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章 霍奇猜想0

作者:林语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夜色已深,但无数人的朋友圈却被一道来自学术巅峰的光芒照亮,彻底无眠。


    源头,是那个几乎长草,ID为“沧浪濯缨”的个人账号,在晚上十点整,更新了一条简洁到极致的朋友圈。


    沧浪濯缨


    (清华大学 数学科学中心)


    霍奇猜想,关于证明思路的一点探讨。路还长。[附件:On_the_Hodge_Conjecture_A_Preliminary_Approach.pdf]


    没有配图,没有表情,只有一行字和一个PDF附件。


    然而,就是这轻描淡写的一条,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战略核武器,瞬间引爆了整个中国学术界,并以光速辐射至全球数学圈的朋友链。


    第一波震荡:核心学术圈,见证神迹的降临


    几乎是帖子发出后的几分钟内,最先被“炸”出来的是那些平日里只在顶尖期刊上才能看到名字的学界泰斗。


    【北大,张教授】(科学院院士,前数学学会会长)


    “刚刚拜读完叶濯缨同学的论文初稿,手在抖。思路之奇崛,架构之精妙,已初具解决这一世纪难题的雏形!后生可畏,华夏有幸![截图:论文摘要部分]”


    【清华,李院士】(叶濯缨的导师,理论数学权威)


    “我见证了这个证明从萌芽到成型的全过程。除了天才,我找不到别的词。不,天才亦不足以形容。这是神启般的洞察力。为我们清华,为我们国家,拥有这样的年轻人,感到无上骄傲!//转发沧浪濯缨:霍奇猜想…”


    【普林斯顿,陈省身奖得主刘教授】(远在美国,深夜惊起)


    “Holy...!来自东方的16岁少年,他选择的这条路径,我们从未设想过的道路!这将是几何学与拓扑学的一场地震!我必须立刻订机票去北京![截图:朋友圈推送截图,附带激动表情]”


    第二波浪潮:跨界震动与“不明觉厉”的狂欢


    很快,震动超出了纯数学圈子,波及到了更广阔的范围。


    【赵文嘉】(深度求索创始人)


    “虽然百分之九十的公式我看不懂,但我知道,小缨师弟这次又要改写游戏规则了。@沧浪濯缨,下次图像算法有难题,看来得用霍奇猜想的思想来解决了?[狗头]佩服!


    【汤睿】(汤氏集团掌门人)


    “小缨。[点赞] [点赞][点赞]” (简洁,却包含了所有情绪。)


    【叶濯舟】(Lunar Horizon 继承人)


    “我弟弟。[合影:小时候叶濯缨在书堆里的照片]”(骄傲,无需多言。)


    【B站科技区百万粉UP主】


    “全体起立!给叶神跪了!这就是我们B站的宝藏吗?上次教我们图像修复,这次直接攻克数学界珠穆朗玛峰?!#16岁和我的16岁#【话题瞬间冲上平台热搜】”


    【某985高校数学系学生】


    “正在熬夜刷题,突然被朋友圈刷屏惊到。点开论文看了一眼,默默合上了电脑。对不起,我不配学数学。[泪奔][泪奔]叶神,请收下我的膝盖!”


    【路人网友】


    “虽然一个字都看不懂,但看各位大佬的反应,就知道我们好像又见证历史了?先转再说!叶濯缨是谁?是咱们国家那个天才少年!牛逼就完了!”


    第三波效应:符号化传播与时代的注脚


    朋友圈的传播开始出现各种有趣的变体:


    ·晒论文封面图:哪怕看不懂,也要晒出PDF的封面截图,配文“今日朋友圈最高端打卡”。


    · “路还长”梗:叶濯缨那句“路还长”被疯狂引用,成为新的凡尔赛语录。例如学渣考了满分后发:“这次月考及格了,路还长。”


    ·家长们的感叹:“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系列达到巅峰,叶濯缨的名字成为新一代“教育标杆”。


    那个夜晚,无数人的朋友圈被同一篇论文、同一个名字刷屏。从学术巨擘到普通网友,从商界精英到在校学生,所有人都被一种共同的情绪所攫取——那是见证历史的震撼,是对于极致智慧的惊叹,更是一种源自民族血脉深处的自豪。


    在刷屏的狂潮中,事件的中心,那个名为“沧浪濯缨”的账号,再也没有任何回应。他或许早已关闭了手机提示,沉浸在了下一个NS方程的演算中,只留给世界一个沉默而伟大的背影,和那句意味深长的:


    “路还长。”


    但对于所有目睹了这一夜盛况的人而言,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随着这篇论文和这场朋友圈的刷屏,轰然开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