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围棋

作者:林语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五岁那年,叶濯缨第一次触摸到围棋的黑白二子。


    那是在叶家老宅后院,紫藤花架筛下细碎的光斑,父亲叶守拙与忘年交裴行之正在对弈。小小的叶濯缨被那纵横十九道、变化无穷的方寸天地吸引,安静地趴在石桌边看了整整一个下午。


    裴行之,这位日后执掌华瑞医药的商业巨子,当时便看出了这孩子异于常人的专注。他随手拈起一枚白子,放在星位,笑着问:“小缨,看得懂吗?”


    叶濯缨仰起脸,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没有丝毫孩童的懵懂,只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清明。他没有回答,而是伸出小手,从棋罐里取出一枚黑子,精准地落在了“三三”之位。


    叶守拙与裴行之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异。那不是胡乱摆放,那一步,隐隐针对着白棋刚刚布下的阵势雏形。


    “再来一局?”裴行之来了兴致。


    叶濯缨点了点头。


    那之后,叶家的后院便成了叶濯缨最早的“战场”。裴行之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亦是第一位对手。寻常孩子还在咿呀学语、堆积木的年纪,叶濯缨的世界已然被“气”、“眼”、“劫”、“势”这些抽象概念填满。他学得极快,不过半年,裴行之便需要认真对待才能不落下风。一年后,这位业余顶尖棋手,已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方能偶尔赢下这位年仅六岁的弟子。


    “他的棋,不像孩子。”裴行之对叶守拙感慨,“没有定式的束缚,只有纯粹的计算和一种……天生的全局感。仿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厮杀,而是整盘棋最终的流向。”


    七岁,叶濯缨开始参加正式的少儿围棋锦标赛。


    初次参赛,他矮小的身影在一众学棋多年的少年中毫不起眼。对手见他年幼,往往带着轻慢。然而,当棋局开始,那双清澈眼眸瞬间变得锐利,落子如飞,计算精准,布局深远。轻慢迅速转化为惊愕,继而变为凝重,最终化为无可奈何的叹息。


    他从区赛、市赛,一路杀到全国赛。奖杯和证书如同秋天的落叶,纷纷被揽入怀中。更实际的是,一笔笔比赛的奖金,开始汇入母亲程宥文为他单独开立的账户。


    叶濯缨对金钱没有太多概念。他只知道,这些印着数字的纸张和账户里变动的余额,是他“赢”来的,是他用头脑和棋盘上的胜利换取的。这让他感到一种独立于家族之外的、小小的成就感。


    他没有将奖金用于任何孩童的享乐。一部分,他交给了母亲保管;另一部分,他悄悄地、固执地存了起来,仿佛在默默积攒着某种未来的、不为人知的力量。


    九岁,他已横扫国内所有同年龄段的围棋赛事,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青少年比赛。


    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xx届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上,面对来自日、韩的顶尖少年棋手,叶濯缨以全胜战绩,毫无悬念地夺魁。决赛局,他仅用一百二十三手便迫使年长他四岁的韩国天才棋手中盘认输。赛后,那位韩国少年久久凝视着棋盘,用生涩的中文问:“你……是怎么看到三十步后的那个‘劫’的?”


    叶濯缨收拾棋子的手顿了顿,抬起眼,平静地回答:“不是看到,是算到的。”


    语气平淡,如同在陈述“今天天气很好”。


    那一年,他的奖金账户里,数字突破了五十万。媒体开始称他为“围棋神童”、“叶家小棋圣”,但他依旧低调,除了比赛,几乎不在公众面前露面。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了书本和那个已经开始让他着迷的、名为“数学”的更深邃的世界。


    十一岁,这是他参加围棋比赛的最后一个年头。


    此时的他,在棋坛已是一个传说。同龄人早已不是他的对手,他甚至开始在一些允许青少年参加的成人业余赛中崭露头角,与各路名家交手,胜多负少。


    最后一场比赛,是某个商业机构举办的、奖金丰厚的公开赛。他一路过关斩将,决赛的对手是一位浸淫棋道三十年的业余七段高手。那盘棋下了近四个小时,叶濯缨在中盘一度陷入苦战,但他凭借超凡的耐心和深不可测的后半盘计算力,硬是在官子阶段逆转,以半目之优险胜。


    颁奖典礼上,主办方将一张象征着巨额奖金的支票模型递到他手中。闪光灯下,十一岁的少年面容依旧稚嫩,身姿却已如青竹般挺拔。他没有看那巨大的支票数字,目光平静地望向台下为他骄傲微笑的父母和兄长,以及特意赶来观战的裴行之。


    那一刻,无人知晓,这个刚刚在棋坛完成“收官”的少年,心中早已规划好了另一条更为壮阔的征途。他存放在母亲那里的账户,连同他这些年默默积攒的私蓄,总额已达到一百五十万。


    这凝聚了他六年棋道生涯、凝聚了无数胜利与智慧结晶的一百五十万,即将成为他撬动未来的第一块基石,投向一家名为“深度求索”的、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公司。


    棋盘上的星辰初芒已然闪耀,而真正的星辰大海,正等待着他扬帆起航。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