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3章 功成身退隐江湖

作者:荀霂芷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六和寺归来,江南之事已了。林冲做出了他的选择,我们尊重并放手。那份深沉的遗憾与无力感,需要时间来平复,但我们也清楚,是时候为自己谋划退路了。


    梁山幸存的头领们,在经历了惨烈的封赏(对大多数人而言,那点封赏与付出的代价相比,微不足道)和朝廷明里暗里的提防与分化后,已然风流云散。宋江、卢俊义等核心人物被调往他处任职,实则形同软禁;吴用、花荣最终自缢于宋江墓前;李逵被毒酒鸩杀……一个个消息传来,如同为那曲荡气回肠的梁山悲歌,奏响了最后的、凄凉的尾音。


    曾经搅动大宋风云的梁山泊,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而我们暗中布置的江南救生网络,在战事结束后,也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除了林冲,我们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一些人的命运:


    ·李俊、童威、童猛等远走海外,另辟天地(虽非直接由我们安排,但早期对李俊的暗示或起了作用)。


    ·张横染病得药,侥幸生还,虽不知所踪,但性命无忧。


    ·燕青看透时局,携李师师飘然隐退,这是我们未曾插手,却乐见其成的结局。


    ·甚至据陆仁嘉后来打探到的模糊消息,在最后的混乱中,似乎也有个别并非核心、却与我们有过一面之缘的偏裨将领,凭借我们早期散布出去的一些关于“海外生路”或“太湖隐匿”的模糊传闻,得以侥幸脱身,隐姓埋名。


    这些成果,虽然无法与那长长的阵亡名单相比,但每一条生命的存续,都是对我们数年来殚精竭虑、冒险布局的最大慰藉。


    “是时候了结江南诸事,返回二仙山了。”一清看着陆仁嘉整理出的最终报告,平静地说道。


    陆仁嘉闻言,脸上露出复杂的神色,有不舍,也有释然:“师兄,步姑娘,你们……这便要走了吗?”


    几年来,他在这江南之地,冒着巨大的风险,兢兢业业地执行着我们的计划,早已将这份事业视为了自身的使命。如今骤然要说结束,难免怅然。


    “陆师弟,这些年,辛苦你了。”一清看着他,目光中带着诚挚的感激,“若无你在此处运筹帷幄,我等计划,绝难施行至此。如今大事已了,朝廷目光必将重新审视江南,这些据点已无存在必要,继续维持,反是取祸之道。”


    我亦点头道:“陆先生,您已做得足够多了。是时候为自己考虑,卸下这千斤重担了。”


    陆仁嘉沉默片刻,长叹一声:“我明白。只是……一时有些空落落的。”他顿了顿,问道:“这些据点……以及剩余的资金,该如何处置?”


    一清早已深思熟虑:“所有据点,即刻起停止一切秘密活动,逐步撤出核心人员。房屋地产,能变卖则变卖,不能则任其荒废,务必抹去所有与我们相关的痕迹。剩余资金,一部分作为你与石坚等人这些年的酬劳与日后安身立命之本;另一部分,分散捐予江南几处可靠的善堂或寺院,用于抚恤战乱中失去亲人的孤寡,也算……为我们此行,积一份功德吧。”


    安排得周到而慈悲。既保障了追随者的后路,又不忘济世初心。


    陆仁嘉深深一揖:“谨遵师兄吩咐!仁嘉定会处理妥当,不留首尾。”


    “处理完这些,你有何打算?”一清问道。


    陆仁嘉笑了笑,笑容中带着几分看透世情的豁达:“经历了这许多,名利之心早已淡了。待此间事了,我或许会寻一处山明水秀的小镇,开一间小小的书院,教几个蒙童,闲时垂钓太湖,了此残生,倒也自在。”


    “如此甚好。”一清颔首,“若有闲暇,可来二仙山寻我们。”


    “一定!”


