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白板的一块区域划了两条线:左边是“验收—预冷—装箱—入网”,右边是“内容—下单—截单—售后”。
李明把今天的目标写成四句话:杏子仍限本省;核桃主推A款2.5公斤;枣干跟随;直播只讲三件事。
古丽也已经在桌上摆好了果径圈、糖度计、样箱等准备物品,苏蔓把昨晚的评论高频整理成三张卡片,分别是“下单方式”“自提须知”“售后入口”。
账号的粉丝数稳步上升,留言里多的是问价与时效。李明把“配额说明”的视频置顶,补一句“每晚统一打包,次日一大早对接物流发货”。
古丽站在镜头前演示分级,手里那把果径圈从35毫米开始,逐孔给出标准;苏蔓在镜头后提示节奏,遇到关键句就放大字幕。
视频发出后,后台预约表单又冲了上来。
李明看了一眼面板:“限量不动,近省优先。”
苏蔓点头,把“超量自动排队”的开关打开。现在单量是冲上来了,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可以轻松一些。相反,后续的把关会更加严格。
为了避免运输过程中产品损坏引起的售后,李明还是决定按照之前的方案保守执行,杏子等易坏产品优先省内或近省。
验收照旧从院门口开始。
阿衣丁肩背一袋核桃,袋口用红绳打了死结,树号写在袋沿;
马合木提按规矩送来一箱杏子,裂果几乎没有;
其他老乡也都是依次按照规定将质量符合标准的产品搬来,放在院里等待检验。
古丽把“合格”章一次次盖在收货单上,又在杏箱唛头下角写上检视编号。老热合曼把电子秤调到零点,示意装箱的人“净重到位再封”。
大家现在配合已经很熟练了,中途也没有了太多的交流,宛如在这乡镇中经营起了一条流水线。
第一批打包完成后,买买提江把防滑垫铺平开来,绑带拉得紧紧的,车厢空隙也都用泡棉填住防止运输途中碰撞损坏。
他看了一眼白板:“路线照旧?先吐尔逊再去站里?”
李明把路线单递过去:“对,杏子先进冷柜,核桃、枣干直接上优先台。”
吐尔逊店的卷帘门半开,冷柜温显四度。
吐尔逊把奶茶挪到一边,腾出中层:“这层最稳。”
买买提江把两箱杏子摆进去,李明记录下了“进柜时间—温度—柜位”,拍照回传到群里。
站里那边,冯站长已把优先台清空,扫码枪已经备好。
唛头清楚的箱子一过枪就入网,系统回执连着吐出。
李明当场把“站内耗时”记在便签上,准备回去贴到白板上,让大家心里有数。
院里的“流水线”继续转。
苏蔓把“统一回复”的话术压缩到四十字,固定挂在评论首条:
“高温期杏子每户一箱;核桃枣干不限量、分级发;
统一打包,两次出车;售后卡随箱。”
有人问为什么不出外省杏子,她在下方补了一句:“预冷和时效可控前提下再开。”
不做过多争辩,只是给出客观答案,这是苏蔓近期跟李明学到的,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要不然在陷在评论中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工作进度。
然而不多时,吐尔逊打来了电话,说柜里灯灭了。
买买提江就在附近,过去检查了一番,应该是突然停电了,柜温在持续往上走。
李明让苏蔓去拿镇里的备用小发电机。
把延长线铺到店后院,油加上后,拉绳启动了,柜温这才慢慢回落到四度。
李明把“温度曲线”记在了纸上,注明“最长可抗停电四十分钟”,同时在白板“风险点”处添上一行:“预冷点配发电机+温控表,夜间留人值守。”
吐尔逊把卷帘门拉下一半,拍了张柜内照发过来,事情终于得以稳住。
售后第一天的数据也摊在了桌上。枣干两单面单地址写错楼栋,苏蔓打电话确认后,在系统进行了修改;
杏子有三单出现软果,古丽按规程给了“补发或退款”选项,客户选了补发。李明让装箱的人把内衬加厚,角位再加一层瓦楞垫片,唛头上加了“朝上”和“预冷”提示小图标。
老热合曼把这两张小图标贴在“定位线”旁边,抚平后才拿开手。
内容这边,苏蔓提出做一条“产地直播”的常设栏目,固定每周一次。
古丽出镜讲标准与验收,李明讲链路与售后,买买提江带看站点入网;
直播间不喊口号,只做“公开账本”:退损率、时效达标率、投诉处理时长三项。
很多客户在网络上买水果农产品之类的,最担心的就是路上损坏了能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和补偿,而李明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才尽可能在直播时候控制整体直播方向。
第一次试播时,评论区里反而安静了些,大家只问“什么时候轮到外省杏子”。
李明的答案和视频评论回复没有区别:“等温控与时效达标,再开。”
胡老板那边照旧在镇里收散货,老路熟,手脚快。
李明请他到院里坐了会儿,给他看了团队最近的订单量后,摊开一张表:
“线上按分级、标价公开;线下你按季节与行情走散货,我们不截你的货。
遇到库存积压,我们帮你挂在预约区,但要过检。”
胡老板看了一会儿,说:“规矩清楚,我照这个走。你们也别把价拉太紧,得给我留点水。”
李明点了点头,“我们在公示栏写了价格区间,超出会解释原因。”这番话把各自的边界定了下来,也避免大家后续扯皮。
为了保障后续规格的统一,李明特地准备了一场培训。
培训的时候,提前来的老乡们都讨论着近期自家的果子卖得怎么怎么好,比去年卖得又快价格还满意。等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安静了下来。
李明先讲采摘节点:早段采,避正午热,阴处放一小时预冷。其实关于摘果子这事,老乡们肯定是最熟悉的,但是为了避免大家图快而影响了果子成色,李明不得已再强调了一遍。
