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第二章:重生之始——命运的交汇与初次的智斗

作者:相由心生1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晨曦透过国家发改委办公大楼古老的窗格,温柔地洒落在张天华的办公桌上。他坐在那张略显陈旧的木质座椅上,手指轻轻抚摸着茶杯的边缘,杯中盛放的仍是单位统一配发的茉莉花茶,淡雅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熟悉而令人怀念。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重生后的第一天永远铭刻在心。


    那是1998年,6月12日。


    这个日子对他而言,刻骨铭心。这一天,三年一度的“全省城市发展研讨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然而,正是因为一份不合时宜的调研报告,他将遭受王天君的当众指责,被批评为“不懂政治”,自此在核心业务岗位上被边缘化。


    但这一次,他绝不会再重蹈覆辙。


    上午九点,会议室中。


    市发改委主任陈国栋主持召开筹备会议,讨论确定参会论文人选及调研方向。作为办公室科员,张天华原本没有发言的资格。然而,在前世,他因不甘于被忽视,主动呈递了一份《关于城市防洪体系薄弱环节的实地调研报告》,结果被时任副主任王天君当众批评为“危言耸听、影响稳定”。


    “这次研讨会,重点在于展示我们的成绩,彰显我市的发展成就。”王天君缓缓开口,西装革履,金丝眼镜后的眼神闪烁着精明,“不能只关注问题,更不能给上级留下我们管理不力的印象。”几位科长纷纷点头附和:“王主任所言极是,报喜不报忧,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张天华低头翻阅着文件,心中暗自冷笑。他深知,这份看似光鲜的“喜报”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隐患——而三年后那场大洪水,正是因为防洪系统年久失修,最终导致了重大的人员伤亡。王天君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很满意自己又一次成功地引导了会议的方向,而几位科长则交换了一下眼神,心中各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政治游戏中站稳脚跟。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大门被轻轻推开。


    “抱歉,我来晚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响起。


    众人回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浅灰色职业套装的年轻女子走进会议室。她长发挽起,眉目清秀,神情沉着,手中抱着一叠资料,封面上赫然印着“市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的字样。


    “苏雨晴?”陈国栋略显惊讶,“你们政研室也参与这次会议?”


    “是的,陈主任。”苏雨晴微笑着回答,“市里要求加强政策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我们被指派参与发改委的课题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张天华心中一震。


    他对苏雨晴有所耳闻,但前世与她仅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她后来成为了省委政研室副主任,以“逻辑缜密、敢讲真话”而闻名。而此刻,她刚入职两年,还未崭露头角。


    “这位是张天华,我们办公室的‘调研能手’。”王天君忽然开口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前几天,他还提交了一份关于防洪系统的‘问题报告’,要不要请他分享一下?”


    会议室瞬间陷入了一片寂静。


    张天华缓缓抬起头,直视王天君的目光,嘴角微微上扬:“王主任,我的报告还未最终定稿。不过,我想请教一下苏同志——作为政研室的高材生,您如何看待‘报喜不报忧’的调研导向?”此言一出,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几位科长面面相觑,有人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还有人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讨论着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苏雨晴抬眸,目光与张天华交汇。她微微一愣——这个看似普通的科员,眼中竟闪烁着一丝不可忽视的锐气。


    “我认为,”她缓缓开口,“调研的本质在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只报喜不报忧,那调研就变成了空洞的‘歌功颂德’,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王天君的脸色微微沉了下去:“小苏,年轻人有锐气是好事,但也要懂得分寸。政治,并非非黑即白。”


    “如果连问题都不敢提,那将来一旦出事,就是黑白分明的悲剧。”张天华站起身,声音平稳而有力,“王主任,我建议将防洪系统纳入本次研讨会的议题。这并非为了‘揭短’,而是为了‘补短’。”


    会议室再次陷入了一片寂静。


    陈国栋皱眉道:“这……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上级会不会认为我们工作没有做好?”


    “正因为我们工作做得好,才不怕暴露问题。”张天华拿出一份重新整理的报告,封面赫然写着《城市安全底线:防洪体系的隐忧与对策建议》,“我已经走访了七个区县,收集了三十多份一线数据。如果我们现在不提出来,将来一旦出事,那才是真正的政治错误。”


    苏雨晴的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她默默地记住了张天华的名字。


    会议结束后,苏雨晴主动走到张天华桌前:“张科,能借一步说话吗?”


    走廊上,阳光洒在她的肩头。


    “你的报告,我看了开头。”苏雨晴直言道,“数据详实,逻辑清晰。但你知道为什么会被打压吗?”


    “因为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张天华苦笑着回答。


    “不全是。”苏雨晴摇头,“是因为你没有进行‘包装’。在官场,说话讲究‘三明治’策略——先肯定,再提出建议,最后表明决心。你一上来就说‘系统崩溃’,谁能接受?”


    张天华一愣。


    前世,他从未想过,表达方式竟然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我可以帮你修改。”苏雨晴递给他一支笔,“今晚我值班,如果你愿意,可以来政研室,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张天华看着她,心中忽然有种感觉,这一世,命运的齿轮似乎已经开始悄然转动。


    三、逆袭的开端:借势而起


    当晚,发改委办公大楼灯火通明。


    张天华与苏雨晴并肩坐在政研室的会议桌前,一页页地修改着报告。苏雨晴耐心地教他如何用“建设性语气”表达批判,如何用“上级政策”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在“政治正确”的框架下埋下改革的种子。


    “你看,这样写:‘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防洪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部分区域面临新的挑战……’”苏雨晴轻声讲解,同时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以强调重点,“先给予肯定,再提出存在的问题。”


    张天华点头,笔尖在纸上飞动。


    凌晨两点,报告终稿终于完成。


    三天后,陈国栋在办公会上宣布:张天华的报告被选为本次研讨会重点推荐课题,并将代表市里参加省里的评选。


    更令人震惊的是——省委政研室主任亲自来电,点名要求“张天华与苏雨晴联合署名”。王天君脸色铁青。


    而张天华,站在会议室门口,看着苏雨晴递来的省里回函,轻声道:“这一世,我不再是孤军奋战。”


    苏雨晴微笑:“你变了。”


    “是。”张天华望向窗外,“我学会了低头,但只为——更好地抬头。”


    当晚,张天华回到宿舍,翻开日记本,写下: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


    而远方,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