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团队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假报告危机”并被林溪随手解救后,本以为风暴已经过去,正怀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准备稍微喘口气。
    然而,他们低估了林溪的“记性”和她对“本质问题”的追究到底。
    几天后,一个平静的下午,所有相关项目成员的电脑上,同时弹出了一个无法关闭,设计极其简陋,仿佛用命令行生成的对话框:
    【系统检测到历史遗留技术债务未清理。】
    【清单如下:】
    【1. 项目A:数据校验模块,存在冗余循环(位于 /src/validator/core.py L127-L155)】
    【2. 项目B:缓存更新策略,逻辑错误,可能导致脏数据(位于 /lib/cache/update.go L88-L93)】
    【…………】此处罗列了七八条精确到代码行的问题
    【状态:待修复。】
    【期限:72小时。】
    【后果:逾期未处理,相关代码文件将被自动锁定。】
    这个对话框,如同最精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每个人的头顶。它列举的,正是上次事件中,林溪早已指出,但他们因为忙于“救火”而故意忽略企图蒙混过关的“原封不动的问题点”!
    李铭看着屏幕上那条“缓存更新策略,逻辑错误”,冷汗再次冒了出来。他当时确实看到了林溪的批注,但觉得问题不大,想等有空再改,后来就直接忘了……
    原来,大神什么都记得!她出手解决最紧急的危机,不代表她会放过那些看似不紧急却影响代码健康的“慢性毒瘤”!
    “老大……这……这怎么办?”团队成员欲哭无泪。
    “还能怎么办?!”李铭几乎是吼出来的,“挖!按照清单!一条一条给我挖干净!七十二小时!不睡觉也得给我弄完!”
    整个团队再次陷入鸡飞狗跳,但这一次,不再是恐慌,而是一种带着敬畏和无奈的“还债”之旅。他们终于彻底明白,在林溪手下,任何技术上的侥幸和拖延都是徒劳的。她就像一位拥有绝对洞察力的严师,你可以暂时跟不上,但绝不能试图欺骗和隐瞒。
    七十二小时内,技术部的灯再次彻夜长明。但与上次不同,这次他们是在偿还旧债,清理自己留下的“屎山”。
    林溪并没有闲着。她虽然没有亲自参与修改,但通过监控代码提交记录和自动化测试结果,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
    偶尔,她会通过顾小雨,发来一句不咸不淡的“提醒”:
    “……第3条,修复方式,蠢了。参考,我去年写的,‘高效字符串匹配’笔记。”
    或者
    “……第5条,单元测试,没写。补上。”
    每一次提醒,都让团队心头一紧,赶紧检查修正,不敢再有丝毫马虎。
    在期限截止前最后一小时,所有历史遗留问题,终于被彻底清理干净。当最后一份修复代码通过审核合并入主干时,所有人都瘫倒在了椅子上,感觉像是脱了一层皮,但代码库却变得前所未有的干净健壮。
    李铭怀着复杂的心情,给林溪发送了一份详细的修复报告。
    几分钟后,他收到了回复。没有文字,只有一个系统自动生成代表任务完成的绿色勾号表情。
    这一刻,李铭竟然感到一阵莫名如同小学生得到老师认可般的激动和……安心。
    这不是报复,而是一种近乎偏执,对技术纯粹性和代码健康的守护。林溪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逼迫着她的团队养成严谨负责的习惯,让他们明白:在大神这里,欠下的“技术债”,连本带利,迟早要还。
    引发这场“技术债务大清缴”的“监工”,放下平板,抱起旁边的咯咯哒,把脸埋进去蹭了蹭:
    “……嗯。”
    “……终于,干净点了。”
    “……下次,再留尾巴……”
    她的手无意识地捏了捏咯咯哒的肚子,后面的话没说完,但威胁意味十足。
    顾小雨笑着递上温热的牛奶:“他们这次应该长记性了。”
    林溪小口喝着牛奶,眨了眨眼,轻声嘟囔:
    “……最好,是。”
    她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清单,上面打着好几个红色的叉号正在被橡皮擦擦掉,旁边是一个绿色的勾号。一个抱着玩偶的小人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写着“72小时”的沙漏,表情平静地看着。
    旁边写道:
    【启动‘历史技术债务追缴’协议。】
    【目标:清理外部节点故意遗留已指出的问题点。】
    【执行方式:发布精确问题清单及修复期限,辅以过程监督与微指导。】
    【结果:所有债务在规定期限内清理完毕,代码库健康度显著提升。】
    【系统评估:威慑与强制手段结合,能有效纠正外部节点的惰性思维。过程虽耗时,但长期收益可观。】
    【状态:满意。环境噪音降低,代码气味清新。可奖励一块小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