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21章 文兴务实(四)

作者:困困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在学术圈,新的评价标准也在形成。某高校规定,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传统文化研究论文,与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同等对待;申报科研项目时,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课题优先立项。一位年轻学者感慨:以前写论文得先找西方理论当靠山,现在终于敢说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


    博源在方案里写下:文化自信首先要体现在评价体系里。当我们不再用西方标准衡量自己的文化,当研究《黄帝内经》和研究西医同等重要,当孩子为写出好毛笔字自豪,文化复兴才有真正的土壤。系统界面闪烁:【文化评价体系重构方案生成,能量值+点,当前结余点】


    某省的文化安全指挥中心里,大屏幕上正实时监控着各类文化载体。这个教材插图里的人物服饰有问题,系统自动预警了。工作人员点击鼠标,问题图片立刻被标记,同步推送至审核部门。这套由博源团队参与设计的文化安全防火墙,能自动识别影视、教材、网络内容中的不良导向,准确率达92%。


    更重要的是全民哨兵机制。市民扫码就能举报疑似文化侵蚀现象,某家长发现儿童绘本里的错误历史观,上传后两小时就得到回应;某网友指出某品牌广告中的文化挪用,企业当天就发布了整改声明。专业力量有限,指挥中心主任说,但当每个公民都有文化警惕性,就没有破不了的暗礁。


    在国际传播层面,新的策略正在实施。不再是把京剧脸谱硬塞给外国人,而是用纪录片讲中国榫卯如何影响现代建筑,用短视频展示二十四节气里的生态智慧。某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老祖宗的智慧,靠讲解《天工开物》里的古代科技,粉丝突破千万,评论区满是原来中国这么早就能做这些的惊叹。


    博源想起总组长的话:最好的防御是主动输出。当世界看到我们文化里的智慧,而不是刻板印象,文化自信就立起来了。他在方案的最后写道:文化复兴不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是既守护好根脉,又能与世界平等对话——就像故宫的太和殿,既保持着中国建筑的气度,也能让全球游客读懂其中的秩序与和谐。


    提交方案的那天,博源又去了那所乡村小学。孩子们正在放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上飘荡,有京剧脸谱的,有节气图案的,还有一个画着三星堆青铜面具的风筝,飞得最高。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过来,举着她的风筝:叔叔你看,这是我跟着爷爷学画的!他说这叫!


    博源看着她明亮的眼睛,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文化传承新生代,潜在能量值无限】。他笑了笑,望向远处——田野里,新播的种子正在发芽,就像这场刚刚开始的文化复兴,看似微小,却充满力量。


    总组长的电话打来,声音里带着笑意:方案通过了。中央说,这才是能落地的路线图。


    挂了电话,博源的晨练时间到了。他站在阳光下,桩功的根基扎得更深,太极的圆弧划得更稳。他知道,文化复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就像这每天的晨练,看似重复,实则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着厚积薄发的时刻。


    远处的广播里,正播放着新的政策解读:从今天起,传统节日放假期间,各地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博源的脚步不停,幻影身法展开时,仿佛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融为了一体。


    总组长的车停在巷口,车窗映着墙上的标语:文化复兴,人人有责。这是社区居民自发刷的漆,红底白字,带着手工的温度。方案落地的第一枪,要在基层打响。老人递过一份名单,这十个试点社区,涵盖了老城区、新小区、城乡结合部,你去看看,文化的种子能不能在不同土壤里发芽。


    锣鼓巷的青砖灰瓦间,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以前这里的年轻人大多搬去了新区,留下的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四合院。如今,每周三下午,胡同学堂都会准时开课——退休的老教师教写毛笔字,捏面人的老手艺人带孩子们做生肖,甚至有位研究北京史的大爷,带着孩子们在胡同里,辨认门墩上的纹样。


    最开始就三个孩子,社区主任王大姐指着院里的石榴树,现在每次都来二十多个,连搬走的年轻人都周末带娃回来。上周教做兔爷,有个孩子说比奥特曼还酷,把他爷爷乐坏了。


    博源走进一间改造后的厢房,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用甲骨文写的名字,模仿《韩熙载夜宴图》的涂鸦,还有用乐高拼的故宫角楼。读心术捕捉到孩子们的嘀咕:【原来我家门槛上的花纹有故事……】【张爷爷说这胡同以前住过会做风筝的大官……】


    角落里,几位老人正围着平板电脑,跟着视频学剪窗花。以前觉得这些老手艺没用了,满头白发的李奶奶举着刚剪好的字,现在孩子们追着要,才知道这是宝贝。她的心声里藏着久违的骄傲:【我孙女在幼儿园教同学剪窗花,老师还表扬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博源在笔记本上记下:老社区的优势是文化积淀深厚,要做的是打通代际传递的堵点,让老人愿意教,孩子愿意学,让胡同里的一砖一瓦都成为活教材。


    与老胡同不同,天通苑的新小区里,住户来自五湖四海。社区活动室里,一场家乡文化展正热闹非凡:四川大妈教做灯影牛肉,东北大叔展示二人转手绢技巧,浙江姑娘带着大家扎染,连来自新疆的小伙子都支起了小桌子,教写维吾尔族文字。


    刚搬来时,邻居之间都不说话。组织者是位90后社工小林,搞了这个文化拼图活动,才发现三楼张大哥会唱黄梅戏,对门李姐的爷爷是做苏绣的。现在谁家做了家乡菜,都往活动室送,比亲戚还亲。


    博源看着墙上的文化地图,每个住户都在自己的家乡位置贴上了擅长的技艺或习俗。有位程序员父亲,用代码写了首《诗经》里的民歌,放给孩子们听时,满屋子都是惊叹。他的心声带着点小得意:【没想到我写的程序还能唱关关雎鸠……】


    最特别的是文化调解室。有次两家因为装修风格吵架,一家要装成欧式,一家觉得不像中国人的家,最后在调解室里,大家一起查资料,发现中式屏风和西式沙发也能搭出韵味,最后成了朋友。其实不是排斥外来文化,小林说,是怕丢了自己的根。


    博源在案例旁批注:新社区的文化建设,要在多元中找共识。让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的文化记忆,同时发现不同文化里共通的敬祖、爱家、向善,就像拼拼图,每块都不一样,合起来却是完整的中国。


    回龙观的城乡结合部,既有拆迁上楼的村民,也有租房的年轻人。社区广场上,一场土洋结合的晚会正上演:村民大叔的皮影戏《武松打虎》刚落幕,年轻乐队就用吉他弹起了改编版《茉莉花》;广场舞大妈跳完《最炫民族风》,立刻跟着街舞少年学起了融入太极元素的新动作。


    以前觉得村民和白领玩不到一块儿,村支书老周笑着递烟,去年搞中秋活动,让年轻人帮老人拍非遗Vlog,老人教年轻人包传统月饼,现在好多租房的都不想走了,说这里比市中心有人情味儿


    喜欢拯救学渣请大家收藏:()拯救学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