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糟的是,听李师说,不知道昨天哪个大佬脑袋一热,直接在上报时向扶苏公子立了誓:保证三旬内制作出第一批标准化构件,献予秦王政,作为攻燕准备。
秦无英听到这个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被顶头上司随嘴坑了,和怎么又有个著名历史人物蹦了出来。而是,都开始攻打燕国了,那荆轲刺秦岂不是也发生过了!
自己竟然没能现场观看秦王绕柱走和“无且爱我”的撒娇名场面。
失望之下,连自己可能要被迫加班赶工大半个月的事情都没那么抵触了。
最终,工师大佬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箭簇,即古代箭矢的金属箭头,作为第一次标准化工程的尝试。
这个结果和秦无英的预想也差不多,体积小,结构简单,又是战争攻城的利器,箭簇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当今天下,战国诸国不仅各国文字、钱币、度量衡不同,所使用的武器的建造也各有特色,根据地域不同,一个箭头都能给你整出十几个版本。
战国时期,冶炼甲兵制造最厉害的应该是韩国和魏国。
魏国是自吴起组建魏武卒后,甲兵铸造得到大力发展。
而韩国,史书曾言:“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天下宝剑韩为重”。可见其冶铁制兵技术之先进。
此时魏国还在,但韩国可是三年前就并入了秦国。丽山右得工现在就有来自韩国的大匠,自然也有韩国制式的箭簇。刚巧刚刚参与讨论的工师中就有一名原来韩国的匠师。
确定了制作主体,之后就是一系列细节的讨论。
材质不用说,当下冶铁技术不发达,铁制品还属于性能不好的生铁,性脆易折,只有少数采用锻铁法反复捶打,才能使铸铁柔化,形成熟铁。但锻铁法后期柔化捶打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基本造出来就是战国时期各类削铁如泥的名剑,不可能用在箭簇这种可以成为战场消耗品的结构上。
所以,还得是吉金,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青铜。
青铜武器的铸造,战国各国都有自己的技术。
当下就只剩了箭簇的外形以及各结构的详细尺寸,但无论是外形的确定还是箭峰的角度都需要经过不断地实验才能得到最优解。
这就是项大工程了,为了能在三旬内完成第一批上万数量的箭簇出厂,他们必须在四到五天内完成对 0 号样本箭簇的规格确定。
好在李师还记得秦无英要准备一个半月后的工师评选,知道她理论知识极度欠缺,特批她晚上亥时二刻可以先回。
系统,我谢谢你哦,拉我来秦朝当牛马,晚上九点半下班还是特批……
关于工师评选的内容也是后来听李师说的,为了帮秦无英更好的补足基础知识,王匠还借给了她自己总结的工师技艺基础笔记。
全是竹简装,足足有七八卷!
此外,白天休息时,其他工师们都去右得工广场上活动了,只有她还被李师押着在工坊里学习,由李师给秦无英恶补基础理论知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当然没有,连续六七天的熬夜恶补后,李师暂时放过了秦无英,允许她可以出去欧尔放放风,顺便思考下工师评选上展示发明的事。
虽然只是暂时缓了缓,但秦无英也是长舒一口气,有种终于得救了的感觉。
无他,实在是卷不动。
当初为了掩盖样貌改变随口一说,今后要日日熬夜通宵的话竟然成真了!
现在的她双颊凹陷,目光无神,除了肤色依旧莹白外,几乎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难民样(美白版)。
语言,可真是个有毒的东西。
她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乱说话,瞎立 flag 了!
当然,现在的秦无英还不知道,她所待的这个世界,语言是真的可以有毒。
关于展示发明,最开始李师就给了她很好的提示,秦无英索性不做他想,直接做一个优化版起吊机 2.0。
既然答应了李师代表丽山右得工去咸阳参评,即使最终成功率可能为零,但秦无英依旧要好好准备。
从现代华夏来的,哪个没有经历过来自高考千军万马的竞争选拔?
