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0章 哈基维,你这家伙!

作者:唯唯而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行!


    真行!


    你蜀汉太特么行了!


    天幕下的曹叡吐血表示:有完没完了?


    送走了一个“卧龙”诸葛亮后,你再给我来一个“幼麟”姜维是吧?!


    大贤良师都说了:苍天已死!


    所以,请您老刘家的大汉老老实实的去死,不要再诈尸了,可以吗?(微笑脸)


    魏明帝曹叡有些头疼,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老祖宗一样的头风病。


    他低头看了看怀中的美娇娘,此刻只感觉她就像干木一样令人不举。


    唉,还是来一包人家新调的散吧,这个劲大还解愁。


    西汉时期


    刘彻手捂着嘴,眼中俱是震惊之色:“姜维吗?你还在蒸?”


    我大汉果然天命强大又抗造,比大秦强多了,来一下就没。


    「人家的皇帝都是巴不得大权在握,独占乾坤,而阿斗不一样。


    在相父诸葛亮死后,刘禅面临需要本人“亲政”的季汉朝堂,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出师表》里提到的人才,有一个算一个全都重用!」


    「啥?你说你不行?你扛不起大梁?


    刘禅摆了摆手,笑着对你说:


    你行!《出师表》有你名你就行!相父说你行你就行!你是男人不能说自己不行!」


    “哈?”


    刘邦的眼睛都要掉在地上了,“他爹应该是乃公的种,这个应该不算。”


    有点奇葩,思维罕见。


    居然还有不想“亲政”的皇帝。


    不过,刘邦身为开汉的老祖宗,本就是草莽出身的他倒是看得很开:


    “这小子虽然本事平庸了些,长得肥头大耳的,看着没什么大志气...”


    “但人家也是有优点了,那就是不乱搞!”


    富一代最怕的不是富二代胡吃海喝,怕的就是富二代乱创业!


    刘禅虽然皇帝水平看着不行,但人家听劝也不胡闹!


    武帝时期


    刘彻乐得不可开支,在面对刘禅的这种傻瓜式操作时,他居然觉得有些合理。


    天幕说了这孩子本事不大,所以把大权交给忠良严选的大臣,嗯,太合理了!


    “不过,你身为老刘家的子孙,能不能稍微有点脑子啊!”


    “拜托,你是皇帝啊!!”


    「相权大时必然冲击皇权,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容忍以下犯上的情况出现。


    季汉的相制与曹魏的异曲同工,都是来源于大汉的制度。


    也就是在皇权凌弱时,相权就是无冕之皇。


    诸葛亮时期蜀汉的丞相手中权力高度集中,而诸葛亮死后被人们通常看不起的刘禅却将相权一分为二。


    管政权的为大司马录尚书事


    管军权的为大将军督内外军事」


    「阿斗绝对信任自己的相父,但面临其他人时就不一样了。


    诸葛武侯逝世后,蒋琬出任大司马录尚书事,他只得到了丞相的权利,而无丞相的职位。


    并且蒋琬直至病逝,包括后来的继任者都未主动开口提过丞相职事。」


    「故而,将诸葛亮视为大汉名义上的最后一位丞相是正确的。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倒数第二位丞相是曹操!/.主播坏笑声」


    西汉时期


    刘彻想要收回之前的话了,“这孩子还算有点脑子,知道制衡之术。”


    上官桀沉默了半晌,讷讷开口:“陛下,您说有没有这一种可能哈!”


    “这个方法也是诸葛丞相临死前教给刘禅的呢?”


    “咱也可以假设哈!那个曹操是曹魏的奠基人,我大汉的汉贼,所以曹魏建国后为了杜绝老祖宗篡汉的事情发生,将相权进行了分解。”


    “而刘禅就是学习了他们的做法呢?”


    刘彻:......


    “上官爱卿,你看着朕的眼睛说话,朕是傻子吗?”


    上官桀尬笑:“陛下,您说什么胡话呢!”


    “那你觉得朕能生出傻子子孙吗?”