古丽演示挑果:裂果、落地果、虫眼果当场剔除;
苏蔓把“分级说明”和“预约流程”印成纸,发到每户手里。
阿衣丁站在前排,跟着做;马合木提不抬头,只埋头挑。
挑完,李明让大家自己装一箱,再互相检查。
有人问:“为啥唛头要五米可读?”古丽就把那张拖墨的样张贴出来,说:“站里人跑得快,没空贴近看,五米清楚能少错。”
讲完就让大家自己贴一次,贴歪的当场撕了重来。手上的事情,说多了也不起作用,大家都试几遍就会了。
第二次先发车按老规矩走,优先台那边动作更快。李明把“站内耗时”那张便签换成了今天的数据,时间比上次又短了一点。
回院的路上,吐尔逊发来照片,柜温显示正常;他还把一个小小的温度计绑在柜门上,指针停在四度,简单明了。
李明在群里回了两个字:“收到。”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正常的时候,自媒体上却出了个新问题——有人盗了“玉尔达”的图片,把唛头和贴标抠掉,挂到别处卖。
苏蔓把这条链接发到了群里,就在大家都集体声讨的时候,李明没有去评论区打架。
只是提醒大家后续增加了一个“批次码”,并在直播里给出“唛头+批次码对应面单”的对照方式:“只要拍清这两处,我们就能查到检视人与批次,售后就能落地。”
至于盗图或者借他们风格打擦边球这种事,李明和团队除了在直播间和视频里多提醒两次外,也就只能跟书记他们反馈一下看能不能联系平台处理一下了,毕竟现在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处理这些事情。
当晚的装车量大了一些,李明没有开动员会,只把白板上“装车次序”用粗笔写清楚:先核桃,再枣干,杏子最后进。
晚上的县里,第一场大风压了过来。路上的沙砾被了刮起来,站里发来提示:“临时暂停大件出网,早班车不变。”
杏子不能在风里吹,李明当即决定把“今晚杏子箱”全部移到吐尔逊店的冷柜与后屋阴处,并发短信通知客户:“因大风路况不稳,杏子顺延一车,其他不受影响。”
苏蔓把同样的话挂在账号置顶,私信也都逐一进行了回复。
次日大风过去后,早班车恢复,杏子如约转出。评论里有人说“能不能早点告知”,苏蔓把短信截图贴在了回复下面,客户便没再追着问。
几天之后,数据上面看出了一些变化:退损率下降,时效达标率上扬,售后平均处理时长缩短。
李明把这三个数字写在白板角落,旁边画了三条小箭头。
他没有发长文总结,只在直播里把这三个数读了一遍:“我们照这个做,没做到的时候按卡片给补偿。”
古丽平时维护公示栏,把最近改动用红笔圈起来,便于乡亲们对照。
有些乡亲们为了准确一些,用手机都拍了照片留存下来。
慢慢的,院子里的一切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胡老板偶尔还是会在巴扎上被人问价,他偶尔会回一句:“线上有线上规矩,线下有线下活路,别混着比。”
李明听说了,没有去纠正。大家的边界清楚了,麻烦就少了。
赵书记把镇上的几处空房间看了看,说哪间合适改成常态化的“培训与集中打包点”,李明和团队抽空去看看了,大家商议了一下,还得等待最终的决定。
一次促销前夜,站里忽然拥堵了起来。临时增开的促销件挤到优先台附近,正常件也排起了队。
冯站长打来电话:“你们别往里冲量,先把杏子分批送。”
李明把订单按省份拆开,近省走早班车,远省挪到次日;核桃与枣干照原计划走夜网。
苏蔓把“分批出车”的说明挂在首页,备注“优先生鲜”,并逐单私信客户。第二天,客户陆续收到了件,评论区没有爆炸;反而有人夸“提前说了,心里有底”。
李明把这件事写进SOP:“遇站内拥堵,优先生鲜,按省拆批,提前公示。”
院墙外的榆叶落了一层。李明坐在桌边,把近期的“异常与改进”写了下来:停电—发电机;盗图—批次码;大风—顺延一车;拥堵—分批出车;地址—分体字样……
他把纸贴到白板底端,习惯性往后退一步,确认每个人能看到。
一切都在正轨上:货从院里出,进冷柜、上优先台、入网、进城,再回到评论里一条“已签收”的图;
人从挑果、装箱、贴标,到培训、直播、售后,各自把岗位做实,把事情做好……
买买提江走了进来,递上站里的回执:“今天机扫通过率高。”
李明把回执压在“站内耗时”的便签上,对古丽说:“把这两张拍照,挂在公示栏。”
古丽点了点头,顺手又在“打包注意”旁边画了个小框,写上“角位多垫”。
苏蔓看完后台,把“今晚截单”改成了更大的红条,避免有人错过。
老热合曼关了院灯,只留走廊那盏。各人收拾完,门从里锁上,院子里只剩冷柜低平的嗡声。
李明把一张小便签塞进文件夹,文件夹里全是近期的工作总结和一些日常规划。洗漱完毕的李明躺在床上,回想着近期充实的每一天。
“遇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能够尽早发现然后去解决,就不至于太糟糕。
最主要的,还是事情得有人来做,再伟大的事业,没有人做都是空谈。
如果是基于这种考虑,或许我应该鼓励更多的人来做这件事,让更多的乡镇,更多的老乡们参与进来,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份贡献,或许这会更有价值。”
李明爬了起来,在自己的本子上又记下来了这样一段话。这是李明高中就养成的习惯,把自己的思考记下来,会更有利于自己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
写完之后重新躺回床上的李明,不一会儿便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