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章 “哥哥?”

作者:纯情少女喵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约一炷香后,景宜便以“不敢过多耽搁表哥正事”为由,结束了这次会面。她亲自送他到静思阁院门口,止步不前。


    “表哥公务之余,若有闲暇,可常来府中走动。只是夫君不在,诸多不便,还望表哥体谅。”她这话说得客气,却也明确划清了日后往来的分寸。


    傅昭深深看了她一眼,拱手道:“自然。妹妹保重,告辞。”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景宜轻轻吁了口气。这次会面,她掌控得恰到好处,既全了情谊,也未失分寸。只是,她不知道,静思阁的这次会见,是否能完全避开年羹尧那无孔不入的耳目。她转身回到阁中,目光掠过年羹尧常坐的那张紫檀木椅,心中掠过一丝隐忧。


    傅昭来访之事,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涟漪散去后,表面似乎恢复了平静。景宜依旧每日谨慎打理府务,留意各方消息。


    半月后,边关终于传来捷报!年羹尧以雷霆手段稳定局势,巧妙用兵,击退了罗卜藏丹津部的多次试探性进攻,并成功安抚了周边摇摆不定的土司,暂时稳住了川西北防线。消息传回,成都官场震动,之前一些暗中观望甚至非议的声音顿时小了许多。


    景宜悬着的心稍稍落下,立刻吩咐下去,府中上下皆有赏赐,一同庆贺。


    然而,捷报带来的喜悦尚未持续几日,一天深夜,一名浑身风尘、手持年羹尧特殊信物的亲兵悄然回府,直接求见于景宜。


    “夫人,”亲兵压低声音,面色凝重,“大人命小人星夜兼程送回密信,并口谕: ‘京中或有异动,留意傅工部,勿使其探知任何军务、政务,亦勿再私见。’”


    景宜心中猛地一沉!年羹尧果然知道了傅昭来访之事!而且,他的反应如此迅速、警惕,甚至直接将傅昭与“京中异动”联系起来,并明确禁止他们再见面。这已不仅仅是丈夫的醋意,更涉及到了复杂的朝堂争斗和前线统帅对后方稳定的极度不信任。


    她稳住心神,接过那封火漆密封的信,对亲兵道:“辛苦了。回复大人,景宜明白,定谨遵吩咐。”


    亲兵离去后,景宜独自在灯下拆开年羹尧的信。信很短,字迹凌厉,一如他本人:


    “景宜知:前方暂安,然朝局波谲。傅某此来,恐非单纯工务。尔当恪守本分,紧守门户,一切待吾归。勿令为夫分心。尧字。”


    没有一句责备,却字字如刀,带着冰冷的警告与绝对的命令。她知道,他远在边关,对成都、对她了如指掌。这份掌控力,让她在依靠的同时,也感到一阵寒意。


    此刻,她意识到,傅昭的存在,已成了一个需要立刻处理的、敏感的问题。她与他的任何接触,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攻击年羹尧的借口,或者激化年羹尧本就强烈的掌控欲。


    指间攥着年羹尧那封字字冷硬的密信,景宜的心如同被投入冰火两重天。她深知,她与年羹尧已是夫妻一体,荣辱与共,他的警告她必须重视,他的命令她难以违背。然而……阿昭哥哥……


    她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童年景象:纳兰府的后花园,他们并肩坐在青石板上,面前是父亲寻来的、刻着榫卯结构的精巧积木。她总是耐不住性子,搭到一半便想去扑蝶看花,而傅昭却总是格外认真,那双清澈的眼眸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木块,小心翼翼地寻找最完美的契合角度,一坐就是大半天。他那时便说,最大的愿望是造出能历经风雨而不倒的亭台楼阁。他醉心于此道,心无旁骛,纯粹得如同水晶。这样的人,怎会如年羹尧所揣测的那般,怀着别样企图来到四川?


    景宜不愿相信,更不愿因这莫须有的猜忌,就与自幼相伴、性情温厚的表兄彻底断绝往来。那不仅无情,而且不公。


    然而,现实容不得她感情用事。年羹尧的警觉和强势,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直接违逆他的命令,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破坏他们之间艰难建立起的信任,更可能将他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她在房中踱步良久,最终,一个折中而冒险的计划在心中渐渐成型。她不能私下再见傅昭,但或许可以借助一次无法被质疑的、公开的“巧遇”,在不违背年羹尧“勿再私见”命令的前提下,向他传递一些必要的信息,既全了故人之谊,也让他明白目前的处境,主动保持距离。


    机会很快来了。几日后,恰逢成都官员女眷组织的一场小型赏荷会,地点在城外的浣花溪。景宜得知傅昭因水利工程勘察也会途经附近。这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出现场合。


