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5章 出师表到底写了什么

作者:唯唯而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公事堂中


    刘备众人哑然,沉默的望向天幕里展示的那根朽木。


    确实是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说了。


    一根朽木。


    这就是后世对他刘备的儿子,对季汉的后主最无言的评价吗?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蜀汉后主·孝怀皇帝。


    刘备不懂谥号里面的弯弯绕绕,但是他读过书,也知道历史。


    他知道当年逼死大诗人、爱国者屈原的楚国国君谥号就是怀......所以,怀能是什么美谥吗?


    况且,朽木不可雕也这样的名言谁不知道?


    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句话。


    《论语》中有圣人言:


    子曰:朽木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刘备觉得,后世人可能惦念着此处乃是昭烈庙,里面还摆放着他的塑像的话,以后世人的性子,怕是真敢在里面搞一块粪土之墙......


    “唉!”


    「这截朽木其实很有说法的。」


    「在早期昭烈庙里是有刘禅的塑像灵位的,有个说法不知道观众们有没有听过:


    刘禅投降是无奈之举,也是充分汲取了国内官员和百姓的意见,使得丞相一手兴建的锦官城没有生灵涂炭。


    所以这是一件大功,成都的父老乡亲们很是感激和尊敬刘禅。」


    【“丞相六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益州百姓为汉室复兴的理想吃苦了四十多年,也算仁至义尽了。”


    “但凡荆州也在手,蜀汉也不会国力疲敝至此。”


    “益州打整个北方,没错!我川人就是这样!”


    “哭/.emj,原来我川人从古代就不负国了吗?江东鼠辈该死!”】


    秦朝


    嬴政对刚才赞赏的英雄气话语想要收回去了,藏在袖袍中的手默默的缩了缩。


    额滴娘啊!


    六国之人一直骂朕是个暴君,说朕不吝民力,是个独夫。


    特么的睁开你们的眼睛好好看看季汉的血泪史,谁才是不吝民力!


    益州是天府之国,天然的丰裕之地,这不假。


    但是四十年十八次大规模北伐,仅仅一个益州,不造反就是好的了。


    ......


    【追评:“哥们,你该不会真以为蜀汉剥削百姓到了极致才有了北伐战争吧?你以为人们都崇拜诸葛亮只是因为他继承先主之志吗?


    诸葛亮是真的全能选手啊!


    运筹帷幄、军阵韬略、治国治政、水利交通、发明创造、律法政令、经济财贸无所不通!


    成都的锦官城名号就是诸葛亮缔造的,蜀绣之名传到后世依然是奢侈品。


    当时冒着资敌的风险,魏国吴国的高层贵族们依然乐意购买大量蜀绣。


    不开玩笑,曹魏贵族们开宴会,谁没穿蜀绣料子的衣服,会被嘲笑寒酸。


    此外,诸葛亮平定南蛮之乱看似是稳固大后方,实际上是重新拿回当年汉武帝开辟的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在曹魏手里,茶马古道在蜀汉手里。


    除去这些,诸葛亮还兴修水利,改革财政等等。


    光剥削种地的百姓,加赋税能得来几个子?”


    追评1:“奢侈品我感觉三分靠质量,七分靠营销......”


    追评2:“我去,哥们。按照你这个说法,丞相还是奢侈品营销鼻祖啊?感觉他来现代能缔造一个比香奈尔和驴牌还强大的奢侈品王国。”


    追评3:“嘿嘿!我都想好叫什么牌子了。就叫‘炎汉’牌,还能营销一波情怀,嘎嘎嘎嘎!”


    追评4:“支持国货!我肯定买丞相牌的奢侈品/.滑稽.emj,/.狗头.emj”】


    ......


    刘彻承认,这一刻他是狠狠地羡慕了!


    由此,他双眼炯炯的看向殿中的桑弘羊。


    桑弘羊被皇帝盯得发毛,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我难道就没有经济能力了吗?


    我说加赋税,不还是因为陛下您大手大脚,根本不懂民力和节约,所有方法都用完了才让加的吗?


    “桑爱卿,你可有什么新的搞钱思路吗?”


    桑弘羊:......


    “现在没有也不要紧,跟着天幕好好学,也帮朕想一条节省民力,不惊动百姓也能好好搞钱的法子。”


    桑弘羊:陛下,有一句话作为臣子的我不知道该不该讲。


    以您这个花钱能力,恐怕诸葛亮来了也只能加税......


    ......


