带,绛色,背里藏着极细的缝线,缝线里引着一轴金粉字。那金粉并不耀眼,它黯黯地沉在丝纹之中,靠得极近,才能看清每一笔的起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帐中一瞬极静,只余羊脂烛上溢出的烛泪“啵”的一声落下,气泡破在铜盘里,散开一圈几乎看不见的涟。


    “许都宫中,董承得诏,伏完、种劭等参与。”那女子的声音淡而稳,“传递之线原藏于腰带背里,入宫者以‘更衣换带’为信。我们沿线反查,截下一名内侍。他噬舌自尽前,咬碎了藏毒的铜豆——属‘鹫喉’,小半盏茶就死。我等抢在他死前,抄得这条‘带’的姊本。还有……”她顿了一顿,“许中风声已动,有人正以此诏,试探群臣。”


    贾诩入帐时抖下的雪被门缝的风吹散,雪亮的碎影在他靴边化开。他的目光落在绣带的“缝”,像蛇信探了一探,笑意浅得几乎看不见:“好诏。好‘带’。好一条缝进了人心缝里的绳。”


    陈宫无声合衣,行至案侧,拱手却不看绣带,只看吕布:“主公要的,是战场上一击而下,还是庙堂里一寸寸地拧?这事,要先定‘心法’。”


    吕布不语。他把绣带轻轻翻过来,指尖沿着缝线摸过去。针脚很密,密到像某种戒律,密到像某条隐加于人身、却终究会勒出血痕的约束。他的指背在金粉字的起笔处停了一瞬,那里有极细微的一丝钩,像一个迁怒于命运又不肯认输的人在笔画尽头的一点攫取——那是刘协的手。


    他收手,将绣带还入匣中,盖上。木盖吻合的轻响像断在雪里的一根极细竹枝。


    “说吧。”吕布抬眼。


    贾诩笑容像冰上泛起的一道薄光:“此诏若真,许中将起风。曹操要么不闻,要么闻而不信,要么信而斩。‘不闻’不是他的性子;‘不信’又不是他的本事;‘信而斩’是他最快、最顺手的一道刀。我们可以帮他一把——把风,再吹大些。”


    陈宫道:“吹大,裂就大。裂大,未必裂在我们要的地方。主公,此诏触的是‘名分’。我们若贸然挟此而动,天下士林会看向我们:你是护还是夺?是救还是趁火?我有三策,权衡轻重。”


    “其一,立‘护天子之名’而不举兵,先以檄文与使节,遍告诸州:并州行在,奉天护驾。先抢‘话语’。其二,暗线与董承通气,不许他轻发,也不许他死于无状——以‘救’换‘讯’,许中每一步的风声、粮械、布置,都为我用。其三,泄一半风给袁绍——只一半。让他自以为据实,又永远差一寸。他会急,他会乱,他会在错处用力。”


    贾诩微拢袖:“我却愿再狠些。把‘诏’分个字号,缝进三条不同的‘带’里。送去三个人手里。一个真,两份半真——字迹真,意旨变。让曹操以为‘身边皆是董承’,让袁绍以为‘天子在召他’,让许都的士人以为‘天下大义在他们腰间’。他们就会自己抽那条带,自己勒紧自己的喉。我们只需在远处听线响。”


    陈宫抬眼看他:“你这手,狠得会伤‘风向’。”


    “风向从来由强者定。”贾诩淡淡,“名分是秤砣,砣要落在谁的盘里,看谁敢伸手。主公敢,别人只会骂,不会挡。”


    火光里,吕布的侧影像一座铁铸的山。他沉默片刻,向“鸩”的头目伸出手:“这匣——封好。做三匣,三带。字由我写。”


    帐内三人同时一怔。陈宫眼底亮了一瞬:用自己的字去书天子的旨,这一步,险,却是把线抓死在己手里。贾诩轻笑:“天子之手,帝王之心。”


    吕布起身。靴底踏在地毡上,传出一声不急不缓的“咚”。他走到帐门,掀帘,风像一条冷蛇钻进来,沿着他的盔饰一路爬。他抬眼看夜,远营的火在风里一斑一斑地伏着,像星沉在水底;更远处,汴水黑得看不见边,只能听见水跟风不甘心似的互相磨。


    “公台。”他开口,声线低却稳,“你领檄文,遣使。措辞要让‘护’字在前,‘诛’字在后。先安天下的心,再动天下的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诺。”


    “文若(注:荀彧)那里,送一封‘劝戒’。”吕布又道,“让他知我知此事;又让他知我不趁火。他若真心护汉,会犹豫,会劝;他若护曹,会藏,会斩。两边人心,我要个分晓。”


