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过后,秦伍请了三天病假。这三天里,唐婉诗让人送去了清淡的粥品和水果,附带的便签上只有简短的「好好休息」四个字。没有过多的关切,却也不再是之前那种公式化的疏离。
秦伍回复的短信也变得简单,不再有那些小心翼翼的表情符号和过度的感激,只是「收到,谢谢唐小姐」、「好多了,请放心」。
一种新的平衡,在暴雨之夜的真情流露后,悄然建立。那堵透明的墙似乎还在,但墙上开了一扇窗,允许更真实的气流通过。
唐婉诗的生活重心依旧完全倾注在“破茧”项目上。内部障碍被肃清后,项目的推进速度一日千里。样衣的最终版已经确定,模特选拔、秀场设计、媒体邀请等环节全面启动。整个“华裳”都像一张逐渐拉满的弓,紧绷地等待着那支名为“破茧”的箭离弦的那一刻。
压力也与日俱增。唐禹哲虽然表面上给予了全力支持,但每次进度汇报会上,他审视的目光依旧带着权衡与考量。外界对“华裳”这场号称“颠覆性”的秀议论纷纷,期待者有之,等着看笑话的更多。
这天下午,唐婉诗正在与秀场导演核对最后的动线设计,助理匆匆进来,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唐婉诗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对导演点了点头:“就按这个方案,细节部分我们再邮件确认。”
导演离开后,她看向助理:“消息确切?”
“确切。”助理脸色凝重,“‘风尚评论’的主编亲自放出的口风,说明天的专栏会重点‘探讨’知名品牌过度追求形式创新而忽略品牌内核的风险,虽然没有点名,但圈内人都知道指的是我们。”
“风尚评论”是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主编以眼光毒辣、评论刻薄著称。被他盯上,绝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在秀前被这样有分量的媒体唱衰,对舆论和士气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知道了。”唐婉诗挥挥手让助理出去。她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蝼蚁般的人群和车流。阳光很好,她却感到一丝寒意。这是“破茧”面临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凶险的一道关卡——舆论关。
她坐回办公桌后,打开电脑,调出“风尚评论”主编历年的专栏文章和公开演讲视频,试图从中找到突破口。但对方是老江湖,观点犀利,逻辑严密,很难找到明显的漏洞进行反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唐婉诗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熟悉的疲惫和……孤独。这种时候,她连一个可以毫无顾忌商量的人都没有。唐禹哲?他只会考虑如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可能已经在思考万一失败如何切割。龙海天?他除了表达愤慨和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封口”建议,毫无用处。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最终停在了秦伍的名字上。
秦伍今天刚回杂志社上班。她的病似乎真的好了,但唐婉诗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她们之间,多了一份基于真实认知的、脆弱的默契。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拨通了电话。
“唐小姐?”秦伍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工作状态下的干练,但底色依旧是柔软的。
“打扰你工作了吗?”唐婉诗问。
“没有,刚开完会。您请说。”
唐婉诗将“风尚评论”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没有流露太多情绪,只是陈述事实。“……你有什么看法?”她最后问道,语气是纯粹的征询。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快速思考和整合信息。唐婉诗能听到轻微的键盘敲击声。
“这位主编,我采访过他一次。”秦伍的声音再次响起,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他非常自负,极其看重自己的‘行业标杆’地位。他抨击别人,往往不是因为对方真的不好,而是因为对方的‘新’可能动摇他赖以成名的‘旧’标准。他享受的,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批判快感。”
唐婉诗静静地听着,秦伍的分析角度,与她之前纯粹的商业逻辑分析完全不同,更侧重于人性洞察。
“所以,传统的公关沟通、数据说服,对他可能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激起他更强的反驳欲。”秦伍继续说,“或许……可以换个方式。”
“什么方式?”
“示弱,并且,把他架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秦伍的声音带着一种冷静的谋划,“不试图去辩解‘破茧’多么正确,而是承认这是一次充满未知的冒险,一次对传统的大胆挑战。承认风险,承认可能失败,但强调‘华裳’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是为了探索行业未来的可能性。然后……邀请他,不是作为评判者,而是作为这场探索的‘见证者’和‘指引者’。”
唐婉诗的眼睛微微眯起。她瞬间明白了秦伍的意图。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将对方的批判立场,巧妙转化为一种“高高在上”的观察者甚至导师身份。满足其虚荣心,软化其攻击性。
“具体的操作上,”秦伍补充道,“可以让他提前观看一些非核心的幕后制作花絮,或者提供一些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关于设计理念的深度阐述。让他感觉到,他获得的是一手的、内幕的、超越普通媒体的信息渠道。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特权’和‘独特视角’时,往往更容易产生共情,至少,不会轻易毁掉自己‘独家’的信息源。”
唐婉诗握着电话,久久没有说话。秦伍的策略,大胆,精准,甚至带着一点心理学上的操控意味。这完全不像那个在她面前只会脸红和怯生生微笑的女孩能想出来的。
“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唐婉诗忍不住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传来秦伍轻轻的声音:“因为……我了解那种想要靠近光,又害怕被灼伤,最终可能选择用批判来掩饰渴望的心情。本质上,我和那位主编,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
她的坦诚,再次让唐婉诗感到震动。
“我明白了。”唐婉诗说,“谢谢,这个思路很有价值。”
“能帮到您就好。”秦伍的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柔和,“您……别太累。”
挂断电话后,唐婉诗立刻召集了公关团队,根据秦伍提供的思路,重新调整了应对策略。她亲自草拟了一封给“风尚评论”主编的邮件,语气诚恳,姿态放得很低,着重强调了“破茧”的实验性和对行业未来的思考,并附上了一份精心准备的、关于设计灵感和工艺挑战的“非公开”资料,邀请对方“指点”。
邮件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直到第二天下午,“风尚评论”的专栏如期发布。文章依旧犀利,却不再是预想中的全盘否定。主编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华裳”此次变革的冒险性,指出了无数潜在风险,语气充满了质疑。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笔锋微妙一转,写道:“……尽管前路布满荆棘,但这种抛开包袱、直面未来的勇气,或许正是这个沉闷行业所需要的一剂强心针。笔者将持续关注‘破茧’的最终呈现,期待它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没有赞美,但也没有扼杀。留下了余地,甚至隐隐有一丝被说服的迹象。
公关团队松了一口气,纷纷称赞唐婉诗策略高明。
唐婉诗看着电脑屏幕上的专栏文章,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她想到的是秦伍在电话里那句轻描淡写的——“我和那位主编,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
那片羽毛,不仅拥有拂去尘埃的温柔,也藏着洞察人心、甚至拨弄风云的敏锐力量。
她拿起手机,给秦伍发了一条信息:
「专栏看了,危机暂时解除。晚上一起吃饭?地方你定。」
这一次,不再是客套的感谢,而是带着认可和……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明确察觉的、想要更深入了解的邀请。
秦伍的回复很快,只有一个字:
「好。」
后面破天荒地,没有加任何表情符号。
唐婉诗放下手机,看向窗外。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
“破茧”前夕,山雨欲来的压抑似乎被冲淡了一些。而她和秦伍之间,那扇刚刚打开的窗,似乎正透进更多真实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