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锈蚀之痕

作者:云栖耕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回到自己的文玩店,林凡才感觉那层无形的、属于陈砚清的“逻辑网格”从身上缓缓褪去。空气重新变得柔和,带着他熟悉的、各种老物件混杂的温吞气息。他瘫在椅子里,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拧干后又风干的海绵。


    桌上,那本崭新的笔记本像个安静的挑战。他翻开,纸张光滑,散发着工业品的味道,与他自己那些随手记着修复笔记、沾着颜料的糙纸本子截然不同。


    “记录所有细节……”他喃喃自语,想起陈砚清说这话时,那种如同设定实验参数般的认真。


    几天后,新的“案例”来了。


    来访者是一位中年女士,姓李,衣着朴素,眼神里藏着一种惊弓之鸟般的怯懦。她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用软布层层包裹的物件,动作小心翼翼,仿佛那是什么易碎的珍宝。


    “林师傅,听说您……能看看老东西。”她声音很轻,“这是我母亲留下的,一只老怀表。我、我最近总睡不好,心里慌得厉害,拿着它,就更……”


    林凡的心微微一沉。又是怀表?


    他戴上薄棉手套——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器物,也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一道微弱的精神隔离屏障。当他接过那只黄铜怀表时,指尖传来的触感,让他瞬间蹙紧了眉。


    锈蚀。


    不是金属的锈,而是情绪的锈。一种沉重、斑驳的愧疚感,像陈年的铁锈,几乎覆盖了整个表壳。在这片锈蚀之下,还弥漫着一股绵长而尖锐的恐惧,如同锈迹深处尚未完全氧化的金属锋芒,偶尔刺出。


    而在这些强烈的情绪之下,他再次捕捉到了那丝熟悉的、不协调的“杂音”。冰冷,稳定,像一枚嵌入锈蚀中的金属碎片,正不断地将那份愧疚与恐惧搅拌、放大。


    “李女士,”林凡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您母亲她……晚年是不是有什么很大的心事?或者,经历过什么特别……害怕的事情?”


    李女士的眼圈瞬间红了。“我母亲……她一直觉得对不起我父亲,家里以前有些变故。她后来身体不好,总是……总是担心有人会来害她,晚上都睡不踏实。”她的话语零碎,却与林凡感知到的“锈蚀”与“恐惧”完美吻合。


    林凡深吸一口气。问题比王工的压力球更复杂。这里的负面情绪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更深,更顽固,而那“杂音”则巧妙地潜伏其中,如同在朽木上播种的毒菌。


    他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抚、去“打磨”那些最表面的锈蚀,但效果甚微。那“杂音”像一枚锚点,牢牢地固定着这些情绪。强行净化,可能会像扯动线头一样,引发整个情绪结构的崩塌,对李女士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他需要帮助。


    ---


    “所以,情况就是这样。”林凡坐在陈砚清办公室那张硬邦邦的客用椅上,感觉比修复一件瓷器还累。他尽可能详细地复述了李女士的话,并描述了自己的感知:“主要的‘感觉’是锈蚀,覆盖性的,很厚重,成分是愧疚。底下是尖锐的恐惧。那个‘杂音’……这次感觉更像一个锚点,或者……催化剂,把它们牢牢固定住,并且让它们持续‘反应’。”


    陈砚清坐在对面,听得极其专注,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听到“锈蚀”、“锚点”、“催化剂”时,他笔尖停顿,抬眼看向林凡,镜片后的目光锐利。


    “很好的类比。”他平淡地评价,但这在他这里已算是高度赞扬,“‘锈蚀’暗示了时间的积累和情感的氧化变质。‘锚点’和‘催化剂’则指向了机制X的主动作用模式——它并非创造情绪,而是强化和固化既有的负面情绪结构。”


    他转向白板,拿起笔,一边写一边构建模型:


    “假设宿主原有情绪强度为E,机制X的催化系数为K,时间变量为T……”


    林凡看着白板上迅速增加的数学符号和箭头,感觉比听天书还茫然。


    “陈教授,”他忍不住打断,“能不能……说点我能听懂的?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陈砚清举着笔的手停在半空,似乎因为思维进程被打断而有些不悦,但他看了一眼林凡脸上真实的困惑与疲惫,还是放下了笔。


    “策略是:降低催化系数K,或者削弱原有情绪E。”他尝试翻译,“对于李女士,直接消除她母亲留下的愧疚与恐惧(E)不现实,风险过高。所以,我们的优先目标是屏蔽或削弱那个‘锚点’(K)的影响。只要中断它的催化,宿主自身的情绪修复机制或许能缓慢起作用。”


    这个解释,林凡听懂了。“所以,重点是找到并搞定那个‘锚点’?”