    贾诩笑:“再送一封‘忠告’给袁本初:言‘天子有诏,召诸侯勤王’。不必明言诛谁,只要他以为被看见了。被‘看见’的虚荣,最会催人走错步。”


    “再有,”吕布回身,目光扫过绣带匣,像看一尾潜藏在冰下的鱼,“许中董承,不救,不杀。人留着,线才在。让曹操去猜——猜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猜谁忠于汉,谁忠于他;猜到夜里睡不安,白日里刀不敢全落。”


    陈宫作揖:“末将谨记。”


    命令像水纹一样层层散开,穿出牙帐,穿过营栅,穿过积霜的旌旗,穿过黑压压的人海,去到看不见的方向。风更冷了,灯焰被压得低低的,铜盘里烛泪堆出一座小小的白山。


    ——


    许都,未央宫的东偏殿。


    殿中炉火温温,麝香压得人头重。董承跪坐在几前,他手心里全是汗,汗湿透了那条绛色的“带”。他抬头看壁上挂着的织锦:春猎图,锦上马匹栩栩,箭羽齐飞。他忽然觉得冷——那些箭飞出去的时候,是不会问“名分”的。


    “叔父。”伏完低声,“事若成,天下归宗庙。若不成——”


    “若不成,”董承喉结滚了一滚,艰难地笑,“不过是把命还了。汉室千年,把命还在我们这里,也不算辱没。”


    窗纸被风轻轻顶起又落下,像一口气一吸一吐。屏风后,少年帝王枯坐,指尖扣在膝上,指节处的皲裂在灯光里呈出不合年岁的深。他唇里喃喃:“朕的字……朕的字,终究要靠别人的手去走。”


    荀彧在宫外朝廊下停步,袖中握着两封信。一封来自并州,一封来自辽东。并州来信言词恭敬,以护天子为名,劝“勿急、勿杀”;辽东来信暗刺袁绍之急躁,劝“勿信并州”。荀彧眼神清亮,却掩不住疲色。他仰头看冬日的天——天灰得像一张旧绸,揉皱了,摊不开。他许多年前向自己立下的那条直直的线,此刻被风吹得微微晃。他闭眼,闭得很慢,像怕惊了什么。他知道,曹孟德要他一个态度——汉与曹,不可再一肩挑。


    ——


    曹营,海风掠过的营门。


    曹操披着旧狐裘,从风里迈进火光。他把手烤了一烤,火舔上他指节,烙出一圈淡红。他抬眼看郭嘉:“奉孝,以你之病体,夜里还起?”


    郭嘉笑,笑得像雪后初晴:“病得轻了些。主公,风里有‘带’的味道。宫里那群人,腰间都别了‘天子’。别得太紧的,会勒出血;别得太松的,会掉。我们不如帮他们——各自勒紧各自的腰。”


    “杀?”曹操的声音淡。


    “未必。”郭嘉咳了两声,止住,轻轻摇头,“斩一人,恐群心而散。斩十人,恐群心而反。不如请他们饮酒——酒前赠一柄短刀,刀鞘上镌‘奉天承运’四字。看谁敢佩,看谁不敢佩。敢者,留心;不敢者,留命。再者,遣荀文若入宫,劝天子:天下未定,慎勿轻动。‘衣带诏’三字,主公只当没听见。”


    曹操盯着火,火在他瞳中缩成一粒针尖般的光。他很久没有说话,久到火盆里燃尽了一节枯炭。他忽然笑,笑意冷:“朕若诏我,我奉;臣若诏我,我斩。”他抬头,“传令:明晨设宴。请诸公。”


    他走出帐去,风当面压来。他想起某年初春,他与荀彧并肩走在许都的小巷里,墙上有孩子用石块划的字,歪歪斜斜,写着“汉”。他抬手,像要抚那字,又像要擦去。终究没碰。


    ——


    袁绍大营,雪重如幕。审配、郭图等人围坐,炉中松脂噼啪作响。


    “天子有诏?”郭图笑,羽扇轻摆,“诏谁?诏并州幺?天子这手,比我们慢了三年。”


    许攸倚案,笑里带讥:“天子的诏是纸,兵是铁。郭公,别拿纸挡铁。且看本初之意。”


    袁绍握着盏,盏里浮着一朵烂得发白的花。他的指尖轻轻压下去,花沉,又浮。他淡淡道:“诏,天子的诏。诏诸侯勤王,当然该看。郭图,草檄——回复说‘谨奉天命’,然后……”他抬起眼,目光落到营图北侧,“明日,催文丑再进一营。与曹合击,先破并州之锋。”


    许攸低笑,笑意里有一种看热闹的轻慢:“好一个‘谨奉天命’。”