这才多少人,完全不带怕的!
改良好说,麻烦的是关于发明的展示和介绍。
据王匠他们说,目前比较受青睐的主要是战争军事相关的器械。
也是,秦国正处于大肆扩张阶段,全国首要大事就是完成六代秦王吞并诸侯国代周的宏远。因此,整个秦国都像是一架精密转动的机械,在中枢秦王政的带领下一步步吞并其他六国。
但是,这就苦了秦无英了。
虽然起吊机的具体应用她能说出至少十条,然而那都是和基础建造相关,顶多就是从盖房子吊钢筋到修桥吊梁板的区别,和当下的主流需求相差甚远。
通过系统提供的历史资料狂补知识,她干脆结合了之前王匠几人讨论的将起吊机吊人的想法,将 2.0 改成一款攻城利器,不仅中间可以做成塔楼用作临时弩机的架设平台,上面还可以通过吊环直接将攻城战士吊至城墙上,免除了投石机砸门破墙的过程。
再编个好点的故事,方案汇报不就是这么个事嘛。
在她编好自己的汇报展示文稿后,他们标准化产线的 0 号样本箭簇也确定了下来。
采用穿透力和杀伤力更强的椎体三棱式箭簇,并在秦无英的建议下做了些许改进,将原本的直线侧棱改为微突弧线,其中一面设置三角缺口,可以填装毒药,进一步提升穿透力和杀伤力。
为了保证最终实验准确性,李师他们还专门从丽山驻军借了兵卒,来的还是老熟人黄公士黄加。
在最终成品实验前一晚,秦无英刚好写完汇报文稿最终版。比平日多睡了两个时辰,第二天难得精神抖擞进入工坊。
相较于日常工师们随手用弩机射两下靶子的随意,黄加测试时就要严谨许多,前一天大匠们准备好了秦军日常使用的弩机,并准备好四、五支同规格弩箭。
测试用的靶子分成了两种,一个套着普通秦军的皮甲,另一个则是更为坚固精良的铁甲。
手握弩机,黄加瞄准靶子看似随意的迅速发出两箭,射向皮甲的弩箭已然穿透入木三分。另一边,铁甲靶虽然没有皮甲靶子射入深,但也穿透了铁甲左心处最坚固厚实的地方。
“彩!”
黄加满脸欣喜,又要了两支箭,让副手将两个靶子又挪远了一丈后。嘴里默念一句“强弓劲弩”,再次摆正姿势,抬手极为郑重地射出两箭。
箭峰划过时带起两道白色的气痕,不禁让秦无英想到了现代的喷气式飞机。“咻”的一声,两支箭就已经从视线中消失,没入远处的靶子。
极致的速度和力道给秦无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忍不住揉了揉眼睛,在内心低呼:“妈妈,我看到了活的武林高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使用了内力,还是黄公士用了全力。
这次的两箭更加让人惊叹,皮甲靶子已经被完全射穿,并在穿透后,箭支还飞出去很远。而铁甲靶子上的弩箭也是完全没入靶身,几近穿透的状态。
“彩!”
“彩!彩!”
周围一片叫好声,连秦无英都没忍住鼓起了掌来。
然而,此时鼓掌欢呼喝彩的说法还没形成,这就导致她的动作在一群叫彩声中格外突兀。
“赵小先生,你这是?”
放下手中的弩机,黄加对于这次右得工的发明十分满意,带笑看向秦无英。
听李师说,这箭簇里的不少改动都来自这个赵氏少年的提议。
在系统的提示下,秦无英才明白自己一时激动做了什么,只得尴尬一笑:“哈哈,就是太激动了。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倒让黄公看了笑话。”
“这倒没有,相反鄙人很佩服赵小先生的才华,先是辘车,又是提升装置,还有这次的箭簇,听说也是小先生出了不少主意。赵小先生,继续努力,定能成为我大秦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