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4章 算力“高速公路”与国家大奖

作者:临晚不晚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基准测试成功的狂热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期待的静谧。


    “星河二号”如同一头被唤醒的巨兽,安静地伏在恒温恒湿的机房里,指示灯的脉动仿佛它的呼吸。


    但“星火”研究所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赵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星河二号”运行管理联席会议。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情况就是这样。”


    赵康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目光扫过在座的各位核心骨干,“核物理、航天、气象、密码破译……七个国家级重点单位,第一批有效需求报告摞起来有半米高。


    都指着我们这点初期的算力。


    总部原则上不干预具体分配,但这个板,得我们来拍。”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拍好了,是为国建功;


    拍不好,就是得罪人,甚至可能影响国家战略项目的进度。压力很大啊。”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每个人都清楚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分配计算资源,更是在权衡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优先级。


    “所长,我有个想法。”秦念清冷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她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单位的计算模型特征、数据吞吐需求和预估瓶颈。


    “我们不能只做资源的‘分配者’,更要做资源的‘优化师’。”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如果我们把‘星河二号’看作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那么现在大家争抢的是固定的‘车道’和‘通行时间’。


    但这条路是智能的,动态的。”她画出一条蜿蜒的道路,然后在上面标注出不同的车辆符号。


    “核物理所的粒子输运模拟,像一列满载的重载火车,需要长时间占用一条宽阔稳定的车道,但对实时交互要求不高;


    航天院的气动计算,像一群赛车,需要频繁的进站加油(数据交换)和灵活的变速,但对单次持续占用要求不那么极端;


    气象局的全球模式,则像是一个庞大的物流车队,需要协调无数小型车辆(数据点)的并行的……”


    她深入浅出地比喻着,将抽象的计算任务具象化。


    “所以,我建议,我们成立一个‘算力调度优化小组’。”


    秦念的目光坚定,


    “由我们‘星火’牵头,联合各应用单位的核心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提交的重大计算任务进行‘预诊断’和‘再优化’。


    不是简单地给时间片,而是深入到算法层面,帮助它们更好地适配‘星河二号’的架构,甚至重构部分代码,挖掘并行潜力。”


    苏清河教授第一个表示赞同,他拍着桌子:“好!念念这个思路对头!


    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要饭,更不能让金饭碗被当成大锅饭来用!


    这就好比给了他们一台光刻机,我们不能只让他们用来刻印章,得教会他们怎么造芯片!这个小组,我参加!”


    李文军也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可以基于‘星河二号’的监控接口,开发一套精细化的算力审计和任务剖析系统,实时评估每个任务的资源利用效率,找出瓶颈。”


    吴思远沉吟道:“这需要极深的跨领域知识。我们的工程师要懂计算机架构,还要能理解核物理、流体力学、气象学……”


    “所以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秦念接过话,“这会倒逼我们的团队成长,成为真正理解应用需求的系统级专家。


    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为未来设计更强大的‘星河三号’、‘四号’积累最宝贵的一手需求。”


    赵康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智慧和激情的伙伴,心中的压力稍减,豪情渐生。


    “就这么定了!成立算力调度优化小组,秦念任组长,苏老、文军、思远你们作为核心顾问,再从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


    我们不仅要提供算力,更要输出使用算力的‘方法论’!”


    接下来的几周,“星火”研究所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模式。


    秦念带领的优化小组几乎是不眠不休,与各应用单位派来的技术骨干泡在一起,一行行代码地分析,一个个算法地讨论。


    机房里彻夜灯火通明。


    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星河二号”内部成千上万个计算核心的负载情况、数据流的走向、缓存命中的效率。内部运作如同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清晰可见。


    核物理所的那个原本需要六十三小时的模型,在经过算法重构和任务分解后,预估时间被压缩到了四十一小时。


    当这个数字出来时,来自核物理所的那位年轻博士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看着秦念和“星火”工程师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太……太神奇了!”他语无伦次,


    “我们之前只想着让机器跑得更快,从没想过我们的‘马车’可以改成‘跑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航天院的王总工再次来到“星火”时,脸上的焦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期待。


    他看着秦念,指着优化后任务调度图:“秦工,你看,按照这个穿插并行的方案,我们原本需要排队三个月才能开始的核心模拟,下下周就能上机?而且总耗时还能缩短百分之十五?”


    秦念微笑着点头:“是的,王总工。


    我们利用了您任务中I/O等待的间隙,插入了其他单位的缓存友好型小任务,相当于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了。”


    “好!好啊!”王总工用力握着秦念的手,“这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不,是送了个暖气片啊!”


    在这个过程中,“星火”的年轻工程师们也在飞速成长。


    他们被迫去学习陌生的领域知识,与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沟通,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敏锐地指出对方代码中的并行化瓶颈,提出让领域专家都眼前一亮的优化建议。


    一种跨学科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发文化,正在“星火”悄然形成。


    也正是在这种紧张、充实而又充满成就感的氛围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喜讯传来。


    相比于基准测试成功时的狂热沸腾,这一次,“星火”人的庆祝显得更为内敛和深沉。


    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团队间毫无保留的协作,是攻克难关后那难以言喻的喜悦与平静。


    表彰大会上,秦念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打在她年轻而沉静的脸上。


    她捧着那本沉甸甸的证书,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师苏清河,沉稳干练的李文军,眼神坚定的吴思远,还有更多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日夜奋战的同事们。


    “这份荣誉,不属于某个人。”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平静,


    “它属于‘星火’的每一个人,属于那些在实验室、在机房、在图纸前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平凡日夜。它属于我们身后默默支持的国家和人民。”


    她微微停顿,目光投向更远的虚空,仿佛在与那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对话。


    “这只是一个开始。”


    她轻轻说道,像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星河’照亮了一小段路,但前方,还有更广阔的黑暗等待我们去探索。”


    台下,苏清河用力地鼓着掌,眼眶微微湿润。


    他看着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年轻女孩,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感慨。


    他知道,秦念说得对。里程碑已然树立,但远征,才刚刚启程。


    喜欢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请大家收藏:()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