    营外风纠着大雪在地上打圈,有一只乌鸦从旌旗杆上扑起,带落几片旗绦,绦子在雪里扭成一个“结”的形状——像一个系得过急的“带”。


    角落里,曲义拢着披风,听着帐中人你一句我一句“王道”“名分”的说辞。他的手落在膝上的那柄短刀上,刀背磨得亮。他想起白日点兵,想起那一列列布成墙的步卒,想起士兵们在风里默不作声的眼。他垂下眼,低低道:“纸诏要我们先死。”没人听见他的话。风把他的话卷出营门,卷向黑得没有边的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更深了。官渡的夜像一块冻透的铁,火舌贴上去,发出“吱”的一声轻响,顺即被冷压扁。吕布出营巡夜,甲胄上薄霜随步而起,像一层细白的鳞。他停在一面旗前,伸手轻轻抹过结霜的金线。金线在他掌下碎成粉,洇在指腹的纹里,冷得像一个人被逼到绝处时仍要拾起的尊严。


    张辽从影里过来,躬身立在一丈之外。他话不多,只低声一句:“主公,此事……士心。”


    吕布点头:“便是要他们看见,谁为他们想。”他收回手,指腹有细细的疼。他忽然觉得,这疼极好——疼证明皮在,肉在,手在。他向远处望了一眼——那边是袁绍大营的方向,灯火被雪藏住,只在地平线上露出一线极浅的亮。


    “文远。”他忽然道,“明日多抽时,与陷阵营换两处暗哨——把‘听风’的人,换成‘看雪’的人。”


    张辽一愣,随即明白:风会送来声,雪会留下痕。风易假,雪难伪。若许都风声再起,若曹营刀光一亮,若袁绍营里脚步乱一乱,雪上都会有线。他应下,去。


    吕布立在旗下,风从他盔后掠过去,像一条被拖着走的冷链。他抬手,握了握拳。指节处的薄茧在冷里更硬,他一根根地推开,又一根根地握紧。他的心像一口井,井里不是水,是铁;铁在夜里慢慢热起来,热得很慢,却稳。他低声自语,声音像刀背轻轻擦过鞘口:“让他先怕一次‘天子’,再怕一次‘人心’。”


    他回身入帐。案上三只檀匣已经排好,像三枚看不见的棋。他解下腰间黑丝带,随手一绕,结在匣上。那结不紧不松,恰好。结心的一撮绳头在风里微微跳了一下,像一根心弦被轻轻拨动。


    ——


    三日后,许都设宴。金樽错落,刀鞘列在席侧。有人伸手去抚“奉天承运”四字,指尖颤了一颤;有人眼睛一闭,把刀推向自己身边;有人借敬酒,将刀悄悄推向邻席。笑声与觥筹之间,裂痕悄悄爬过一张张看似无瑕的脸——像冬河里一声“咔嚓”之后,冰面登时起了蛛网般的纹。


    同一日,袁绍遣人奉檄于官渡:“谨奉天命,明日再进一营。”檄纸厚,封蜡重,字心空。陈宫拆封,失笑,笑意里全是悲悯般的冷。他把檄递给吕布:“本初这步,恰好踩在我们画的线里。”


    又同一日,“鸩”的暗线回报:董承尚安,伏完惶惶,种劭夜出未归。许中城门外的雪上,有一串马蹄印,出城者的马去的时候步伐急,回的时候更急,急到几乎失了节律。


    吕布只“嗯”了一声。他把那三只檀匣一字排开,像排开三条看不见的河。烛光在木面上游走,游得很慢。他忽地伸手,指尖在匣盖上点了一点——像在棋盘上轻轻落子。那一声“笃”,轻得几乎不可闻,却在帐中绕了一圈,沿着每个人耳中的某条暗线,滑下去,滑到心里。


    风又进来,吹皱了案上一角檄文的边。纸边起了一个小小的卷,像一片要断未断的“带”。陈宫用镇纸压住。镇纸是黑玉,雕作一枚剑首,剑首上有龙纹,龙纹被岁月抚得很滑。贾诩看着那一角卷起又被压住的纸,笑得安静:“裂痕已有。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不出十日,便会有人把它当成路。”


    吕布点头。他的眼睛在火光里很亮,亮得像冬夜极北的星。他低声道:“让路自己裂开。我们只收拾,谁掉下去。”


    他把手背的霜抖落。霜屑像一阵雪,落在那条绛色的“带”上。绛色更深了些,像血深入了丝。夜正冷,风正紧,天下的大局像一块正要从中间断裂的冰。他站在冰上,手持一根无形的杖,正不慌不忙地往那条细不可见的线,轻轻再点一下。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