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43章 萧衍交权

作者:班门弄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建康城是座古城,做过几朝首都,经过多次扩建。


    到现在,它由外向内分为三层:


    最外面是外城,面积约11平方公里,城墙周长30里,是篱笆土墙结构,开有56座木门。


    第二层是内城,面积约2.8平方公里,内城墙周长6里,土石结构,共有六道门:南墙三道,东墙两道,西墙一道。


    第三层是台城,皇宫和尚书台所在地,占据内城北半部。城墙是砖石结构,高60尺,厚40尺,非常坚固。


    台城只在南面开三道门,由西至东分别是西掖门、大司马门、阊阖门。


    台城东边是东宫,是太子居住、办公场所,占地面积不大。


    内城四周挖了宽而深的壕沟,分别与江、河、湖相连,以台闸隔开,水量可以调节。


    除此之外,内城四周有卫城拱护:


    东边:东府城,宰相办公场所。


    南边:丹阳城丹阳郡守治所,位于秦淮河南岸。


    西边:石头城:楼船军(水师)大营;西州城,扬州刺史治所;治城:秣陵县治所。


    北边白下城:禁卫军大营。


    建康外城防御,主要是利用水:北面是长江,东面是玄武湖、燕雀湖,南面是秦淮河,西面是莫愁湖。


    建康北面、东面、西面的长江、玄武湖、燕雀湖、莫愁湖是南梁水师和禁卫军联合防区。


    南面秦淮河是牙门军防区。


    秦淮河上只有一座浮桥,名朱雀桥。它是由船坞和楼船并排组成的,位置在河南岸的丹阳城和河北岸的建康令府衙之间。


    萧正德在国难当头主动请缨,要为平叛事业出力,谁也没料到他是别有用心。


    他被任命为都督建康城诸军事,有权调动建康外城内的牙门军、州郡县卫队(外军)。


    南梁军队分中军、外军两种。


    中军就是中央军,保卫首都。外军就是州郡兵。——全国军队总司令名称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其中的“中、外”,就是指中军、外军。