    “准确地说,是找到干扰甚至‘屏蔽’它的方法。”陈砚清纠正道,“我们需要一次联合‘侦察’。在你感知到‘锚点’时,我需要在场,记录数据,并尝试一些……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林凡警惕起来,“什么方案?”


    “基于声波、特定频率电磁场、甚至是一些经过逻辑编码的语言信息,对疑似结构化精神干扰进行反向干扰。”陈砚清列举着,语气像在介绍实验室的常规操作。


    林凡听得头皮发麻:“等等!您要在李女士身上做实验?”


    “风险可控。”陈砚清语气笃定,“所有方案都经过理论推演,强度会控制在安全阈值以下。首要原则是‘不造成伤害’。”


    看着他绝对自信的神情,林凡将信将疑。但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们约定了时间。再次见到李女士时,是在林凡的店里。陈砚清的到来让李女士有些紧张,他那种实验室般的冰冷气质与文玩店的温润氛围格格不入。


    林凡示意李女士握住怀表,他自己则将指尖轻轻搭在表壳上。他闭上眼,再次沉入那片“锈蚀”的海洋,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强烈的情绪漩涡,将感知聚焦于那个冰冷的“锚点”。


    “感觉到了……”他低声说,声音因专注而紧绷,“它就在那里……像一颗……冰冷的铆钉。”


    陈砚清立刻打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林凡看不懂的波形图。他戴上一个耳麦,开始用极其平稳、毫无波澜的语调,念诵一段……听起来像数学定理,又像哲学命题的句子。声音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小型扬声器,以极低的音量播放出来。


    林凡起初觉得这做法荒谬至极。然而,几分钟后,他惊讶地发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那颗“冰冷的铆钉”周围,似乎出现了一层极其微弱的、不断被逻辑语言冲击的“涟漪”。它没有消失,但那种稳定放大的“催化”感,似乎被稍稍干扰了。


    “有变化……”林凡难以置信地低声说,“它的‘输出’……好像被什么东西‘挡住’了一部分?虽然很微弱。”


    陈砚清眼中闪过一道亮光,迅速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频率7.3赫兹结合三段论逻辑链,观察到疑似干扰效应。记录数据点A1。”他看向林凡,语气终于有了一丝可以称之为“满意”的波动,“你的‘传感器’反馈确认了初步假设。机制X并非不可触及。”


    这次协同“侦察”时间不长。结束后,李女士虽然依旧忧心,但表示握着怀表时,那种心悸的感觉似乎减轻了一点点。哪怕只是心理作用,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送走李女士,店里只剩下他们两人。


    “所以……这算成功了吗?”林凡问,感觉比独自处理了十件器物还累。这种需要将感知精确转化为语言,并配合对方实验的过程,极度耗费心神。


    “成功获取了关键数据,验证了初步干预路径的可行性。”陈砚清严谨地定义,“这为建立更有效的‘屏蔽’或‘中和’方案提供了基础。你需要继续提供观测数据。”


    他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却停下脚步,没有回头,像是随口问了一句:


    “那种‘被挡住’的感觉,在你感知里,具体是什么‘质感’?”


    林凡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这个。他仔细回味了一下:“像……像声音撞在了一层很厚、但很软的毛毡上,闷闷的。”


    陈砚清沉默了两秒,似乎在理解这个比喻,然后轻轻点了点头。


    “毛毡。记录。有助于模型可视化。”说完,他拉开门,身影消失在古玩街的人流中。


    林凡看着他消失的方向,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指尖。


    这一次,那块“砚台”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是冰冷和坚硬的代表了。他带来了一种笨拙、陌生,但确实有效的方法。一种理性与感性之间,生涩却开始运作的齿轮咬合。


    他拿起那本笔记本,在关于李女士怀表的那一页,补充写道:


    【联合观测:陈教授使用‘声音毛毡’法,对‘铆钉’产生了微弱干扰。此法虽‘硌’,但似有用。】


    写完,他放下笔,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片林子,或许真的需要一块砚台,来帮他画出地图,指明方向。


    第三章完


    林凡感知能力进一步细化,能区分“锈蚀”(愧疚)、“尖锐”(恐惧)和“锚点”(杂音),并能描述干预带来的微妙变化(“声音撞在毛毡上”)。 陈砚清展现了其“逻辑应用”的能力,提出理论模型,并实施具象化的“科学干预”(声波、逻辑语言),并首次征求林凡的感性反馈(询问“质感”),显示其世界对林凡的有限开放。


    本次案例(李女士)的危险性/紧迫感不如王工的压力球直接,冲突张力略有降低。“虚无之种”的存在感仍停留在“杂音”层面,缺乏更主动的威胁性展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锈蚀之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