    上官桀哑然。


    「在《出师表》人才死绝后,刘禅又开始重用叔叔伯伯们,也就是刘备元从功臣们的儿子。


    先别管好用不好用,人家能跟着先帝一个卖草鞋的走到最后,忠心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这两套班子愣是让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又撑了整整二十年!」


    “不是说阿斗扶不起吗?”


    刘备有些发懵:“阿斗也能声评扭转啊?”


    这孩子,怎么说他好呢!


    没本事吧,看着还行。


    看着不行吧,还是有些本事的,虽然不多。


    “大哥,阿斗又不胡搞败家,你管他施政手段咋样啊?”张飞的口味有些独特:


    “只要让忠良能为兴汉继续发光发彩不就行了?”


    “俺老张倒是觉得,阿斗不去当赵宋的完颜构,做得就算及格!”


    刘备嘴角一抽,完颜禅可还行?


    刘禅要是真能做出残害忠良、卖国卖脸的事儿来,他都不会让这孩子活过今天。


    张飞的开解倒是让刘备心底的介怀少了很多。


    本就对阿斗少有教诲之职,他能做到这种地步已经及格了。


    ......


    「公元254年,丞相死后第二十年,天水姜伯约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华丽转变。


    延熙十七年春正月,姜维被召回成都,刘禅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并于两年后正式加大将军职。」


    「季汉后期抗大梁者,终于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天幕上画面一转,一道刺眼白光闪烁。


    亭台下,一英武不凡的少年郎正在埋头书信: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羡埋志,不在当归。”


    少年郎写完书信后,镜头向右上角移动,漏出信名:《回母书》。


    随后白鸽盘桓,叼去少年封存的书信飞去家乡。


    忽然间又一道光芒闪耀,画面随之切换,刚刚的翩翩少年郎已然长大。


    英武俊朗的他手握长枪,在“克复中原”的大纛前傲然而立。


    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包含着宇宙天地之机,身形也高大挺拔。


    “书尽丹心,凌越千山!”


    画面逐渐定格,一行字迹升起:


    「凌云之志·汉大将军·姜维」


    <img srovel-pic-r/cedbbc4501b7d8581ff175f523eb6b92~tplv-noop.jpeg?lk3s=8d963091&amp;x-expires=1855565125&amp;x-signature=X%2FCBCp1rUKWBJmoekCMsdaADM%3D" img-width="506" img-height="506" alt="" media-idx="1"/>


    大概这个形象


    「虽然现代网友老是嘴上调侃道:


    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只要没上《出师表》就注定得不到重用!


    事实上,姜维作为曹魏降将官拜大将军督内外军事,这种话我们也只能当成笑话听听罢了。」


    「作为诸葛亮北伐之志的继承者,姜维足足北伐了十一次!」


    「丞相也才北伐五次,而姜伯约足足十一次!」


    哈基维,你这家伙!


    精力这么旺盛吗?!


    十一次啊!丞相才五次。


    而你,姜伯约,才是真男人!


    ...


    与此同时,天幕下的围观先辈们对于熟悉的三国,纷纷开口进行点评。


    “此身独继隆中志,功成再拜五丈原!”


    “九伐中原,以报先帝遗志,日月砺剑,为图丞相厚恩。”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北伐应该是看质量而不是数量的,丞相五次北伐皆有胜在,每一次都在扩大战果,姜维十一次不过徒伤国力罢了!”


    “兄台,你看得演义吧?”


    “你这厮怎么骂人呢!”


    “姜伯约北伐十一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


    “呵!魏国多大地盘,人口国力岂能是蜀国相比的?难道蜀国不会因为战争导致国力衰退吗?”


    “魏国也打仗了,还是败仗多,魏国就没有损失了吗?”


    “你无理之谈!”


    “你无稽之谈!”


    “你才无稽!”


    天幕下的古人们本来在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忽然就有人吵做了一团,眼看着两个人越吵越凶,甚至都有掐架的架势了,其他古人们纷纷让位置给他俩作战场。


    你们继续吵,别打扰我看天幕了。


    「历史上也留下了这样的调侃:九伐中原姜伯约,默默无闻刘公嗣。」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