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踩着点进门,看到沈良已经在工作:“沈工,您来得真早。”
“今天要开始做样机,早点准备总没错。”沈良头也不抬地说道。
小李和赵工程师也陆续到了。四个人围在图纸前,开始分配任务。
“咱们先把元器件清单列出来。”沈良拿起笔,“然后分头去采购。”
赵工程师皱眉:“这些进口芯片恐怕不好搞到。”
沈良早就预料到这个问题。
1980年的中国,很多先进元器件都要靠进口,而且渠道有限。
“能用国产替代的就用国产。实在不行的,我有些门路。”
王明好奇地看着沈良。这个年轻的工程师总是能拿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列完清单,四个人分头行动。沈良独自前往市里的电子器材商店。
商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元器件,但大多是基础型号。沈良需要的几种关键芯片果然没有现货。
“师傅,这种型号的运算放大器什么时候能到货?”沈良指着清单问道。
店老板摇摇头:“这种进口货不好说,可能要等一个月。”
一个月?沈良心里一沉。时间根本等不起。
正在沈良犯愁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小沈?”
沈良回头一看,是冶金部的老同事李处长。
“李处,您怎么在这儿?”沈良有些意外。
李处长笑道:“我们部里也在搞个小项目,需要买点元器件。听说你调到钢铁厂了?”
“是的,在技术科工作。”沈良点点头。
李处长看了看沈良手里的清单,眼睛一亮:“这些器件规格不低啊,在搞什么大项目?”
沈良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说道:“在做炼钢炉的自动控制系统。”
“哦?”李处长来了兴趣,“能详细说说吗?”
沈良简单介绍了一下项目情况。李处长越听眼睛越亮。
“小沈,你这个思路很有意思。”李处长拍拍沈良的肩膀,“正好我们部里和几家大厂有合作,或许能帮你搞到这些器件。”
这真是意外惊喜!沈良连忙道谢。
“别客气,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建设嘛。”李处长爽快地说,“明天我给你答复。”
告别李处长,沈良心情轻松了许多。看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到厂里,其他三个人也有了收获。虽然进口芯片还没着落,但大部分基础器件都买到了。
“沈工,元器件齐了以后,咱们在哪儿组装?”王明问道。
这确实是个问题。样机制作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还要有各种测试设备。
沈良想了想:“我去找厂长申请一间实验室。”
杨建国听说要申请实验室,脸上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小沈,厂里的房间都比较紧张。而且实验室的设备投入也不小。”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厂长,我们可以先用现有的设备,房间也不用太大。主要是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杨建国在办公室里踱步,显然在权衡利弊。
“这样吧,三车间有个废弃的办公室,你们先用着。设备的话,能凑合就凑合。”
“够了,够了。”沈良连忙表示感谢。
拿到了实验室,沈良马上带着团队去收拾房间。虽然地方不大,但胜在安静,而且有独立的电源。
“这儿挺好的。”王明四处看了看,“就是桌子少了点。”
“桌子好办,咱们自己动手做。”沈良撸起袖子。
四个人忙活了一下午,总算把实验室收拾得像模像样。
第二天,李处长果然带来了好消息。不仅搞到了进口芯片,还额外提供了一些测试仪器。
“小沈,这些设备你们先用着。项目做成了,记得给我们部里汇报一下成果。”李处长笑着说道。
有了齐全的元器件和设备,样机制作正式开始。
沈良先从最简单的温度控制模块做起。这个模块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然后控制加热或冷却设备。
但在具体实现上,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调试。
“这个电阻值不对。”沈良看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皱眉,“信号衰减太厉害了。”
王明连忙查阅资料:“按照计算,这个阻值应该没问题啊。”
“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沈良重新计算了一遍,“试试这个数值。”
换了电阻后,波形果然变得正常了。王明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压力监测模块相对简单一些,但也遇到了传感器精度的问题。
“这个传感器的线性度不够好。”赵工程师指着测试数据说道。
沈良想了想:“咱们在软件里加个校正算法。”
“软件校正?”小李有些不解。
在1980年,大多数控制系统还是纯硬件实现,软件校正的概念比较超前。
沈良耐心解释了算法原理。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实际效果很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最难的是自动调节系统。这个模块需要综合处理温度、压力等多种信号,然后输出控制指令。
“这里用的是什么算法?”赵工程师看着复杂的电路图问道。
“PID控制。”沈良简单解释了一下原理。
PID控制在后世是标准算法,但在1980年还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
三个人听得云里雾里,但看到沈良信心满满的样子,也就放心地按照要求工作。
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三个模块总算都做完了。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系统集成测试。
沈良把三个模块连接起来,接上模拟的炼钢炉负载,开始整体测试。
“来,咱们模拟一下正常的炼钢过程。”沈良调整着参数。
系统启动后,各种指示灯开始闪烁。温度曲线、压力曲线在示波器上跳动着。
王明紧张地盯着屏幕:“这些数据正常吗?”