    季汉的众人目瞪口呆的看向风姿绰约的孔明,刘备也是目光火热,盯得孔明心里直发毛。


    此前刚加入刘备阵营,一直想要表现和孔明争强的庞统,现在是彻底服了。


    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


    被众人这般炽热的目光看着的孔明有些耐不住了,“诸位,这些都是微操,哈哈......”


    “继续看天幕啊,还没说完呢!”


    孔明又看向刘备,打岔道:“主公,亮觉得天幕这个说法其实很对。”


    “阿斗本质不是坏孩子,他投降是为了百姓着想......”


    刘备微微颔首,面子上多少被挽回了一些。


    心中叹气,希望如此吧...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登楼》中写道: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前一句说明至少在唐朝之前,刘禅就被当地人丢出去过一次。」


    聊到了唐朝,甘露殿中的二凤陛下有兴趣了。


    “蜀后主的塑像如今还在昭烈庙吗?”


    面对李世民的发问,房玄龄哑然,这哪是我知道的?


    “陛下,您可以私信一封,问一下益州道大行台或者成都都督府节度使,看看刘禅还在不。”


    李世民恍然,自己问房玄龄等人关于三国的历史,政治得失,他们肯定能说个头头是道。


    问这些话里长短的趣事,这群人杰们恐怕还真答不上来。


    因此,二凤失笑道:“倒可借鉴明朝王爷的做法,将武侯搬入昭烈庙中。”


    别真让刘备吃不上香火,君臣移位就好笑了!


    ......


    「唐朝时期,成都节度使又把刘禅给请了回去。


    好景不长,到了北宋庆历年间,百姓呼声强大,益州知事顺应民情又给刘禅丢了出去。


    南宋绍兴时期,嗯...就是完颜构时期,刘禅像又让请了回去。


    到了明太祖洪武时期,第一代蜀王朱椿捐资修缮昭烈庙的时候,无论蜀王还是成都百姓,一致赞同给这个“晦气”的塑像丢出去。


    后来,百姓们也考虑到刘备一个人在昭烈庙里可能会孤单,所以将殉国的北地王刘谌请了进去。


    于是,现代人所见到的昭烈庙格局就此形成啦!!!


    值得一提的趣事是,古代帝皇禅让、臣子就封讲究个三辞三让的礼仪。


    阿斗这么来回的被摆弄,也算凑齐了三丢两请了。


    不过,最后一请始终没有来临,他再也没能回到昭烈庙里了。」


    刘备:......


    这是什么很有趣的事儿吗?


    当年赵子龙七进七出,杀得曹军片甲不留,好生威风!


    如今,阿斗也上演了一番进进出出的好戏。


    对此刘备也是哭笑不得:“我算是知道阿斗有多不受百姓待见了。”


    每次都是官员请回来,然后百姓抗议请出去。


    而百姓们似乎独有温情,怕自己孤单,又不想让他看到其他不争气的子孙而生气,居然别有用心的只将北地王请了进去。


    「对于刘禅的争议从古至今一直没个不停。」


    「不过,被人们公认的一点是,刘禅自始至终都在严格遵守相父留下的《出师表》」


    又是《出师表》?


    这里面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啊?为什么后人屡屡提到,就连一些朝代的诗人都为此作诗。


    刚才二十八文武的长廊提到的大臣们,有在《出师表》中提到的,甚至会被单独拎出来讲解一下。


    貌似很厉害的姜维,后世人也调侃他居然没在《出师表》里出现。


    众人好奇得心尖像是挠痒一般,左右刺挠。


    “军师,你到底写了啥东西啊?天幕半天都不说。”张飞挠了挠脑袋,直冲冲的问孔明:


    “你给俺们透透嘴风呗?”


    闻言的诸葛亮哑然。


    蜀汉诸葛丞相写的东西,我南阳诸葛亮怎么知道?


    无语......


    ————


    ———


    ——


    —


    (此下废话不在正文内容2000+字,不计算本日更新文字中。)


    (因为作者说装不下去这么多,所以写在末尾)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作者的个人观点,免责声明:不提供任何考究,仅为个人知识储备所理解的私人观点)


    (不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等待下一章更新)


    (求免费的催更!!!)


    答书友问:刘邦的汉太祖高皇帝为什么没有加孝?


    孝,本义指遵循规矩。


    教,本义使(子弟)遵循规范。


    所以开国者无“孝”。


    如汉武帝,全谥为汉孝武皇帝,庙号世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