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8章 等报告批下来就装

作者:狮城布衣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安装工作选在了三号炼钢炉。


    这台炉子已经用了十几年,各种毛病都有,是厂里最难伺候的设备之一。沈良反倒觉得这正好,要是连这样的老炉子都能控制好,其他设备就更不在话下了。


    炉长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一听说要在他的炉子上装什么自动控制系统,当场就不乐意了。


    “我这炉子干了二十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还用得着你们这些小年轻来指手画脚?”


    老李的语气很冲。旁边几个工人也跟着起哄。


    “就是,咱们靠的是经验,不是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


    “万一出了问题,这责任谁担?”


    沈良早料到会遇到阻力。国营厂里的老师傅都有自己的脾气,轻易不会接受新事物。


    “李师傅,我们不是来添乱的。”沈良放低姿态,“您的经验我们都佩服,但人总有疲劳的时候。这套系统就是为了减轻您的负担。”


    “负担?”老李冷笑一声,“我看是你们想抢我的饭碗吧?”


    这话说得就有点过分了。车间主任连忙打圆场:“老李,厂长都同意了,你就配合一下。”


    老李憋着一肚子气,最终还是没敢公然反对。毕竟厂长的命令在那儿摆着。


    “行,那就试试。不过我把话说前头,出了问题可别怪我。”


    沈良松了口气。有阻力总比没人配合强。


    安装工作从第二天开始。为了不影响生产,只能利用换班的间隙抢时间。


    王明负责固定传感器,张涛和李华调试控制线路,沈良则协调整体进度。


    炉前的温度高得吓人,就算隔着防护服,也能感觉到烤得慌。


    “沈工,这温度传感器装在这儿合适吗?”王明擦着汗问。


    沈良仔细观察了一下炉口的位置:“再往下移十公分,避开主火焰区。”


    “明白。”


    传感器必须既能准确测温,又不能被高温烧坏,位置的选择很关键。


    老李站在一旁冷眼旁观,时不时发出一声冷哼。


    “这能行?我看悬。”


    沈良没搭理他,专心指导安装。跟这种固执的老师傅争辩没意义,事实说话才是硬道理。


    压力传感器的安装更麻烦。炼钢炉内部气压变化剧烈,普通传感器根本受不了。沈良特意选了耐高压型号,还在接口处加了减震装置。


    “这个阀门要拧紧,不能有一点漏气。”沈良叮嘱道。


    张涛小心翼翼操作着扳手。一滴汗珠从额头滑落,在地面上瞬间蒸发。


    控制箱安装在离炉子十米远的控制室里。这里相对凉快,但空间狭小,布线很费劲。


    李华趴在地上,把一根根线缆穿过预留的管道。


    “这也太挤了,根本没法弄啊。”


    “慢慢来,别急。”沈良递过去一瓶水,“咱们时间还够。”


    整整三天,四个人几乎没怎么休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但看着系统一点点成型,所有辛苦都值了。


    第四天上午,硬件安装全部完成。接下来就是调试。


    沈良打开控制箱,检查各个模块的连接。每一根线、每一个接口都要反复确认,不能有丝毫马虎。


    “温度传感器信号正常。”王明报告。


    “压力传感器也没问题。”张涛跟着说。


    “电机响应测试通过。”李华最后确认。


    沈良在记录本上打了个勾:“好,准备试运行。”


    老李听说要试运行,立马凑了过来。


    “你们真要在我炉子上试?”


    “李师傅放心,我们先用手动模式。”沈良解释道,“系统只负责监测数据,不会干预您的操作。”


    这个说法让老李稍微放心了点。他倒要看看这帮年轻人能整出什么名堂来。


    试运行开始了。


    沈良盯着控制面板,上面显示着实时的温度和压力数据。


    1420度、1.2个大气压。


    数据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老李按照自己的习惯操作着炉子,时不时瞥一眼控制面板。


