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室的筹备工作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唐婉诗展现出与她在设计上同样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行动力。她亲自飞往欧洲,与几家顶尖的材料研究机构和设计工作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她力排众议,以高于市场价的薪酬,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来了一位在智能织物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科学家担任实验室首席技术官;她甚至亲自参与了实验室空间的每一处设计细节,要求这里“看起来不像实验室,而像一个能激发无限创意的艺术家工作室”。
资金方面,“寰宇科技”刘总那边的意向明确,但具体的条款谈判旷日持久。唐婉诗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她同时接触了几家背景相对简单、决策流程更快的产业基金。她很清楚,在实验室展现出真正的价值之前,过早引入“寰宇”这样的大鳄,可能会丧失主导权。
在这个过程中,秦伍成了她不可或缺的“外脑”。她的心理学背景和记者身份,让她在评估潜在合作伙伴的诚信度、分析团队成员的性格动机、甚至预判某些谈判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时,总能提供独到而精准的见解。她像一台高精度的扫描仪,帮助唐婉诗穿透那些华丽的商业包装和精心设计的话术,看到更本质的人性与利益纠葛。
她们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围绕着工作。在堆满图纸和合同的会议室里,在加班至深夜的办公室中,通过加密的通讯软件。高效,冷静,目标明确。那种曾经让唐婉诗警惕的过度情感,似乎被秦伍小心翼翼地收敛了起来,转化成了一种纯粹的专业支持。这反而让唐婉诗感到更加舒适和……依赖。
然而,就在实验室选址最终确定,即将签订租赁合同的前夕,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唐总,物业方要求我们提供母公司,‘华裳’集团的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法务总监将一份文件放在唐婉诗面前,面色为难,“这是行业内对初创型项目比较常见的要求,为了规避风险。但是……”
唐婉诗立刻明白了“但是”后面的意思。这份担保需要叔叔唐禹哲,作为集团董事长,签字批准。
她看着那份担保函模板,眉头微蹙。实验室是独立运营的法人实体,理论上,她希望它尽可能与集团旧体系切割。但物业方的要求也合情合理。关键在于,叔叔会签字吗?这会是一个卡她脖子的新借口吗?
她拿起内线电话,直接拨给了唐禹哲的助理,预约了十分钟的会面时间。
再次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气氛与上次品茶时截然不同。唐禹哲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正在批阅文件,看到她进来,只是抬了抬眼皮。
“叔叔,”唐婉诗将担保函的需求简单说明,将文件推过去,“实验室选址定了,物业方需要这个。”
唐禹哲放下笔,拿起文件,慢条斯理地翻看着,没有说话。
唐婉诗耐心等待着。她预想了各种可能——质疑、拖延、或者提出附加条件。
然而,唐禹哲看完后,只是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钢笔,拔开笔帽,在担保人签字处,流畅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从抽屉里拿出董事长的印章,蘸了印泥,稳稳地盖了上去。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犹豫。
他将签好的文件递还给唐婉诗,语气平淡无波:“流程走完了?”
唐婉诗接过文件,看着上面新鲜的墨迹和印章,一时有些怔忡。“……走完了。”
“嗯。”唐禹哲重新拿起之前的文件,目光已经回到了文字上,仿佛刚才只是处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有其他事吗?”
“……没有了。谢谢叔叔。”唐婉诗站起身。
直到她拿着那份签好字的担保函走出办公室,关上门,一种不真实感依然萦绕着她。他竟然如此爽快?没有设置任何障碍?
这比她预想中的所有应对方案都要简单,却也……更让她心生警惕。
他是在用实际行动表明他“放手”的姿态?还是说,这份担保在他眼中,根本无足轻重,因为他有更大的图谋,或者,他确信即便签了字,他依然有办法在关键时刻施加影响?
唐婉诗回到自己的楼层,将文件交给助理去办理后续手续。她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脚下车水马龙的城市,心中并无轻松之感。
叔叔的这次“配合”,非但没有让她感到安心,反而像在平静的湖面下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更深层的疑虑。他们之间的博弈,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难以捉摸的阶段。他不再正面阻挡,而是退到了阴影里,这让她无法准确判断他的意图和下一步动作。
她拿起手机,下意识地想点开秦伍的对话框,想听听她对这件事的看法。指尖在屏幕上停留片刻,最终还是放下了。
不能总是依赖。她必须学会自己在这种迷雾中穿行。
她转身,走向会议室。实验室的团队还在等着她确定最终的设备采购方案。
路还很长,基石已经打下,但脚下的土地,远非坚实不变。她需要更加警惕,也更加坚定。
(第21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