    赏荷会上,她与其他官眷应酬周旋,目光却留意着入口。当傅昭的身影果然出现在远处廊桥时,景宜与几位夫人正好行至水榭边“偶遇”了前来与本地官员打招呼的傅昭。


    众目睽睽之下,她与他依礼相见。景宜笑容得体,语气疏离而客气:“傅大人也在,真是巧了。” 在旁人看来,这不过是巡抚夫人与一位京城来的工部官员再正常不过的寒暄。


    然而,在交错身形的瞬间,借着衣袖的遮掩,景宜将一枚极小、裹着纸条的蜡丸,极快极轻地塞入了他的掌心。同时,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低如蚊蚋却清晰地说道:“兄长保重,谨言慎行,勿再往来。”


    傅昭身形几不可察地一顿,握着蜡丸的手瞬间收紧。他看向她,眼中充满了震惊、不解,以及一丝了然的痛楚。但他很快恢复如常,对着景宜和其他夫人拱手一礼,借口公务在身,匆匆离去。


    她知道他懂了。蜡丸里的纸条上,她只写了四个字:“京疑,兄忌。”


    回府的马车上,景宜心绪难平。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一旦被年羹尧知晓,后果难料。但她保全了与傅昭之间最后的情谊,也以这种方式,委婉地维护了他在她心中那份纯粹的印象。只是,这份冒险,如同在悬崖边行走,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更深的忐忑与负罪感。她不知道,这短暂的“巧遇”和那枚蜡丸,是否能真正瞒过那双无处不在的眼睛。


    自浣花溪“巧遇”傅昭并传递消息后,景宜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密切关注着府内外的任何风吹草动,尤其是年羹尧那边的消息。傅昭那边果然再无任何书信或拜访,仿佛从她的生活中悄然隐去,这让她稍稍松了口气,但心底那份负罪感与担忧却未曾消退。


    不久,年羹尧从前线送回捷报的同时,也附带了一封给她的私信,语气比之前那封密信缓和许多,询问府中近况,并提及归期将近。景宜仔细回信,禀报家中一切安好,绝口不提傅昭之事,只字片语都反复斟酌,力求稳妥。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愈发汹涌。父亲纳兰性德从京城送来加急密信,语气极为凝重:朝中针对年羹尧的弹劾骤然增多,虽陛下目前仍倚重其能力,压下了多数,但“年羹尧骄纵跋扈、结交近侍、妄议储位”等罪名已悄然传开,形势不容乐观。父亲严令她,务必劝说年羹尧,待其回成都后,立刻上表请罪,态度务必要恭谨谦卑,以期消除圣心疑虑。


    景宜握着父亲的信,手微微发抖。她知道,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年羹尧的才华和功绩,同时也成为了刺向他自身的利剑。


    就在她忧心如焚之际,年羹尧凯旋的消息正式传来。他不仅稳定了川西北局势,还以卓越的政绩和军功,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褒奖,擢升为川陕总督的旨意几乎与他同时抵达成都!


    成都官场为之震动,道贺之人络绎不绝,年府门前车水马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年羹尧归来那日,声势浩大,他端坐马上,接受沿途官员百姓的欢呼跪拜,眉宇间虽带着征战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锐不可当、睥睨一切的傲然与意气风发。


    当晚,年府大摆宴席,庆贺升迁之喜。席间,他谈笑风生,接受着众人的恭维,酒至半酣,言语间不□□露出几分“圣眷正浓”、“舍我其谁”的意味。景宜坐在他身侧,看着他被功名利禄和众人追捧簇拥着的模样,心中没有半分喜悦,只有越来越深的恐惧。父亲信中的警告言犹在耳,可他此刻的表现,与“谦抑自持”背道而驰。


    宴席散后,他带着微醺的酒意回到房中,依旧是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态。景宜知道,此刻进言风险极大,但形势紧迫,容不得她再犹豫。


    夜深人静,红烛高烧。她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端着一碗醒酒汤,走到倚在榻上的年羹尧身边。他眉眼间带着征战杀伐后的戾气与升迁宴上的志得意满,混合着酒意,形成一种极具压迫性的气场。


    景宜放柔声音,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充满依赖与关切:“夫君,今日饮了不少酒,先用些醒酒汤吧。”她将汤碗递过去,趁他接过的间隙,斟酌着用最柔顺的姿态开口,“夫君立此大功,得蒙圣恩,妾身与有荣焉。只是……只是近日听闻京中有些许流言,妄议夫君……妾身心中实在不安。”她观察着他的神色,小心翼翼地补充,“父亲来信,也深以为忧,盼夫君能……能稍敛锋芒,上表谦辞,以安圣心……”


    她本意是想借父亲和流言,委婉地劝诫他。然而,或许是连日来的压力让她心神不宁,或许是提及父亲让她想到了京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更或许是在她心底,始终对傅昭之事存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愧疚与委屈,在说到“流言”二字时,她脑中闪过傅昭那张温润却带着痛楚的脸,一个失神,那句熟悉的、带着童年依赖的称呼竟不受控制地低喃出声:“……就像……就像阿昭哥哥他……”


    “哥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