    “这温度准吗?”他问道。


    “误差不超过五度。”沈良答道。


    老李撇撇嘴,显然不太相信。他掏出自己用了多年的测温仪,对着炉口测了一下。


    1418度。


    跟控制面板显示的几乎一致。


    老李愣了一下,又测了几次,结果都差不多。


    “还挺准。”他嘀咕了一句。


    沈良心里暗喜,但脸上不动声色。要让老李彻底信服,光靠数据准确还不够。


    下午三点,炉温突然开始下降。


    老李经验丰富,立刻察觉到了异常:“送风量不够,得加鼓风。”


    他正要调整鼓风机,控制面板上的警报灯亮了起来。


    “检测到温度异常下降,建议增加送风量20%。”


    系统给出了跟老李一样的判断。


    老李看着面板,眼神有些复杂。他按照系统建议调整了送风,炉温果然很快恢复正常。


    “这玩意儿还真管用。”旁边的工人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老李没吭声,但态度明显软化了。


    接下来几天,系统一直在监测模式下运行。每次炉况出现波动,系统都能准确判断并给出建议。


    老李从一开始的排斥,慢慢变成了半信半疑,最后竟然开始主动查看系统数据。


    “小沈,这压力传感器怎么老是跳?”他指着面板问。


    沈良看了一眼:“正常的,炉内气流波动大。”


    “那这个趋势图呢?”


    “这是压力变化曲线,可以预判鼓风机的工作状态。”


    老李若有所思点点头。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已经认可了这套系统。


    一周后,沈良觉得时机成熟了。


    “李师傅,咱们试试自动控制怎么样?”


    老李犹豫了:“真能行?”


    “您先看着,不放心随时可以切换回手动。”


    老李思考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点了头:“那就试试。”


    沈良深吸一口气,按下了自动模式的启动按钮。


    控制系统接管了炉子的运行。温度、压力、送风量,一切都由程序自动调节。


    最初几分钟,炉况有些波动。沈良紧紧盯着数据,随时准备切换回手动。


    但很快,系统适应了炉子的特性,各项参数趋于稳定。


    温度波动范围从原来的±15度缩小到了±5度,压力控制也更加精准。


    更重要的是,出钢质量明显提升了。


    老李看着控制面板上稳定的数字,脸上的表情从紧张变成了惊讶,最后竟然露出了笑容。


    “这玩意儿,真行啊!”


    车间里的其他工人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讨论着。


    “以后咱们轻松了,不用一直盯着炉子了。”


    “这科技进步就是好。”


    “沈工厉害!”


    沈良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技术再好,得到一线工人的认可才是真的成功。


    消息很快传到了杨建国那里。


    厂长亲自来到车间,仔细观察了系统运行情况。


    “小沈,效果不错啊。”杨建国难得露出了笑容。


    “多亏了李师傅他们配合。”沈良谦虚道。


    老李在一旁咧嘴笑着:“这系统确实管用,比我这老头子强。”


    “李师傅别这么说,经验还是最宝贵的。”沈良连忙道,“系统只是辅助,关键时刻还得靠您。”


    这话说得老李心里舒坦。他拍了拍沈良的肩膀:“小伙子不错,有本事还不骄傲。”


    杨建国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很是欣慰。沈良不仅技术好,还懂得做人。这样的人才,厂里要好好培养。


    “小沈,你写个详细报告给我。”杨建国说道,“我要向上级汇报,争取更多支持。”


    “好的,厂长。”


    杨建国走后,老李神秘兮兮凑了过来。


    “小沈,我听说你这系统还能装在其他炉子上?”


    “当然可以。”


    “那你看,能不能先给二号炉也装一套?”老李压低了声音,“老王那家伙整天吹嘘他炉子产量高,我得压他一头。”


    沈良哈哈大笑。没想到老李还有这么可爱的一面。


    “没问题,等报告批下来就装。”


    老李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回到了炉前。


    沈良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这就是工人,朴实、真诚、可爱。


    当天晚上,沈良连夜写了详细的技术报告。


    从系统原理到实施效果,从成本分析到推广方案,事无巨细全部写了进去。


    报告写到凌晨两点才完成。沈良揉了揉酸痛的脖子,看着窗外的夜色。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挑战在等着。


    但沈良不怕。他有信心,也有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工业站起来。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