沈良点点头:“目前看起来还不错。”
但好景不长。运行了十几分钟后,系统突然出现了振荡。
“怎么回事?”小李着急地问。
沈良皱着眉头分析数据:“应该是反馈回路的参数不合适。”
调试工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每次修改参数,都需要重新测试整个系统。
有时候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冒出新的问题。
“沈工,您说咱们这个系统到底能不能成功?”王明有些担心地问道。
沈良抬起头,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一定能成功。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
又过了三天,系统的稳定性总算达到了要求。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成本控制。
“这套系统的造价可不便宜。”赵工程师算了一下账,“光是进口芯片就要好几千块。”
好几千块在1980年可不是小数目,够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了。
沈良心里也有些忐忑。虽然技术上证明了可行性,但成本确实是个大问题。
“咱们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用更便宜的器件替代。”沈良说道。
就在这时,杨建国又来了。
看到满桌子的电路板和仪器,杨建国的表情很复杂。
“小沈,听说你们的样机做出来了?”
“基本功能都实现了,正在做最后的优化。”沈良如实汇报。
杨建国走近了看:“这就是你说的自动控制系统?看起来挺复杂的。”
“厂长,您要不要看看演示?”沈良主动提议。
杨建国点点头。沈良重新启动系统,详细介绍每个模块的功能。
看到温度和压力能够自动调节,杨建国眼中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这个真的能用在咱们的炼钢炉上?”
“完全可以。而且效果会比人工控制好很多。”沈良充满信心地说。
杨建国沉默了一会儿:“成本呢?”
这个问题来了。沈良深吸了一口气:“初期投入确实不小,但长期来看是值得的。”
“具体多少钱?”杨建国直接问道。
“全套设备大概需要八千到一万块。”沈良如实说道。
杨建国的脸色变了:“这么贵?”
一万块钱对于钢铁厂来说确实是笔不小的开支。
“但是厂长,这套系统能显着提高产量和质量。按照我们的计算,半年就能收回成本。”沈良连忙解释。
杨建国在实验室里走来走去,显然在激烈地思考着。
“小沈,你的技术我不怀疑。但这个投入对厂里来说压力很大。”
沈良明白杨建国的难处。作为厂长,他必须对厂里的每一笔开支负责。
“厂长,我们可以先在一台炼钢炉上试用。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到其他设备。”
这个建议比较稳妥。杨建国考虑了一下:“试用的话,成本能控制在多少?”
“三千块以内。”沈良快速计算了一下。
杨建国脸色缓和了一些:“这个数字还能接受。不过你们要保证效果。”
“绝对没问题!”沈良信心满满。
杨建国又看了看复杂的电路板:“你们什么时候能装到炼钢炉上?”
“一个星期内就能完成安装调试。”沈良说道。
“好,那就试试看。”杨建国最终点头同意了。
送走厂长,沈良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沈工,咱们真的要上炼钢炉了?”王明兴奋地问道。
“当然。”沈良点点头,“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实验室里的测试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
炼钢炉的工作条件极其恶劣,高温、粉尘、电磁干扰,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咱们需要对系统做一些加固处理。”沈良开始制定安装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四个人忙着对系统进行工业化改造。
控制箱要加装散热风扇,传感器要做防高温处理,线缆要增加屏蔽层。
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