    建康城里的中军,由宿(禁)卫军、牙门军、楼船军组成。


    禁卫军负责内城,六大营,每个大营一万精兵,首领称中领军(将军),副首领是左、右两名直阁(卫)将军。


    现任中领军将军就是朱异。


    牙门军负责外城,四个大营共四万人。


    建康城里还有扬州刺史部、丹阳郡、建康令府、秣陵县治的部分军队(外军),加起来大约一万。


    萧正德可以调动这4万牙门军和1万外军。


    只不过,上年南梁攻打徐州时,萧渊明所率10万大军,其中就包括建康城4万禁卫军、3万牙门军、1万楼船军。


    经过寒山之战,萧渊明等被俘,羊侃带回来的人马只有不到两万。


    也就是说,寒山之战后,整个建康城的防务力量不足5万。


    前几天皇帝下令五路人马围剿寿阳,总都督、邵陵王萧纶带走了2万,到现在还没赶回来。


    萧正德受皇帝亲自指派,率仅存的一万多牙门军驻守秦淮河浮桥,也就是首都南大门。


    萧正德手握军队,掌控了军事驻防区,配合侯景就十分方便了。


    侯景军的下个目标是渡江,渡江需要船只。


    萧正德派出一个40条船的运输小队,外出运送柴草。


    这个运输小队“不巧”被侯景军俘获。


    侯景有了渡江工具,并没立马行动,而是密切关注对面采石城梁军动向,寻找最佳时机。


    很快机会就来了:梁军换防,临川太守陈昕接管采石城防务,宁远将军王质移防石头城。


    这位临川太守陈昕是南梁军神陈庆之之子,有乃父风范。


    陈庆之十来岁就在萧衍身边做侍童,后来成为萧衍的围棋弟子暨棋童,再后来出仕、掌军……一路成长为军神。


    陈昕时年33岁。他是皇帝看着长大的,也是重点培养对象。


    他这次被萧衍钦点征调入京,参加平叛卫都军事行动。


    陈昕觐见皇帝时,请求担任平叛先锋,驻守最前线的采石城,与侯景直接面对。


    萧衍非常赞许陈昕的勇气,同意了他的请战,下令授陈昕云骑将军,前往接管采石城。


    哪知陈昕、王质两军在换防交接环节出了纰漏,被侯景钻了空子。


    原来,这位王质是皇帝萧衍的外甥,一路按荫官节奏顺风顺水升迁,直到太子中庶子。


    上年,他被萧衍授宁远将军,带着东宫甲士随萧渊明北伐,本来是去捞军功的。


    怎知军功没捞着,还差点被抓到东魏去留学。


    是羊侃见势头不对,拉着他的人马与自己驻扎泗水堤坝上,这才避过慕容绍宗的收割。


    战败回来,皇帝让他领水师驻防采石城。


    侯景打到历阳,王质的防区顶在了最前线,他也被皇帝钦点驻守采石城,心里正在打鼓。


    接到向陈昕移交采石城的军令,他长舒了一口气。


    他让副将带着两艘战舰和1000步兵留下,等待陈昕将军到来,办理交接手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自己则率领水师舰队,浩浩荡荡、提前退防石头城去了。


    寿阳军斥候探知这一情况,立即上报到侯景处。


    侯景身经百战,嗅觉敏锐,最善于捕捉战机。


    他发现:楼船军竟然真的撤走了,采石城只有1000多守军。


    他派出几批斥候反复探查,弄清真相是:陈昕到建康接受皇帝召见时只带了几十人,拿到御旨后立即派人快马回临川传令调兵,队伍还在路上。


    关键时刻,采石矶防务竟然出现了空档。


    对侯景来说这是最佳战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侯景果断下令:全军人马拔寨,渡江攻占采石城。


    就这样,侯景8000军队轻松渡过了长江。


    侯景没有在采石城耽搁,直接向东开拔,朝建康城进军。


    10月23日,寿阳军攻占建康卫星城板桥镇。


    这里位于建康城西面,距离外城只有30里。


    30里,对骑兵来说,只需一个时辰时间。


    萧衍坐上皇位后,40多年来,从未有敌军或叛军攻到首都这么近的范围里。


    采石城、板桥镇失守,使建康城朝野乱作一团。


    85岁的皇帝萧衍被震惊得失神许久,也让他陷入深深自责。


    侯景是自己强力引进的人才,自己还给他封王爵、授州牧官职。


    在侯景有谋反苗头时,没有及时掐灭。


    萧衍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失去了以前敏锐判断力,开始走下坡路。


    是时候向太子移交大权了!


    太子萧纲是萧衍第三子,与前太子萧统同母,今年45岁。


    长子、太子萧统,与次子萧综同一年(531年)病逝。


    萧纲被名正言顺立为太子,至今已经17年。


    平叛战争刚刚开始,而且朝廷正焦头烂额,现在不是禅位的合适时机。


    萧衍当机立断决定,并宣布:由现在起,太子萧纲代行皇帝权力。战后进行皇位移交。


    萧纲45岁,身体也不差,按说正当年富力强,是大展宏图的最佳时候。


    奈何在他成长过程中,有一位亘古罕见的父皇萧衍,还有一位文武全才、德才兼备、朝野颂扬、英年早逝的兄长萧统。


    这样的环境,把萧纲性格塑造得过于文弱。


    骤掌大权,又是叛军兵临城下之时,萧纲感到压力山大,颇为彷徨。


    萧纲立即下令,任命自己长子、宣城王萧大器为台内大都督,也就是内城(台城)一把手,掌握中枢。


    萧纲任命老将羊侃为京师将军,也就是建康内城军队总司令,辅助萧大器。


    萧纲以太子身份行皇帝职权,去面对整体大局。


    喜欢幸好遇见神请大家收藏:()幸好遇见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