    接下来的日子,陆仁嘉开始有条不紊地执行收缩计划。太湖茶庄、苏州绸缎铺、杭州货栈,以及其他几处后期增设的联络点,被悄然清空,人员遣散,资金转移。所有与我们、与梁山相关的痕迹,都被小心翼翼地抹去,仿佛从未存在过。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做离开的准备。玻璃镜的制作早已停止,丹房恢复了原状。那些曾经带来巨额财富的琉璃碎片和制作工具,被一清施法彻底销毁,沉入了太湖深处,不留任何可能引来觊觎的隐患。


    当我最后一遍巡视这处我们经营了许久的西山岛茶庄时,心中感慨万千。这里曾是我们逆天改命的大本营,充满了紧张的计划、深夜的密谈、以及对远方战局的担忧。如今,一切即将归于平静。


    “舍不得?”一清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我转过身,看着他清俊的容颜和那双仿佛能容纳一切的眼眸,摇了摇头:“没有什么舍不得的。这里只是一个驿站,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已。我们的归宿,不在这里。”


    他走上前,很自然地握住我的手,指尖微凉,却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嗯,我们的归宿,在二仙山,在……只有你我的地方。”


    他的话语很轻,却像是最郑重的承诺。


    一切处理妥当后,我们与陆仁嘉、石坚等人郑重道别。没有盛大的宴席,只有一杯清茶,几句珍重。石坚依旧沉默,但眼中满是不舍,对着我们重重磕了三个头。陆仁嘉则红着眼眶,承诺日后定会前往二仙山拜访。


    在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我们搭乘一艘普通的小船,离开了西山岛,离开了这片承载了太多血泪与挣扎的江南水乡。


    船行水上,晨雾缭绕,远山如黛。回头望去,太湖烟波浩渺,曾经的据点、硝烟、谋算,都渐渐模糊,最终消散在视野之外。


    我们没有再回头。


    一路无话,心境却与来时截然不同。少了那份沉重与紧迫,多了几分尘埃落定后的宁静与释然。我们不再刻意隐匿行踪,但也依旧低调,如同最普通的游方道侣,赏沿途风景,品市井烟火,悠然北归。


    当熟悉的二仙山再次映入眼帘时,一种真正的“归家”之感油然而生。山还是那座山,云雾依旧缭绕,紫虚观静静地矗立在山腰,仿佛时光在此从未流逝。


    清松小道童见到我们归来,欢喜得如同小鸟般扑了上来,围着我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诉说着观中的琐事,以及对我们漫长的思念。


    罗真人见到我们,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在我们交握的手上停留了一瞬,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淡淡的欣慰,并未多问什么,只道:“回来便好。尘缘已了,此后当静心修行。”


    我们恭敬应下。


    安顿下来后,生活仿佛真的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宁静的轨道。一清依旧每日修行、研读道藏,但不再像以前那般带着一种疏离世外的清冷,眉宇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和。他会在清晨带我于山巅吐纳,会在午后于松下为我讲解经文,会在夜晚于院中与我共赏星河。


    我则继续修炼《灵台净业咒》与音律之道。或许是心境的变化,或许是多年的积累,我对音律的掌控,尤其是那玄妙的“道音”,竟有了长足的进步。虽仍远不及一清,但已能偶尔引动一丝天地灵气的共鸣,奏出空灵涤尘之曲。琵琶声起,松涛相和,飞鸟盘旋,成了二仙山一道新的景致。


    我们不再过问外界纷扰,朝廷的党争,边关的烽火,江湖的恩怨,似乎都成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偶尔有云游的道友或访客上山,带来一些外界的消息,我们也只是听听便罢,不再挂心。


    英雄聚散终有尽。梁山的传奇已然落幕,世间的纷争永无休止。但我们,已从那漩涡中挣脱出来,在这云深不知处,找到了彼此,也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功成身退,隐于江湖。这并非逃避,而是历经波澜后,选择的最适合彼此的归宿。


    云心鸾音,相伴相依。这乱世中最温柔的归宿,我们已然拥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